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海英 《青海教育》2001,(12):28-29
《月光曲》是“九义”教材第十二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贝 多 芬 的《月光曲》是一首著名的钢琴奏鸣曲。这篇课文生动记述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表现了贝多芬是一位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按教学要求及特点,本课教材简析如下: 一、渗透学法及时训练 《月光曲》这一课虽然是用故事形式介绍了《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但是事件的背后含义深刻,情感极浓,抓住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感情,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把体会人物感情作为重点,主要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重点词语,从而明确人物语言所包含的…  相似文献   

2.
《我的心事》(第十一册)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该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抓住人物的特点”。这篇课文原在五年制教材中是配合“外表和内心”这一训练重点。了解课文编排的这一变化,有助于我们准确地确定教学这篇课文的重点。教学独立阅读课  相似文献   

3.
《他得的红圈圈最多》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的一篇课文,是一篇人物故事,讲的是邓小平爷爷从小认真练字的事。在课文学习到最后时我和大家一起讨论: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呢?有的同学说“:邓小平爷爷小时候真用功呀!”有的说:“我们以后写字也要像邓小平爷爷那样按老师的要求去写,这样肯定能写好。”有的说“:我们要向邓小平爷爷学习,从小认真练字。”……这时我们班懂得知识最多、最爱动脑筋、外号“问题先生”的钱梦琦也跃跃欲试,脸上一副焦急样,手举到我的面前直晃,想引起我的注意。我想:他肯定又有什么奇思妙想了吧!我示意他站起…  相似文献   

4.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感受人物的思想品质。2、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试着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3、学习阮恒无私奉献的品格,体会阮恒善良美好的心灵。教学重点:体会描写阮恒献血时动作、表情的语句,了解他当时复杂的心情及他无私奉献的品质。教学难点:从“她是我的朋友”这句话中你想到了什么,来引导学生表达学习这篇课文后的感受,从而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疑点:阮恒举手时为什么“颤抖”?为什么把手“放下去”又“举起来”…  相似文献   

5.
这篇小说,写的是女孩夏恋瞳“寄人篱下”的生活故事。作者善于选取日常生活琐事来刻画人物,揭示其内心世界。全篇以妹妹购买衣服时的无理取闹这一事件,较集中地反映了父母与子女、姐姐与妹妹之间的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6.
《国殇》在《九歌》里,正如马茂元先生说的那样,是一篇“和其他各篇有所殊异”、“独标一帜”的作品.它不象其他篇那样写神与神或人与神相恋的故事;它写的是一个激烈的战争场面,塑造了为保卫楚国而勇武不屈,视死如归的将士们的英雄群象.它与《九歌》其它篇一样,也是有所寄托的.屈原之作《国殇》旨在“风谏”.作者是以战争题材,借对死难将士们的赞美和歌颂来劝谏楚王的,希望楚王“悟过改更”,以振兴楚国.  相似文献   

7.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这是一篇以抒情为主的记叙性散文。文章所在单元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在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和怎样表达思想感情两个方面提供了极好的范例。本课的教学目的和重点可确定为: (一)通过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深刻认识正由于旧中国的政治腐败、积贫积弱,才导致了亲爱的祖国倍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践踏。作者在暂别祖国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  相似文献   

8.
《少年闰土》是一篇传统课文,教学时怎样才能有新的突破?我们采用了“情感为线索,对比解全篇”的方法,收效十分明显。这篇课文描写海边少年闰土的形象,通过“我”的回忆谋篇布局,“我”对闰土的感情贯穿全篇,在鲜明的对比中揭示了文章意旨。具体教学时,我们这样安排的: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出“我”对闰土的感情线索,归纳起来便是:喜欢———佩服———怀念。然后紧扣这根感情线索,运用对比的方法,悟解全篇内容,提高思想认识,尽量缩短时代的距离。“喜欢”“我”是一个“少爷”,闰土则是一个贫苦农民的儿子,“我”为什么会喜欢闰土?因为一…  相似文献   

9.
《危情夫妻》(发表于《剧本》1994年1月号)是杨利民同志近年来的一部力作。剧中所写的看来都是一些生活琐事,作家却能以此揭示出生活的哲理。那些人物、事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似乎都曾见过,所以读后感到是那样熟悉,那样亲切。我认为杨利民同志能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练出如此精彩的素材来结构故事、组织戏剧冲突、创造艺术形象,确实是一位善于观察生活的行家里手。  相似文献   

10.
《林冲棒打洪教头》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也是经典小说《水浒传》中的一个精彩故事.故事以林冲棒打洪教头为线索,揭示林冲充满矛盾的性格.“棒打”是课文的题眼,教学中我带领学生一步步深入林冲的内心,挖掘林冲性格的矛盾点,体会这个复杂的人物的形象,解读自己内心的好汉.  相似文献   

