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巧用炸弹钩     
符兴肃 《钓鱼》2009,(4):49-49
海竿装上炸弹钩,由于钩多,诱钓合一,抛得远,因此很适合在江河水库里钓大鱼。底钓时,一般都是在钓线上先穿一个大活坠,然后紧挨着坠挂上炸弹钩。这种钓法有两个缺点:第一,饵团投出后横卧在水底,有半数钩被压在泥沙里,只有嵌在饵团上半部的钩才有中鱼的可能(图一);第二,收线换饵时钓线被坠压在水底,钩只能随坠沿水底滑行。  相似文献   

2.
阿牛学钓记     
吴世雄 《钓鱼》2007,(2X):14-15
手竿传统钓之标讯:判读标讯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垂钓者对提竿时机的把握与鱼获量。无论采用“传统钓法”或是“悬坠钓法”,人们都无从观察到水下鱼儿摄食的状况。鱼儿在水底的嗅、拱、碰、撞饵食至吞食钩饵都是通过钓线传导到浮标上的。而这些颤动、抖动、移动、上浮或下沉等讯息,正是垂钓者辨标识鱼,及时扬竿的关键。那么,在诸多信号中,哪些是我们扬竿中鱼的有效讯号呢?下面我们将传统钓法中较为典型的几种有效标讯介绍给初学钓鱼的朋友。  相似文献   

3.
黄旺意 《钓鱼》2008,(2):24-25
钓组的配置,一般主要是指竿、线、钩、标等钓组原件,在垂钓之时根据不同的鱼情,水情以及所钓鱼种而进行的合理搭配。休闲野钓时,有许多钓友往往疏忽了这些钓组原件的合理配置。例如:在选置钓竿时,喜欢选购硬钓,超硬调及手感轻的碳素钓竿垂钓各种鱼情的水城:配置钓线时只注重钓大鱼时用粗线大钩,钓小鱼时用细线小钩,不考虑钓竿调性、长度及承载的最大拉力,  相似文献   

4.
钓组。用2.7米软调海竿,多轴承旋压式绕线轮,不超过直径0.3毫米的优质软钓线。串钩要短,拴3只钩即可,钩一般用3号白狐钩,此钩钩柄长,钩尖锋利,易挂蚯蚓。用直径0.24毫米的软脑线拴钩,脑线与主线之间最好用8字连接环连接。拖钓找鱼用的坠重30克,其余的竿用40克坠。坠与第一钩之间最长不超过30厘米,  相似文献   

5.
管察 《钓鱼》2009,(1):18-19
“台钓”出现前,我们把穿或系在钓线上,用以表达鱼儿咬钩信息的装置叫“浮子”,书面语“鱼漂”或简称“漂”、“浮”,如“七星漂”、“立漂”等80年代末期起的两岸钓鱼交流使我们见识了“台钓”,看到了另一种浮子上面是一个绘了色格目的标示杆,中间一个浮体,下面一个插脚,于是浮漂又叫做浮标浮出水面,用以提示鱼讯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6.
海洋 《钓鱼》2006,(23):14-15
造成断线的的主要原因钓线偏细。碰上大鱼咬钩,钓线太细承受不了鱼的强大冲击而被拉断。钓手在出门垂钓时,一定要先了解所钓水域里的鱼情,向塘主或周围的居住户了解鱼种及鱼的大小,根据鱼情选用相应规格的钓线,要明确钓什么鱼,用什么线,这点非常重要。不要只求灵敏,忽略实效。例如;钓鲫、鳊,可用稍细一点的钓线,而钓鲤、草、青、鲢鳙鱼则要使用线径较大一点的钓线,确保上鱼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张炎冰 《钓鱼》2009,(1):16-17
王兵,38岁,湖北黄冈市人。1996年接触“台钓”,琢磨了两年抓信号走不出下顿、抬标两个常规,台钓线组,传统操作,能钓生口鱼却钓不了猾鱼。后得吕中胜指点,在怎样招鱼,用什么饵留鱼,如何区分虚口和实口,以及用小药调整鱼口等方面积蓄能量。2004年入竞技圈,  相似文献   

