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陶渊明《闲情赋》难归“闲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陶渊明的作品中,《闲情赋》是一篇奇特的作品,无论是内容还是风格都与人们印象中的陶渊明迥然不同。关于其命意,前人有爱情和比兴 即以美人比史故主或同调之人二种说话。事实上,在《闲情赋》的一开始,诗人就用惊叹的语言,满怀感情地描绘出一位超群的女子;诗人心潮翻涌、激动难宁,生出了一个个胆新奇的幻想,这就是著名的“十愿”。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此赋的绝大部分篇幅实际上是“荡以思虑”,写诗人对爱情的大胆热烈追求;而“终归闲正”只是一种障眼法。最早责难《闲情赋》的是昭明太子萧统。责难者主要是从正统观念出发,认为陶渊明一生清白,不该作此赋玷污名声。《闲情赋》的独特价值主要体现在浓郁浪漫的感情和丰富奇异的想象力上。鲁迅先生对于《闲情赋》的独特价值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龚斌 《九江师专学报》1999,18(4):3-6,15
关于陶渊明的思想,是陶学研究中相当复杂的问题之一,古今研究者或将渊明归于儒家,或归于道家,自宋以后,喜欢以禅说诗的人,将陶诗的言约旨远与禅宗的不立文字相提并论,于是就称陶诗“默契禅宗”,近有丁永忠先生集渊明信佛说之大成,著《陶诗佛音辨》以佛经比附渊明诗文,论证渊明深佛教影响,对这样一种“新论”,很有辨析的必要。  相似文献   

3.
本文考察了自昭明太子以来对《闲情赋》之种种评价,得出:昭明之说最得其实,苏东坡批评昭明是因误解陶赋之“强生事”;现当代部分人说它思想大胆,敢于反礼教,是拔高其在文学思想史上之地位,是为全集“缩小”眼界之故。另外,本文又通过对昭明在《陶渊明集序》中,高度评价陶渊明其人其文,而《文选》仅录陶作寥寥数篇这一问题进行了考辩,指出:此非如某些学人所说的是昭明之矛盾,而是其采取道德(功用)与文学分殊之价值取向所致。  相似文献   

4.
《世说新语》未收陶渊明,并非因其门第的关系,应与《世说》收录清谈风流轶事的旨趣有关。陶渊明时代,清谈之风已经式微,《世说》于此时代收录条目极少,这是《世说》不收陶渊明主要原因。另外陶渊明在当代并未有他在后世那样巨大的影响,也是《世说》疏漏陶渊明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5.
昭明太子于陶渊明作品强调其致“讽谏”之效,而《文选》录文的“底线”是无“有伤风教”。学者或未明这一点而认为两者之异是“自相矛盾”,失之远矣。萧统编纂《文选》时之目的为“娱玩文华”,而后来撰《陶渊明集序》时因忧失“太子之位”才“突然强调起风教”说,未达一间。即出现“这么大的反差”,是太子采用不同之价值取向所致,而非因作于“不同时间”。就目前所能了解的相关文献言,《陶渊明集序》之作时,似仍当以大通丁未年为近是。  相似文献   

6.
根据“序言”和“诗”中的重要词语,《形影神三首》诗的主题思想,作沿流溯源式的探究;陶渊明本着儒家的生死观,通过《神释》而表明的观点是崇儒否佛的,是一百年后范缜与以梁武帝肖衍为首的佛教有神论展开大论论的预演。  相似文献   

7.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摈弃官场归隐田园的一篇宣言书,其言之纯朴,其情之真切,其志之高洁,历来受人推崇,欧阳修就赞叹道:“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相似文献   

8.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早期所作的爱情悲剧,通过男女主人公的生死之恋表达了作者人文主义思想。《西厢记》则是我国元代王实甫的代表作。此剧首次提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呼声,具有时代进步性。这两部著作虽出自不同作家之手,文化背景,时代氛围也各不相同,但却有惊人的相似点。本文主要从主题、人物形象、戏剧表现手法三个方面,对两剧本进行对比,总结了其异同点。  相似文献   

9.
愿文中的孝道观念对日本奈良时代和歌的影响,是中日文学交流史研究尚未触及的问题。《教煌愿文集》中的“亡男文”等与《万叶集》中山上忆良的《熊凝歌》结构用语的惊人相似,吐露了奈良时代歌人接受愿文的秘密。山上忆良在作品中展现的,是从《许经》以及佛教文学中接受的民间对亲情的推崇。在东亚文学中,歌唱父子或母子亲情的诗歌散文,是仍具生命力的遗产。  相似文献   

