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耕耘之余,隔三岔五有点“豆腐块”被报刊编辑拾遗补缺,偶尔还承蒙老师错爱,有那么几篇作品获奖。在收获之后。我非常感谢本地一家报社的编辑们。是他们送给了我写稿的“真经”——好稿便是“敲门砖”。1995年6月,识字不多的我竟大模大样地干起了“职业写手”这一行当。由于对新闻懵懵懂懂,连投几十篇稿件,却“屡战屡败”,篇篇似泥牛入海。此时,有人指点迷津——稿件只写不送,编辑扔掉不用。几天后,如获至宝的我怀揣一篇稿件初次来到了本地一家报社,一位编辑阅后,将稿件还给了我:“没有可取之处……”不待他说完,我心里便想是不是编辑在“卖关子”。于是,我  相似文献   

2.
去年10月,山东省枣庄市某区有位通讯员,在和别人一起上厕所时,听说本地某毛纺厂的一位厂长被免职,让他到某村去参加村级整党。这位通讯员没有去有关部门调查、核实,就写了《某某某能官能民,能上能下》的新闻表扬稿,寄给了枣庄市广播电台。但稿子一播出,却招来了麻烦。这位厂长不但不“领情”,反而上门质问写稿者:“是谁免了我的  相似文献   

3.
认识邵哥是上个世纪末的事,由于我特别中意创意的缘故,就企图选择创意比较集中的广告这个行当,由于没有任何经验,只好四处以客户名义去考察本地知名广告设计公司,实则是偷艺,因此结交了一些优秀的老师和朋友,一天一位广告公司总经理告知  相似文献   

4.
苏延军 《青年记者》2012,(11):34-35
现在,有些地市党报走进了一个办报的误区,重本地,轻外地,认为只要办好本地新闻就行了,这其实是一个错误的认识.受众的多样化,决定了新闻报道的多样化.国家统计局等单位在1999年初调查了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12个大中城市居民对媒体的阅读情况,结果是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的阅读率占62.9%,并列第一位;列第二位的是头版要闻,占62.3%;第三位是本地新闻,占44.9%.这项调查明显地表明了我国居民对时事的关心,已经远远超过了本地新闻.  相似文献   

5.
必要的交代     
去年11月下旬的一天,我打开收音机,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正广播一篇通讯,讲的是南方一位农民驯养野狸致富的事。文章播完后,电台说:广播这篇稿件,目的是告诉人们,致富的门路是多方面的,关键是要多动脑筋利用本地资源。末了交代这几句话很有必要。近几年,新闻界报道了大量劳动致富的典型,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6.
记得前些时有人在《青年记者》上撰文说,他的稿子在中央或省级新闻单位都能发出来,在本地小报却发不出来,作者批评地方报纸编辑漏发了好新闻。还有的通讯员说,你们这张小报我怎么就打不进去?对于通讯员的质疑和批评我想谈点个人的看法。为什么通讯员的来稿本地小报(其实报纸本无大小,这里只是按约定成俗的说法)不用偏偏在大报登了出来呢?一般说来,一个通讯员起初总是在本地小报上写得多些,以后越写胃口越大,越写越“牛气”,直至写到京报、沪报乃至写出国界。同一篇稿件本地小报未用,反而在较为知名的大报大刊上露面,我以为这也是属于正常现象,并不值得大惊小怪。  相似文献   

7.
作为地方报纸的文化新闻版面,应将本地区的文化活动作为关注的焦点,扶持和培植本地文化精品,引导本地文化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作为温州晚报文化部的一名记者兼编辑,我想结合近年来的工作实践,谈谈文化新闻如何扶持与培植本地文化精品,同时又能吸引读者注意力的问题。一、站在读者的角度报道新闻,使读者产生亲切感与参与感。去年5月我省一批著名作家漂流楠溪江采风,在有些人看来,这是一群文人墨客的事,与大众无关。  相似文献   

8.
《视听界》2010,(3):124-124,F0003
成立于2001年9月的苏州广播电视总台,经过历年的改革创新、奋力拼搏,广电事业和产业取得长足进步。2009年苏州电视频道组黄金时段本地市场份额达到64.3%,苏州广播本地收听市场份额达到7737%。经济实力从全国城市台排名35位跃升为地级市第一位,  相似文献   

9.
我长期在林区工作,是个写稿已40年的老通讯员。近几年来,在我们通讯员中给报纸、刊物、电台写稿的人越来越少了。最近我对本地和外地的一些通讯员做了调查,发现不少人很苦恼。苦恼什么呢? 比较普遍的是感到写的稿子常常不被新闻单位重视。满腔热情地写了一篇又一篇稿子,寄出去大多石沉大海,很少有回音。有位通讯员一连给一家报纸写了10多篇稿子,每次都附上一封信,请编辑老师在百忙中给予指导。稿子一篇未发,“老师”也一字不回。后来他想出个办法,投稿时除再三恳求编辑指导  相似文献   