8.
邹卫平 《钓鱼》2007,(4X):34-35
如果说,在垂钓过程中,钓组的状态控制在设计钓目的一定范围,钩的开始移动,我们可以及时通过目数的变化来解读,这种标相,我们称为标准标相,那么,在休闲中的许多情况,钩的动作需要通过设定目以外的标相解读,这时的标相,可以称之为非标准标相。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不在乎钓小鱼,如果不在乎抢抓鱼摄食的第一时间提竿,野钓中非标准标相比标准标相多。可以说,不能理懈和认识非标准标相,就无法顺利进行野钓。  相似文献   

9.
孙志林 《中国钓鱼》2004,(11):33-33
今年6月25日是我62岁的生日,我和沙市钓协的9位钓友相约,到距沙市15公里的荆江分洪区北闸水库钓鱼。我用的钓具是“小霸王”2.4米海竿,“宁波”2000型绕线轮、“雷霆”直径0.4毫米钓线和“锐王”10号炸弹钩。钓饵  相似文献   

10.
张炎冰 《钓鱼》2004,(19):32-32
我们把坠带着钩落在水底的钓组称为“坠钩平底”,因坠离开水底而称“悬坠”。然而称坠钩平底为“传统”,却不肯将对应的悬坠叫“现代”,究其原因是“传统”也能使坠悬起来,悬坠能不能代表现代还难下结论。然而,把过去的坠离开水底和现在的悬坠钓组作一比较,我们会发现,两者因鱼漂不同而在鱼讯表现形式上的差别是不能用同一个概念去解释的。  相似文献   

11.
复标     
张炎冰 《钓鱼》2009,(2):21-21
浮标“吃水”司空见惯,但除了涂层、材质原因外,水面的。油腻状漂浮物沾在钓线上、标尖上以及风线过紧也会影响钓目。另外钓线延伸了,原来钓2目后来变成了钓3目,而恰恰水底又不平整,于是动作变小以为是鱼口变了,所以换钓饵,搓改拉,其实罪不在鱼和浮标,是钓线惹的祸。  相似文献   

12.
韩卫东 《中国钓鱼》2004,(11):10-10
一般采用1.5~2.1米的硬调海竿,安装叉齿型手拨绕线轮,根据钓取鱼的大小和钓场水域的面积配备直径0.25~0.4毫米,线长50~200米的强力柔性钓线。钩为高强度且钩尖锐利的12~20号大钩。坠必须为通心,且坠在钓线上滑动流畅,视抛投的远近选择20~50克。线穿过坠直接系单钩,在距钩20~30厘米处的线上用医用胶布缠绕成结,以限制坠向钩方向滑动,但不能限制坠向线上方滑动。施钓时应使用保持钓竿水平或  相似文献   

13.
秦犁 《钓鱼》2014,(14):9-11
抛竿古称钓车,车即轮—叉齿式手拨轮,京剧中武生手持绘有轮子的旗子出场,表示主人公乘车。现代钓鱼用抛竿、矶竿、筏竿,凡装有渔线轮,中鱼后靠收放钓线同鱼周旋的鱼竿统称轮竿。古人在江河湖泊钓鱼用车竿。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明·蒋嵩的《渔舟读书图》描画的船钓有两种,一种是手不离竿,"车"装在握竿位置前一尺左右;另一种是抛钩后竿支起并固定,竿梢微弯,水线、风线垂或绷直,车固定在钓竿前十分之三位置,余线紧贴钓竿而下……车竿配什么钓组,怎么操作现已失传。  相似文献   

