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语言是“通过新闻媒体,向人们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语言”,它肩负着向受众表述新闻事实、传递新闻信息的特殊使命。新闻报道触及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广泛的受众,这一特点使得新闻语言要有较宽的适应性。它既应有平易近人的生活化语言,又要有准确严谨的科学语言,还要有生动形象的文学语言。新闻是语言的艺术,它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的语言体系,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新闻摄影是新闻与摄影有机结合的一种独特的新闻宣传形式,有着自己的特征,那就是新闻形象的现场瞬间纪实.搞好新闻摄影,笔者认为要把握好三个关键.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新闻媒介的竞争中,电视的直观性显爪出强大的威力,电视新闻纪实类节目充分发挥在传播上能直接诉诸人的感官,逼真地再现客观事物的形态和运动方式的这一电视特性,让观众亲眼目睹,亲耳聆听到新闻事件发生的全过程,凸显出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拍摄前摄影师的思考影响着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主旨深度,而新闻摄影作为摄影艺术的独特分支,其确定画面前的瞬间思维可谓十分重要。到位的思考与创意思维决定了摄影报道中的事实新、时间新、角度新;审慎的思考与缜密思维使作品绝不含沙射影表现主题;作品中恰切的瞬时形象更是受众透过理性事实升华个人感触的关键。摄影前的瞬间思维决定着作品的价值,作品中渗透出的人文关怀延续着新闻摄影的魅力;二者共同铸就了新闻摄影的灵魂,承载着形象纪实的永恒之光。  相似文献   

5.
纵观当今媒体,已被时代大潮推到了改革的前沿,相互间展开激烈的较量,且呈白热化态势。传统意义上的新闻已在内容、体裁、风格等诸多方面发生了巨变。新闻的变化无疑影响到副刊的锐变,而新闻纪实正是在这种新闻变化中呈现出的副刊新走向。于是一种颇被受众追捧的新闻与文学结缘的新体裁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6.
祁涛 《新闻传播》2007,(2):66-67
一、魅力与新闻魅力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所谓魅力,是指事物或人“很能吸引人的力量”。依此类推.所谓新闻的魅力,是指新闻颇能吸引人的素质和能力。新闻的这种魅力,实质上就是它们能够满足受众需要的各种因素的集中展现。其意义和作用在于,它能够赢得受众的喜爱或重视。并以此为动力,引起受众对它们及新闻媒体长时间而深入的注意,收获受众的注意力资源。因此,新闻魅力才是新闻吸引受众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7.
于倩  洪宏 《记者摇篮》2006,(11):29-30
新闻纪录片的本性是“通过纪实语言体现出的一种人文精神”,“是一种人类的生存之境,它介于新闻与文学的中间地带,构成一种具有历史意义和人文意义的新的文体形式。”中国军事题材纪录片从发轫到勃兴更有着自己独特的道路与风格,纵观近几年来《大拉练》、《兵者》、《腊梅花儿开》等一批优秀军事题材纪录片,我们不难发现,他们都不再浅显地向受众传达某种政治性意念,不再向人们灌输某种生硬的教条,而是以走进军人现实生活,在橄榄绿的方阵中体现其人生,自然展示其心灵,让人们在审美的愉悦中体悟生命的本真。  相似文献   

8.
2003年10月20日,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第一时间》作为早间新闻资讯栏目闪亮登场。经过年多的探索与磨砺,现已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观众在早餐和预备上班的忙碌中能迅速了解身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在这样一个不适宜做新闻的时段,《第时间》以娱乐化倾向的新闻彰显出它独特的魅力,在开播之后,收视率不断攀升,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受众群。  相似文献   

9.
正在当前新闻媒介的竞争中,电视的直观性显示出强大的威力,电视新闻纪实类节目充分发挥在传播上能直接诉诸人的感官,逼真地再现客观事物的形态和运动方式的这一电视特性,让观众亲眼目睹、亲耳聆听到新闻事件发生的全过程,这一方式具有其独特的魅力。笔者拟采用文献分析、个案分析法关注国内电视新闻节目中纪实手法运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基层新闻工作中运用纪实手法的意义,同时本文将结合国外电视同行在这方面的应用和探索,探究出我国纪实类电视新闻手法运用的规律和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广播界曾开展过一场激烈的对“广播体”的讨论。主要议题和结论是:广播新闻应摒弃书面化语言,增强“口语化”,即广播新闻应符合人们的“说话”语态、适合受众的“听觉”习惯。“广播体”是指适合广播新闻传播、符合受众收听规律的独特传播形态。“广播体”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广播体”,是指广播新闻中,  相似文献   

11.
王先荣 《新闻采编》2007,(1):36-37,35
新闻活动已成为现实社会最普遍的一种活动。新闻活动中,新闻工作者、新闻控制主体、新闻受众三种力量共同作用,完成新闻传播过程。从理论上说,新闻活动是一种交往活动,交往的各极主体应该是平等的。但综观中外新闻活动的历史,新闻活动的主体并不处于真正平等状态,新闻工作者或屈从于政治权力,或屈从于资本,或迎合受众,一直生存在权力、资本、受众争斗的夹缝中。  相似文献   