11.
本单元的教学突破口,笼统的说是“记叙的顺序”。 三篇讲读课中的任何一个“学习重点”都要围绕“记叙的顺序”来进行,不能游移于“记叙的顺序”之外。如在讲解《一面》的“外貌描写”时,要理出“外貌描写”的次序;在讲释词语的感情色彩时,要从叙事的顺序中把“感情色彩”揭示出来。 第二单元的教学突破口“记叙的顺序”,对第一单元的教学突破口“记叙的要素”来说,是纵向深入的。“记叙的要素”,只把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局诸  相似文献   

12.
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世界上是没有鬼的,学习鲁迅先生不信鬼神,大胆破除迷信的精神。2.联系句子,理解“出没、究竟、疾步、定神”等词语的意思。3.会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造句。4.指导朗读。教学重点:紧紧抓住鲁迅的行为表现来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教学难点:通过人物的行为来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角度选择:重点突破。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初读课文,明确重点) 师:(板书:“我不怕鬼”)同学们,今天老师先请大  相似文献   

13.
叙述是叙事作品的重要表达方式,它有条有理、有详有略地交代人物或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如果一篇叙事作品不讲究叙事艺术,那么这篇作品一定不具艺术力量,甚至不能构成篇章。鲁迅作为一代文学大师,其小说艺术性是多方面的,而作为最基本的艺术——叙述艺术,尤其值得我们学习。通观语文教材中鲁迅小说,其叙述艺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冷淡与炽热所谓“冷淡”是说作者虽然对笔下人物或事件总具某种感情,但出于对艺术真实的追求,往  相似文献   

14.
优秀的语文老师都有一套各自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或者也可以称之谓“教学艺术”)。但如果我们不加分析地将那些教学方法照搬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却又往往是行之无效,甚至行之有弊。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原因就在于我们将教学方法绝对化了。教学,作为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过程,毕竟不象工厂里物质产品的生产那样简单,一种教学方法是否行之有效,不在于这方法的本身如何,而在于这方法是否适应某一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的诸种因素,如果适应,便是一种好的方法;否则,再“巧妙”的方法也无济于事。这里我想从中学语文教学的角度,来谈一谈决定教学方法优劣的三个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将相和》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注意团结的品质,也赞扬了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课文是通过典型的事件和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领会和学习这一写作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本着把语文课上  相似文献   

16.
可能性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2.初步能用“一定”、“可能”和“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3.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体验有些事件发生的确定与不确定。教学难点:理解“一定”、“可能”与“不可能”。  相似文献   

17.
《灰雀》一文作为一篇精读课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是运用人物自身的语言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和事件发展的进程。课改以前,教师在教学时,首先确定的是教学目标,而现在的许多教师都改为学习目标,一教一学,已经分出泾渭。教师的态度与情感由高高在上的教,变为与学生平起平坐的学,体现阅读教学是平等对话的过程“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相似文献   

18.
一、训练学生说好一句完整的话初入学的孩子接触事物还不多 ,语言也不发达 ,一个完整的语句 ,他们往往要分成两次或三次才能说清楚。例如 :“明天大家来学校领书。”这句话就具备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可是 ,一年级学生在说这句话时 ,很可能就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 :( 1 )明天来领书。( 2 )明天大家来学校。 ( 3)明天来学校领书。以上三种情况都不算语意完整的句子 ,要避免这种现象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训练他们把话说完整。如我提问 :“这篇课文现在谁会朗读 ?”要求学生不能简单地回答 :“会。”或是 :“我会。”等等。而应该完整地…  相似文献   

19.
英语是语言学科,始于A、B、C。它的美,尤其是对初中刚开始学英语的学生来说,既不象艺术美那样外显,那样容易被人鉴赏和接受,也不象语文学科那样,多篇佳作,俯拾皆是,容易使人动情激恩。因此,许多教师对英语课实施美育教育从何入手颇感茫然。其实,美育的标准在于是否为“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主动表达美的能力”这一目标服务。在英语中开展美育,可以运用许多行之有效的手段,笔者根据自己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探索和实践,试将其分列如下:一、揭示和感知英语美,激发学生对英语美的向往之情1.在听音中欣赏美。英语节奏感较强,语音语调抑扬顿挫…  相似文献   

20.
一盏灯,一颗美好的心灵——灯,是《深夜,那盏灯》的“文眼”。灯是一个美丽的“谎言”,灯的故事是姐姐为“我”苦心设置的一个谜语。姐姐为抢救落水儿童而不幸牺牲,使姐姐的形象升华为“我”心灵的灯,成为坎坷人生路上的灯塔,也成为读者心中不灭的灯。闪闪的灯,是姐姐美好心灵的象征。本文以《深夜,那盏灯》做题目,画龙点睛地揭示了主旨。一个人物,一个高尚的灵魂:记叙文——关键是把人写活。“我”在本文中虽贯穿始终,却只是一个线索人物。本文的中心人物是姐姐。本文的独特之处在于,作者没有像一般记叙文那样去一味正面描述姐姐的故事,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