14.
快活林  姜丹图 《垂钓》2013,(3):44-45
在我国,古代钓鱼人创造了手感钓法。这种钓法颇似中医的悬丝诊脉,钓线的一端系坠、拴钩、挂饵,抛入钓点,另一端在钓鱼人手中,这被形象地称为“手把线”。后来人们发现,把线拴在纤细的竹竿或细棍上,可以减轻坠的重量甚至不用坠,这样一来,鱼就饵的信号便被放大,手感更强烈,操作也更简便。鱼竿手感钓法就是这样应运而生并逐步流传开来。  相似文献   

15.
一、渔线的主导作用。渔线在钓组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现垂钓的结果,除了鱼钩需要钩牢鱼唇外,全靠鱼竿和钓线与鱼周旋。一般来说,钓线的拉力大于鱼的抗争力时。上钩之鱼多被擒获;反之,必将  相似文献   

16.
秦犁 《钓鱼》2007,(4S):12-13
有人问邓刚,钓鲫鱼用袖钩,钓混合鱼用什么钩?邓刚狡黠,说:“难道袖钩就不能钓大鱼?过去钓大鲫鱼都是关东,现在用新关东许多人总是不放心,嫌它钩条太细。但除了快钓罗非,我以为钩条细不是问题,而钩弯的宽窄和钩尖长度才是决定性的。”  相似文献   

17.
也谈跑铅     
罗接林 《垂钓》2006,6(11):22-23
跑铅,从字面上理解就是让铅坠在钓线上跑动、移动的意思,说的通俗一点就是让坠子能够在钓线上自由活动的一种钓法。跑铅不仅适用于淡水钓,也适用于海水钓。我们在用爆炸钩或串钩等抛竿钓法中,通常是不把坠子固定,有意让坠子在钓组中有一定的活动空间,鱼中钩后就可以在不牵动坠子或少牵动坠子的情况下,轻而易举地通过主线将中钩信号传到竿梢上。笔者认为这就是跑铅的一种。而在手竿垂钓领域,在悬坠钓法传人大陆以前,我们基本没谈过跑铅,但这并不代表没有这种钓法。  相似文献   

18.
管察 《钓鱼》2006,(9):19-20
“台钓”的贡献是把我们从两步走,诱饵粗、钓饵精的诱钓分离引导到诱钓合一。众所周知,我们称为“台钓”的钓鱼方法典出日本,是在“日钓”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至于日本人原来怎么钓,《丸九钓饵词典》的说法是“上钩用雾化饵诱鱼,下钩是让鱼咬钩的”。显然,主诱和主钓是分开的。最近,看了一个韩国的光碟,他们钓鱼是上钩用商品饵,下钩装蚯蚓,诱和钓分离,只是操作时是把我们的两步走缩短为一步了。  相似文献   

19.
管察 《钓鱼》2005,(12):22-22
鲫鱼是下层鱼,习惯底摄。在“台钓”出现之前,我们主要是底钓,坠钩平底,先撒窝,再根据底况和鱼的摄食偏向选择相应的钓饵。“台钓”不打窝,用诱钓合一的钓饵边诱边钓,但钓着钓着鱼上浮了,于是有钓离底、钓半水和钓一标深等钓术变化,但这是针对池塘而言。野钓或粗放型养殖水域鱼的密度低,诱鱼就不能省略了。  相似文献   

20.
刘行群 《钓鱼》2005,(13):25-25
钓“黄尾鱼”首先必须具备合理的钓组,即钩、线、漂、竿、拉饵盘。”黄尾鱼”是小型鱼类,摄食爱靠近水体边缘群游觅食,钓取它使用悬坠钓组最为合适。36米超硬竿(悬钓长节竿为最佳),线组1~15号做主线,0.4~08号做子线,用1~2号无倒刺钩,选用3~4号细尾漂(巴尔杉木为最好),调6钓4为宜,也可以根据个人用标的习惯和天气的变化选择浮标。温度高时可选择大标,温度低最好使用小标,这样可以放大有鱼咬钩的信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