12.
智慧 《新闻爱好者》2005,(11):33-33
纪录片的本质属性是它的“真实性”,它必须反映真人真事.而这一点必须和“纪实性”区别开来。纪实并不等于真实,钟大年教授认为“纪实是一种美学风格”。是“一种独特的叙事方式”.笔对此是认可的。自我国纪录片纪宴风格出现并成强势以来,纪录片从主题先行的宣数模式叉走向了另一种单一化取向.纪实用得过滥,甚至走向了自然主义的误区。正因为如此,我们并不提倡纪录片的本质属性在于纪实.而认为纪录片的灵魂在于记录真实。新闻纪录片以新闻事件和人物作为自身创作的基础.还讲究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原则。  相似文献   

13.
纪实摄影在当代人类信息传媒上担当的角色,主要是揭露社会黑暗、战争暴力和各种非正义的人类现象以及人和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的关系等问题的一面镜子。它是一种声音,是一种批判力量,是平衡人类生活机制中不能缺少的一种手段。而新闻摄影主要应用在新闻行业中,二者各有千秋。接下来,本文主要结合纪实摄影和新闻摄影的概念和特点,探讨纪实摄影与新闻摄影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如何消除受众的逆反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杰  侯志强 《青年记者》2006,(22):36-37
新闻受众的逆反心理是新闻传播活动中传播与受众之间的矛盾产物,它作为一个新闻现象和心理现象,广泛而长久、渐进而深刻地影响着新闻传播的效果。它可使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接受值为零或负值,即产生零效果和负效果。作为传播都在努力避免受众产生逆反心理,克服这两种效果的产生,但效果并不理想。究竟该如何应对呢?让我们从了解逆反心理概念说起。  相似文献   

15.
网络新闻标题的易接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网络新闻媒体迅速发展。它独特的、图、声兼备的优势,对传统新闻媒体产生了严重冲击。从新闻受众角度来讲,网络新闻在接受方式、接受心理、接受习惯等方面与传统媒体相比都有了明显的不同。受众对网络新闻标题的第一依赖性已经形成,标题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重要性格外突出。标题已经成为受众识别新闻内容,判断新闻价值的第一信号,成为受众决定是否索取深层新闻信息的第一选择关口。  相似文献   

16.
可视化数据新闻是将新闻与信息、数据和艺术相结合的一种创造性的呈现形式,与文字报道相比,可视化的新闻表达以一张张精美绝伦的信息图表为受众提供了文字之外的视觉盛宴。近年来,国内各大平面媒体、门户网站及部分自媒体掀起了一场新闻可视化运动。可以说,可视化数据新闻的出现正在渐渐地改变着新闻的发展方向。本文试图从可视化数据新闻报道的特点以及为新闻发展带来的影响出发,探讨可视化数据新闻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7.
在报纸新闻报道中,图片新闻原本属于一种辅助的新闻形式,以图片为主,文字为辅的图片新闻长期以来都是报纸新闻中"副刊"的角色。但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受众在阅读新闻的过程中,更多地追求直观性和速度性,图片新闻的魅力得到了真正的展现。在报纸新闻中,图片新闻直观快速地表达主旨,不仅满足了受众的新型的阅读喜好,同时也能够通过一幅幅系统衔接的画面,呈现给受众一个完整的新闻世界。  相似文献   

18.
李答民 《新闻知识》2005,(12):75-76
近年来在新闻报道中,以数字体现新闻价值的独特报道形式愈来愈被各种媒体广泛重视与运用。通过数字观其价值才会表现出强大的影响力和说服力,并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数字新闻与精确新闻日益受到编辑记的重视,充分说明数字所含有的独特新闻价值的广泛延伸与发展空间,其主要是运用社会调查、统计分析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对新闻事件进行材料研究或数量的定量分析研究并以精确的形式表达新闻事件的内在本质和规律。  相似文献   

19.
对平民生新闻,目前学界还有很多理论争论,它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定义,它到底是一种新闻种类还是一种理念和情怀,民生新闻与传统社会新闻、时政新闻的关系,民生新闻与市井新闻的区别以及操作上可能存在的误区等问题,依然令人困惑。但这并不影响业界对它的青睐。民生类新闻节目、民生类新闻版面纷纷亮相:吸引了大量受众的眼球。本文试图对这一热潮出现的原因做一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20.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显而易见的常识。新闻失实会带来一系列不良的后果,不仅会误导受众,混淆视听,甚至以讹传讹,损害新闻的公信力和权威性,而且可能引发新闻官司,并可能承担败诉的后果。有资料表明,在近10年我国发生的近千起新闻官司中,因新闻事实失实引起的占80%,且大多数以新闻单位败诉告终,可见维护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