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的发展的核心就是创新能力。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可见,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新世纪教育的主要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同时明确提出,现代社会除了要求公民“具备创新精神”外,还要具备“合作意识”,因为合作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因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校和教师对学生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营造出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培养学…  相似文献   

2.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作文作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个部分,其本身就是一种综合性的创造性练习,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特殊作用。拙文就义务教育中学阶段的作文训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发表一点个人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朱迎兵 《考试周刊》2010,(41):67-68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创新意识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自身独有的特点,我在作文教学中是这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又强调“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建议”中多次提到“理解”,那么,究竟何为“理解”?从古至今,人们对“理解”的理解经历了从表象到实质、从主观臆断到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阔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社会的进步,呼唤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且语文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主动研究、勇于创新精神”。因此,语文课程改革的灵魂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关键在于平时加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语文课程改革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宽松的平台。那么语文教师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是当务之急,也是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趋向的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视野."这就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个性.  相似文献   

8.
毛杏英 《考试周刊》2007,(13):102-103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同志曾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相似文献   

9.
许恒 《成才之路》2010,(24):30-3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因此,语文课程改革的灵魂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谓创新,就是推陈出新,而创造性思维就是指人在创造过程中的思维,通过创造思维,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因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语文课程改革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那么语文教师如何挖掘学生的创新的潜能,培养创造性思维呢?  相似文献   

10.
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作为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写作,而要搞好写作就得先从阅读入手,可以说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我们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和开放的视野。”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点燃学生的创新思维火花至关重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在基础教育学段,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而作为基础工具课的语文课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显现出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还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的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课程、教育评价体系要求语文教学目标要紧紧围绕着学生个性的塑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和探索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良好个性品格。就是要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在阅读教学中怎样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如何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阅读教学,笔者作了一点粗浅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探究创新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  相似文献   

15.
宋焱 《现代语文》2008,(5):53-54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发挥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的重要作用。不难发现,《语文新课程标准》非常强调“人文素养”的提高,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并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精神"。因此,语文课程改革的灵魂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语文课程改革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那么语文教师如何挖掘学生的创新的潜能,培养创造性思维呢?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语文学科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方面承担着重要任务。鉴于此,《语文课程标准》以全新的理念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正确处理好基本素养与刨新能力的关系”。为此,我们在学习和贯彻《语文课程标准》时,必须转变观念,树立起创新教育的思想,大力改进课堂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有创新精神。"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在为人全面发展奠基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广大语文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在能力方面追求的最高目标。1生动活泼,宽松自由的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专制、压抑的课堂氛围给交流带来障碍,而学生如果对某位老师很亲近,很喜欢,对这位老师的课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社会公民应具备创新精神,应从小培养创新能力;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小学语文教学呼唤创新,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创造性的阅读实践活动,实  相似文献   

20.
范君玉 《教师》2012,(18):65-6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我们语文教育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也应注重对孩子创新精神的渗透,使他们从小形成具有创新意识的价值取向。”低年级教学是学生思维开发之始,教师应把语文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应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创新学习的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