10.
多年来,高中语文教材都选人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两文都用到了“点缀”一词。《荷塘月色》中的月下荷塘“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叉如碧天里的星星,叉如刚出浴的美人。”在这里“点缀”有装饰的意义,好像是有意为之,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提出陶渊明创作《搜神后记》的三种可能性:(1)《搜神后记》(《搜神录》)署名陶潜撰产生的年代几乎与萧统编撰的《陶渊明集》同时;(2)陶渊明有读到《搜神记》的机缘;(3)陶渊明心好异书奇文是为了“自娱”和“导达意气”。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出仕刘牢之镇军参军虽为旧说,但仍令人疑窦丛生。《饮酒·十七》为陶渊明元兴二年秋冬之际服阕闲居的作品,所语“时事”,所用修辞等皆契合刘牢之军政实事。《饮酒·十七》为陶渊明出仕刘牢之的重要诗证,对陶渊明仕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史克堂 《学语文》2005,(4):5-25
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新老《教师教学用书》都归结为劝太宗要“居安思危”。本人则认为其中心论点应是篇首“本”、“水”两喻所引出的(国君)“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相似文献   

14.
《心雕龙》不及陶渊明,及其论以东亚末年为封域使然,而时代风气及作好恶等外部因素无关。学术界至今仍多有不明此而从“外部”找原因,其或认为在这一点上刘勰之识力不及钟嵘与萧统。细究之,问题恐怕亦与是书本身有关,即《时序》篇“略举大较”而提及“王、袁联宗”、“颜、谢重叶”等,影响了人们这样之追问:《心雕龙》论不及陶渊明,是否与其体例有关?  相似文献   

15.
《蜀道难》是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写的一篇“惊天地、泣鬼神”的不朽之作。唐人殷蹯称《蜀道难》“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宋人李麃说此诗“风骚之极致,不在屈原之下”;明人李东阳也说《蜀道难》与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兵车行》一样,都是“阅数千百年,几千万人而莫有异议”的诗篇,令人“终日诵之不厌”。可是,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自中唐以来,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抵有两种见解:一是本诗有具体之所指;一是诗人“自为蜀咏,别无他意”。对于前者,已有论者考证其不合理之所在;对于后者,仍在争论之中,笔者也想提出一己之见。  相似文献   

16.
孙宝灵 《现代语文》2006,(3):110-110
由教育部高教司组编,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全日制高校通用教材《大学语》,是目前最流行的《大学语》教材。此教材以“素质教育课程”定位,把“增强人精神的培育”放在任务的首位。钱钟书的《论快乐》就是作为现代史以来人精神的优秀代表之一,出现在学生面前的。在课后“提示”部分,编这样说:“作承认快乐是短暂的,‘永远快乐’不能实现。但同时指出,快乐是由精神决定的,对快乐的‘希望’是人生永不悲观的精神源泉,并且强调:‘发现这个真理,和发现是非善恶取决于公理而不取决于暴力一样重要’;而执这一前望,世界上就‘没有可被武力完全屈服的人’。在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在‘呐喊和投枪已不允许’的情势下,能似不经意地发出这样的声音,就不仅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微阐发,而且隐蕴有反抗侵略、鼓励抗战的社会现实意义了。”但选《论快乐》表现了怎佯的人精神呢?我的理解与教材中的“提示”有重大分歧。  相似文献   

17.
初中语文第五册中的《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据人教版和江苏省教版“教参”中述 ,其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本人对此持有疑义 ,愿讨教于同行和大家。我认为 ,本文的中心论点应该是课文的标题———“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因为一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教材语 ) ,我理解作者在文中的“见解”就是“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从而表明自己的政治主张 :统治者要施“仁政”。其理由有三 :其一 ,我认为本文作者主要目的是在谈治国之道 ,而非战争之道。从文章的内容和形式上来看 ,第一句…  相似文献   

18.
晋宋易代之际,与陶渊明同为“寻阳三隐”的周续之,中道改节,追随刘裕集团。陶渊明对此感慨良深,作《拟古》九首以劝导之。这种解释,与《拟古》九首诗意最为切合。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中有这样三句话:“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遂与外人间隔”“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三句中都有“外人”一词。人民教育出版社语一室编的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初级中学语教科书第二册第20课对“外人”的注释是: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意思是三句中的“外人”都是同一意思。都是“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之意。《教师教学用书》上的译也是这样翻译的。  相似文献   

20.
西周之“魏”≠战国之“魏” 《伐檀》和《硕鼠》二诗是小学语教材传统篇目,都选自《诗经》“十五周风”中的“魏风”。对“魏风”这个历史概念,有人往往把西周之“魏”与战国之“魏”混同起来,笼统地理解为战国之“魏”就是西周之“魏”的延续。 这样理解和讲授是错的,错误有二:一是混淆了不同的两个时代,二是混淆了不同的两个地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