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心理学家塞里格曼用狗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把狗分成两组,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对照组.首先,他把实验组的狗放进一个无法逃脱的笼子里施加电击,电击的强度能引起狗的痛苦,但不会伤害狗的身体.这些狗开始被电击时,拼命挣扎,想逃离笼子,但经再三努力,发现根本无法逃脱后,狗的挣扎程度逐渐降低.而后,实验者把这些狗放进一个中间放置隔板的笼子里,隔板的高度是狗可以轻易跳过去的,隔板的一边有电击,另一边没有电击.  相似文献   

2.
1975年,心理学家塞里格曼用狗做实验,把狗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对照组。先把实验组的狗放进一个无法逃脱的笼子里,给狗施加电击,电击能够引起狗的痛苦,但不会伤害狗的身体。实验者发现,狗在一开始被电击时,拼命挣扎想逃脱笼子,但经过再三的努力、发觉仍然无法逃脱后,挣扎的程度逐渐降低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你体验过绝望的感觉吗?那是一种极端无助的感觉,无论怎么努力也无法逃脱的感觉。绝望者是痛苦的,因为他无法改变目前的处境:绝望者是悲观的,因为他已经不再去尝试努力了,他只能等待着命运的安排。绝望是怎样产生的呢?请看下面一个经典实验。实验过程1975年,心理学家塞里格曼用狗做实验,生动地演示了绝望心境形成的过程。塞里格曼把狗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对照组。程序一:先把实验组的狗放进一个笼子里,这个笼子是狗无法逃脱的,里面还有电击装置。给狗施加电击,引起狗的痛苦,但不伤害狗的身体。实验者发现,这组狗在一开始被电击时,拼…  相似文献   

4.
"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体经历了挫折和失败后,再度面临各种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与行为表现,也称习得性自弃或习得性绝望感。"习得性无助感"源于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和梅尔的一项经典实验。1967年,塞利格曼和梅尔用狗做实验,他们把狗分成两组,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对照组。先把实验组的狗放进一个笼子里,这个笼子狗是无法逃脱的,  相似文献   

5.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一个铁笼一分为二,把狗放进笼子的一边,并在这边笼子底下通电,狗受到电击刺痛,会很快跳到笼子的另一边去。而当另一边通电时,狗又会跳到没通电的一边来。然而,把另一批狗放进笼子中受电击,它们却不会做任何跳跃,只会浑身发抖。原来,心理学家曾把这些狗栓在铁柱上,不时用电刺激它们。狗受电击后开始也挣扎、跳跃,但无论怎样都摆脱不了电击的折磨,经过数十次的电击和无效的挣扎后,这些狗都放弃了挣扎。这就是为什么把它们放进铁笼中,只要轻轻一跃就能摆脱电击刺激,而它们却不做的原因。应该说,这…  相似文献   

6.
警惕学生的“习得性无助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习得性无助感”这个概念来源于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和梅尔于1967年用狗做的一项经典实验。实验中,心理学家把狗关在一个装有闹铃的封闭笼子里,只要铃声一响,就给狗以难受的电击。由于狗被关在封闭的笼子里,所以它无论怎么努力也无法逃避这种电击。多次这样实验之后,心理学家改变了实验条件,他们在给以狗电击之前先把笼门打开。结果却发现,在铃声响起后,狗不但不  相似文献   

7.
一 1967年心理学家赛利格曼(Seligman)以小狗为对象做了一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他把小狗分为两组,一组小狗接受两次不同的实验,另一组小狗作为对照组只参加第二次实验。第一组小狗先进入一个无法逃脱的电击装置里,开始它们努力挣扎,但是无论它们怎样努力也无济于事,后来它们只好躺在地上接受电击的痛苦。然后让它们进入另一个装置中, 这个装置的一边有电击,另一边没有,中间仅仅隔了一个可以跨越的隔板。第一组的狗全部哀叫着躺在地板上不作任何尝试和努力去逃避电击,而作为对照组的第二组狗全部可以轻松跨越隔板逃脱电击。  相似文献   

8.
一 1967年心理学家赛利格曼(Seligman)以小狗为对象做了一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他把小狗分为两组,一组小狗接受两次不同的实验,另一组小狗作为对照组只参加第二次实验.第一组小狗先进入一个无法逃脱的电击装置里,开始它们努力挣扎,但是无论它们怎样努力也无济于事,后来它们只好躺在地上接受电击的痛苦.然后让它们进入另一个装置中,这个装置的一边有电击,另一边没有,中间仅仅隔了一个可以跨越的隔板.第一组的狗全部哀叫着躺在地板上不作任何尝试和努力去逃避电击,而作为对照组的第二组狗全部可以轻松跨越隔板逃脱电击.  相似文献   

9.
孙云晓 《小读者》2013,(5):79-80
生活中,有些孩子看起来“很乖”,哪儿也不碰,什么也不摸,父母说什么就是什么。这个时候,家长就需要警惕了,因为您的孩子很可能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中。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在研究动物时发现,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狗施加难以忍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于是在笼子里狂奔,惊恐哀叫。多次实验后,只要蜂音器一响,狗就趴在地上,惊恐哀叫,也不狂奔。后来实验者在电击前,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且不等电击出现,就倒地呻吟和颤抖。它本来可以主动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相似文献   

