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知道,生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碳原子在形成有机分子的时候,4个原子或基团可以通过4根共价键形成三维的空间结构。由于相连的原子或基团不同,它会形成两种分子结构。这两种分子拥有完全一样的物理、化学性质。比如它们的沸点一样,溶解度和光谱也一样。但是从分子的组成形状来看,它们依然是两种分子。这种情形像是镜子里和镜子外的物体那样,看上去互为对应。由于是三维结构,它们不管怎样旋转都不会重合,就像我们的左手和右手那样,所以又叫手性分子。  相似文献   

2.
一提起“科学探究”,我们自然就会想到学生在实验室动手进行探究实验,想到一般科学探究所包括的六个步骤。而当我看到这样一个教学案例的时候,大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原来“科学探究”也可以这样!  相似文献   

3.
吕智 《百科知识》2007,(2X):12-12
我们在看电视上的气象云图的时候,总能看到巨大的气团覆盖在地球上空的图像。每当有台风的时候,就能看到台风的云图呈现为一个盘旋的样子。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盘旋的图像呢?我们要从自然界的螺旋现象说起。  相似文献   

4.
“将人体内外不断撞击的分子活动利用能量转化的方式进行储存,接着再让储存的分子和人体的分子进行共振,错误的分子结构会因振动而重新调整分子键并且加速汰旧换新的机能。”台湾发明人胡友宁女士带着耳麦滔滔不绝地向参观者解释她的新奇发明“分子共振健康疗法”。  相似文献   

5.
科技快递     
肚子“咕咕叫”的秘密肚子为什么会“咕咕叫”?德国科学家发现,其实当人们说自己的肚子空了感到饥饿的时候,在胃部也并非是空无一物,而是存有空气与水。在这种情况下,胃部肌肉的相互“拉扯”运动,会使得胃部形成诸如一根“软管”一般的状态。“而空气和水就在这根软管里受到挤压,自然就会咕咕作响”,整个过程其实只是人体内一个很自然的反应。  相似文献   

6.
记忆的本质     
关于记忆的本质机理,科学家现在也没有弄清楚。在这里我提出一种假设,记忆的产生是因为“信息分子”的产生,当我们的大脑在接收外界环境的信息时,我们的大脑皮层内便会合成这种独一无二的信息物质,于是记忆便产生了。在诞生的初期,“信息分子”是很不稳定的,时间稍长它就会被体内的酶氧化分解,因此如果我们在刚产生记忆后短时间内不进行回忆,则记忆的信息很容易被遗忘,当我们再重复回忆这些信息时,就会使“信息分子”的稳定性大大增加,及时地重复几次,“信息分子”就会很稳定地存在于大脑皮层的海马体上,所记忆的内容也就不容易被遗忘了。  相似文献   

7.
“无形杀手”近在眼前现代科学证实:电磁辐射会改变人体的分子排列,使分子极化、振荡、摩擦、碰撞。这种激烈杂乱的分子运动一是引起机体内部发热,造成机体热损伤和机能病变,二是引起细胞的生物反应紊乱,导致细胞分裂变异。众所周知,电视电脑严重伤害眼睛视力,造成...  相似文献   

8.
高校科研系统自组织理论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任何事物的演化都有其自身固有的发展规律性,中国高等院校的科研活动也不例外。那么,中国高校科研活动的规律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从哪里吸取理论营养呢?“有一种理论断言,历史是循环运动的,但不是简单地回到过去,而是沿螺旋阶梯在新的水平上回归”[1],这种理论就是非线性系统的自组织理论。它描述了自然系统从无序到有序自发组织的过程。自组织理论的创立是由本世纪60年代诺贝尔奖获得者普利高津提出“耗散结构”开始的。随后,德国物理学家H·哈肯又提出了“协同学”。他们共同的认识是:在远离平衡态的一个开放系统由于同外界交换…  相似文献   

9.
我们周围随处可见形形色色的工具和机械,从钳子这样的小东西到传送带、吊车这样的庞然大物。科学家正试图把对人类来说如此重要的机械在分子尺寸上组装起来,制造一种极其微小的装置,这种装置被称为“分子机器人”或“分子机器”,这种装置还能用来操控别的分子。  相似文献   

10.
《科技新时代》2005,(1):22-23
如今,我们的客厅正朝着“完全无线化”的方向发展。而在10年后.家庭影院的小型化将会发展到极致。当我们把电视机关上的时候,它就会自动消失,组成家庭影院系统的几大部分会藏在你看不到的地方.甚至连电源线也将成为历史。当你想要放松一下时候,家庭影院系统会将你的房间变成一个舞台——声音和画面的效果远非今天的家庭影院系统所能比拟。更绝的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