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严文井先生 我第一次见到严文井先生,是在十多年前的一个秋天.当时我正担任老作家徐迟先生的工作助手,协助他编选<徐迟文集>,并帮助他查找一些写回忆录的资料.徐迟在回忆录里写到了两件与严文井有关的事,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也引起了我的好奇.  相似文献   

2.
徐鲁 《出版科学》2006,(4):15-17
我第一次见到严文井先生,是在十年前,1996年秋天.1996年前后,我正在协助徐迟先生编选<徐迟文集>,并帮助他查找一些写回忆录的资料.徐迟先生在回忆录里写到了两件与严文井先生有关的事,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也引起了我的好奇.一是严老的第一本童话集<南南同胡子伯伯>,是在1941年被人从延安带到重庆,由设在重庆的"美学出版社"印行的,当时徐迟先生也参与了美学出版社的编辑事务.二是在20世纪30年代,已经初露头角的青年诗人徐迟,在燕京大学英文系借读期间,悄悄地、却也是十分狂热地爱上了同系的一位美丽的女生--一位当时也已经有诗作发表的女诗人,她英文名字叫"玛格丽特",本名严文庄,是严文井先生的堂妹.  相似文献   

3.
严文井先生的两本书徐鲁宗远从北京来信,说最近去看望了一次严文井先生。还提到,我们的一位朋友靳飞,正在帮严老编选散文集,靳飞还有意沿着他编《老舍谈人生》的思路,再编一本《严文井谈人生》。这不禁使我想到了严老的两本旧书。一本是1942年重庆美学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4.
严文井在晚年写过一篇文章,吐露他的心声:“我喜欢书,敬爱书。”———是的,他一生都在读书、写书、编书。在人们的心目中,似乎更多知道他是一位作家,写过许多著名的童话、寓言、散文、评论等等。然而,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却占去了他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他干得卓有贡献和成绩。因此,他曾担任过国家出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职务。这些,在编辑出版界也是有目共睹的。1959年,我到中国作家协会《文艺报》工作时,严文井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兼作家出版社社长。1961年,作家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三社合…  相似文献   

5.
严文井先生     
严文井先生走了。孩子们永远地失去了一位熟悉的老朋友;我永远地失去了一位尊敬的前辈和老师。我对严文井先生怀有一份特殊的感情,不仅因为喜欢他的童话,也不仅因为景仰他的为人;我怀念严文井先生,还因为在我前进的路途上,曾经得到他的帮助。他不止一次地给过我支持和鼓励。1978年夏天,我所在的研究室(国家出版局设在版本图书馆内的审读处)解散。老同志各自归口到原先所在的文化、新闻或出版机构,而我们一些从大学分配来还没有几年的年轻人,则面临一个重新找工作的问题。在这个岔路口上,我首先想到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原因说来也很简单:还…  相似文献   

6.
贝奇 《出版史料》2005,(4):65-69
2005年7月20日这天真是好伤心好难过。早上从厦门回到北京,刚到家就往协和医院严老病房去电话,谁知却得到严老病逝的噩耗。立即乘车到八里桥花市,买了十数支新新鲜鲜刚刚绽开的纯白色百合花,吩咐卖花姑娘用浅紫色花纸素色花带包扎,一心想把它们虔诚奉献给已经远行的严文井先生的在天之灵。一路上都在责怪自己。责怪自己因为迟到了几个小时返回北京而没能与严文井先生见上最后一面,责怪自己没能最后服伺老人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眼前晃动的全是一个月前在协和医院探病时见到的严文井先生病重无助自尊自爱的样子。眼泪禁不住流下来。回首往…  相似文献   

7.
一、教师再教育机构的设立1.教员讲习所.日本侵略者把学校作为进行奴化教育的中心,认为学校的盛衰"关系着国家之隆替不待论",要长久地统治东北就要用"建国精神"灌输于教师的头脑.1933年4月开设教员讲习所.日伪在东北各地招集在职的小学、中学校教员,对这些教师进行再教育,按其意图改善教员的"素质".1933年文教部发布了"教员讲习所规程"(大同二年四月二十六日,部令第二号)1933年4月26日文教部同时又颁布"教员讲习官制".第一条明确规定"教员讲习所属文教部管理,依据建国精神,专为训练中小学教员而设";第三条规定"所长由文教部次长充之"[1]93.也就是说,教员讲习所与文教部的奴化教育是一脉相承的.所长受文教部总长监督,综合处理各项事务.所长还要监督所内的所属职员.关于所长的进退和赏罚,应该呈请文教部总长来核准.教员讲习所是文教部的隶属机构.  相似文献   

8.
今年是甘惜分教授的百岁华诞。很感谢《新闻爱好者》为此编发专辑并向我约稿。甘老是我的硕博导师郑保卫教授和博士后导师童兵教授的导师,按受教辈分,他是我的“师爷”。甘老的经历,各位读者通过一些论著想必都已有所了解,本期专辑中童兵老师等的文章中也有介绍,所以本文不再赘述。《新闻爱好者》编辑部主任施宇在向我约稿时,希望我结合自己与甘老的交往经历,谈谈一个青年学子心目中的前辈。这正合吾意。  相似文献   

9.
忆云梦泽     
1970年初,我终于到达梦想已久的古云梦泽边那个“五七”干校.这是当时北京文化艺术界人士“荟萃之所”,据说总数应达一万人,实到的已有五七千人.单说作家,我就见到过冯雪峰、沈从文、张天翼、谢冰心、臧克家、楼适夷、严文井、李季、郭小川、孟超、韦君宜、侯金镜、冯牧,以及张光年、李又然等等不下百人.中国作家协会和文化部门的头头脑脑,大概都去了.我虽是从南京被揪回北京的,在经过三年多大轰大嗡、神魂不安的日子之后,能在农村享受恬静的田园生活,真是心向往之的了.更何况那些先头部队去视察过的人们回来说,那儿是如何山清水秀,又是鱼米之乡,怎能不动心?  相似文献   

10.
陈誉教授是我的导师.我敬仰他,不仅仅因为他是我的导师,而且因为他是中国图书馆界的大师.他的精神不仅仅影响了我和我的同学,而且影响着一代代图书情报工作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