10.
将一个铁笼子一分为二,把狗放进笼子的一边,一旦在笼子底上通电,狗就会受到电击的刺痛,很快跳到笼子的另一边去,以躲避电击,而当另一边受到电击时,这些狗又会很轻松地跳回来,到没有通电的一边去。然而,一批同样的狗,被放进笼  相似文献   

11.
体验绝望     
绝望是怎样产生的呢?请看下面一个经典实验。1975年,心理学家塞里格曼用狗做实验,生动地演示了绝望心境形成的过程。塞里格曼把狗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对照组。程序一:先把实验组的狗放进一个笼子里,这个笼子是狗无法逃脱的,里面还有电击  相似文献   

12.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Seligman)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狗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在没有电击时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1975年塞里格曼用人当受试者,结果使人也产生了习得性无助.  相似文献   

13.
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习得性无助"这一概念,它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这是用狗作的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电击。这时狗因关在笼子里,所以逃避不了被电击的痛苦。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这时狗不但不逃,反而不等电击就先倒在地上开始呻吟和颤抖。后来  相似文献   

14.
刘艳红 《班主任》2008,(3):27-27
有这样一个著名的实验:把一只狗锁在笼子里,并对它进行电击,狗反应很快,迅速逃窜(事实上它无法逃离紧锁的笼子)。这样反复多次后,再给狗以电击,它就一动不动,麻木地接受电击,即使把笼子打开,它也不会逃跑。通过这个实验,心理学家得出结论:当动物(甚至是人)知道无法改变所处的环境时,会产生无助感,  相似文献   

15.
学生“习得性无助”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教学过程中 ,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 :学生在学习时毫无动力 ,缺乏进取心 ,遇到挫折时倾向于放弃 ,乃至对于力所能及的任务也往往不能胜任 ,他们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取得成功。心理学家称这种现象为“习得性无助”。由于这一现象涉及到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动力问题 ,所以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赛利格曼和他的同事对“习得性无助”的分析是最系统化和最有影响的。他在 196 7年用狗做的实验证实了“习得性无助”现象的存在。在实验中 ,塞利格曼把狗分为两组。首先 ,把其中一组放进一个设有电击装置但又无法逃脱的笼…  相似文献   

16.
一、习得无助感的概述习得无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的研究始于本世纪60年代,Seligman 和他的合作者在以狗进行学习试验时意外地发现了这一奇怪现象:遭受电击而无法逃脱的狗,在以后能逃离电击的情境下也不会逃避,没有经历过此情境的狗却能轻而易举地逃脱。这研究表明一些遭遇过不可控事件的生物有机体会削弱对以后可控事件的调节,他们称这种在无可逃避或回避的有害的、不愉快的情境下习得的情绪反应称为习得无助感,它是一种个体认为事件不依赖  相似文献   

17.
学生习得性无助感的形成及其教育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习得性无助感概述 (一)何谓习得性无助感 习得性无助感(Leamed helpess)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Seligman)和他的合作者在以狗进行学习试验时,发现了这一奇怪现象:狗遭受了无法逃避的电击后,当再次面临电击时,即使能够逃避,狗也不会逃避,反而消极地接受电击,表现出绝望感。没有经历过此类情境的狗却都能轻而易举地逃脱。随后的研究表明,这类现象也会出现在人类身上。大学生被试在经历了一段不能解决问题的失败经验后,让他们解决比较简单的字谜问题也发生了困难。这项研究表明一些遭遇过不可控…  相似文献   

18.
一、习得性无助感概述 (一)何谓习得性无助感 习得性无助感(Leamed helpess)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Seligman)和他的合作者在以狗进行学习试验时,发现了这一奇怪现象:狗遭受了无法逃避的电击后,当再次面临电击时,即使能够逃避,狗也不会逃避,反而消极地接受电击,表现出绝望感.没有经历过此类情境的狗却都能轻而易举地逃脱.随后的研究表明,这类现象也会出现在人类身上.大学生被试在经厉了一段不能解决问题的失败经验后,让他们解决比较简单的字谜问题也发生了困难.这项研究表明一些遭遇过不可控事件的个体会削弱对以后可控事件的调节.所谓习得性无助感就是指个人经历了挫折与失败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它是一种个体认为事件不依赖自己反应的预期,实质是一种习得的消极动机.  相似文献   

19.
塞里格曼用小狗进行过逃脱制约的实验。在实验中,他先将小狗放在一个无法逃脱的笼子中,然后施予一个会令小狗很不舒服,却还不会致死的电击。小狗当然会在笼子里四处奔逃,但是多次努力尝试,还是没有办法逃离笼子时,小狗就会放弃挣扎,  相似文献   

20.
“习得性无助”的由来心理学家赛利格曼曾经做过这样一项实验,将狗捆绑在实验室里,反复电击。起初,狗受到电击后奋力反抗,以摆脱困境,但由于捆绑结实,狗无论怎样努力,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