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
汉语言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最优美的语言文字之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学生热爱母语的情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不竭动力,也是学生识字教学的灵魂。  相似文献   

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教学的目标指向语言文字的运用。一时间,聚焦"语用"成了语文教师们最热门的话题。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教师认识到:语言文字的运用必须成为语文课程的核心,这样语文才能成为语文;不管怎么样的改革,听说读写、字词句篇、语修逻文这些要素是始终都不能改变的。在语文教学的舞台上,怎样让语言文字的运用成为聚点呢?  相似文献   

3.
段润玲 《教师》2014,(28):38-38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表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可见,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而学习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训练,下面,就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谈几个方法。一、造句训练造句训练,对巩固学生字词运用、夯实语文基础,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4.
语文是美妙的。不管把语文界定为什么,语文永远是最基础、最博大、最富文化内涵和最具人文色彩的学科,更何况,《新课程标准》如此界定语文课程的性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带领学生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是我们语文教师神圣的职责。然而,学习语文“三分在课堂,七分在课外”。所以,除了用好课堂上的四十分钟外,我们还应该关注孩子的课余生活,努力让他们的课余生活因语文而更加美好。课外阅读是一个美好的天地。新理念下的课外阅读早已不再是单纯的语言文字的强化训练,而应该是语言文字的广泛积累,是一种心灵体验,与…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语文意识?有人认为对如何运用语言文字的自觉关注就是语文意识.关于这个话题,朱光潜先生有过一段经典的阐述:"一篇文学作品到了手,我第一步就留心它的语文……我所要求的是语文的精确妥帖,心里所要说的与手里所写出来的完全一致,不含糊,也不夸张,最适当的字句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那一句话只有那一个说法,稍加增减更动,便不是那么一回事……"①朱先生所讲的"第一步就留心它的语文"这种对运用语言文字的自觉关注,正是一种可贵的"语文意识",这是长期的语文知识积累和语言文字运用所形成的习惯.从表面上看,朱先生所说的"语文"指的是语言文字.其实,确切地说他指的是语言文字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6.
加强基础训练培养学生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树立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培养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  相似文献   

7.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言文字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可见,语文教育家一致认为语文教学必须十分重视语感培养。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准确、敏锐、丰富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8.
语文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语言文字。倘若把语言文字放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来审视,其重要作用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但是,恰恰是对这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最便捷的认知工具,人们反而容易忽视。当下,不仅一般人对语文重视不够,就是专门从事学术研究、整天与语言文字打交道的专家学者有时也会忽视语文。这无疑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2011年版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试卷测试是语文评价的重要方式,作为最传统、最直接的评价方法,试卷命题应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加强语文与实践的联系,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活学活用语言文字,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  相似文献   

10.
2011年高考福建省语文卷的第17题是一道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得很好、最有语文味的语文试题。这道题被许多教师认为是这份试卷的一个亮点。这道题亮就亮在材料的选用上。既为语言文字运用,自然地就要着眼于考查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11.
语感是人们对于语言文字直觉地感知、领悟和把握的能力.叶圣陶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的敏锐的感觉."吕叔湘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如果注重了学生语感能力的训练,也就使语言文字训练落到了实处.  相似文献   

12.
2011年高考福建省语文卷的第17题是一道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得很好、最有语文味的语文试题。这道题被许多教师认为是这份试卷的一个亮点。这道题亮就亮在材料的选用上。既为语言文字运用,自然地就要着眼于考查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13.
张春泉 《成才之路》2010,(1):I0004-I0004
语文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语言文字。倘若把语言文字放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来审视,其重要作用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但是.恰恰是对这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最便捷的认知工具.人们反而容易忽视。当下,不仅一般人对语文重视不够。就是专门从事学术研究、整天与语言文字打交道的专家学者有时也会忽视语文。这无疑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人类智慧成果的表达、传播和吸收都离不开语言文字,要能够揭开语言文字的面纱,认识、理解蕴藏在其中的内容、内涵、秘密,必须凭借"阅读"这种方式,所以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阅读能力是学生最基本、最基础的能力,它不仅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而且是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如何搞好阅读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事关语文教学及各科教学,乃  相似文献   

15.
上期我们把目光投向“语文本色”,目的是抓住语文的根,把准语文的脉,锁住语文的魂。而这根、这脉、这魂都集中在语言文字上。本期,我们关注的是语言文字“的有效训练”。学习语言文字方法虽多,但最主要的、最有效的还是进行训练。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到底该怎样的训练,相信读完这组文章你会有所收获。训练无终期,训练无终极,让我们共同探索吧。  相似文献   

16.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觉,是一种对语言文字丰富的联想、想象的感知活动。它是人们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是直接感受、体会、领悟语言文字的能力。这种能力是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科学的训练逐步形成的。《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锐敏的感觉。”由此可见,语文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语感作为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7.
<正>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直觉地感知和理解的活动,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语感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叶圣陶先生曾说:"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语言学家吕叔湘说:"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由此可见,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和中心任务,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处和突破口,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提  相似文献   

18.
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比较直觉的感知、领悟和整体把握。可以说,语感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核心因素。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为此,《语文课程标准》  相似文献   

19.
王玮 《教育革新》2010,(6):41-41
语文学科最具有基础性.是学生最熟悉和最亲近的一门学科。因为它不但包括了语言文字知识(如语音、文字、语法、修辞、逻辑等)和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实践活动.而且还包括了创造语文实践活动成果(如思维、写作、演讲、交际等)训练内容。所以,语文教师正可借助这些特点,在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提升自信的最大空间。根据自己的教学体验,  相似文献   

20.
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也是语文教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但是,目前的许多语言文字训练设计存在不足,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思维方式上的失误,特别是在处理复杂的语言文字训练的各个要素时,重其所轻,轻其所重,还没有从陈规的意识中真正转变过来。本文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提出语言文字训练设计思路的嬗变特点。 一、从分析内容为主转向分析语言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