10.
必要的交代     
去年11月下旬的一天,我打开收音机,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正广播一篇通讯,讲的是南方一位农民驯养野狸致富的事。文章播完后,电台说:广播这篇稿件,目的是告诉人们,致富的门路是多方面的,关键是要多动脑筋利用本地资源。末了交代这几句话很有必要。近几年,新闻界报道了大量劳动致富的典型,影响很大,对发展生产,活跃经济,传播  相似文献   

11.
去年,我在本矿区连创了两个第一。一是稿龄最短恰1年;二是发稿最多,仅省部级报刊就有36篇。有的人问我,秘诀是啥?我说有四要:一要有心;二要有责任感;三要有恒心;四要有新闻敏感。做有心人。常言道,干啥吆喝啥。咱既然干上了这一行,就要操这方面的心。就拿我2000.1.18日刊发在《陕西日报》的一篇题为《禁止“垃圾文化”下乡》来说。当时班上的一位同事闲聊中说,本地集镇来了一伙打着文化扶贫幌子的演出队,尽演些粗俗下流的东西,街道老百姓都在骂。我马上意识到这是好题材,下班后即驱车前往,在掌握第一手材料后,投出即被采用…  相似文献   

12.
我说“我”     
我今年28岁,插过队,当过兵,做过工,就是没有进过高等学校。但我年轻气盛,还有点顽皮,不愿随大流,虽说走上新闻工作岗位才四年,总想着别出心裁,干出些名堂来。大概人人都喜欢说自己,我也如此。细细想来,“我”并无错,特别是工作中,非但不该抑制,还需大加推崇。《兰州出土写有文字的东汉纸》一稿,发表在去年11月15日《兰州晚报》头版。东汉纸的发掘时间是10月20日。那天,一位在博物馆工作的朋友给我打电话,说发现一座汉墓,希望我去采访。我当时有点犹豫,兰州发现汉墓已不止一次,十墓九空,没多大意思。但最后我还是去了。头一天我在挖掘现场,从早上9点一直守到下午3点多,没有发现令人兴奋的宝贝。过了一天,本地广播电视台都播发了发掘汉墓的消息,但均未提到汉纸。后来我去博物馆,寻思找点  相似文献   

13.
一位称职的编辑,是既善于发现好新闻,又善于配发短评的。配发短评,不仅可以活跃新闻节目形式,丰富新闻内容,而且还可以吸引更多的受众关注节目,扩大社会影响面,其作用不可低估。配发短评要结合本地实际,突出本地特色,避免假大空。今年4月中下旬,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的事迹传遍神州大  相似文献   

14.
通讯员园地     
一日,我将一篇新闻稿投寄给本地报纸的一位编辑,数日过去了,如石沉大海.于是,我又将新采写的两篇稿子亲自送到报社(我距报社很近),正好那位编辑也在,我顺便问起寄去那篇稿时,他吞吞吐吐地打着哈哈.无意中我发现他桌腿下有一个皱巴巴的纸团,拾起一看,正是我那篇稿,看得出是用来擦桌子后甩下的.那位编辑有些尴尬地收回了稿子.几天后,那篇稿子便见报了. 由此,我想起了老作家、老编辑孙犁,他从事编辑工作大半辈子,对待投稿者的稿件从来都是认认真真的,凡是到他手下的稿件,拆封时都注意不伤及稿件,保持稿件的清洁,从不给人家污染,即使不用的稿件,有什么意见总是写在小纸条上,不在稿件上乱画,他也从没丢失过一篇稿件,即使很短的稿子,(见孙犁《编辑笔记》关于编辑工作的  相似文献   

15.
在最近一段有关《行政诉讼法》的宣传报道中,笔者发现了一种值得商榷的现象:有家权威的法制报,在九月份的一个头版头条上,刊登了以《各方齐动迎接民告官》为标题的消息。随手翻阅了九、十月份的几家地方报纸,《民告官将依法得到公制》、《民告官有了法》之类的报道更不鲜见。本地法院的一位通讯员给笔者所在的报社投了一篇宣传《行政诉讼法》的稿件,标题更是吓人:《当官的,当心我告你》。大有此法一出,“官将不官”之势。  相似文献   

16.
我在编稿过程中,经常收到一些基层通讯员的来稿,但由于稿件质量不高,不能采用。究其原因很多,主要是这些通讯员不善于立足本地,面向全局。其表现:一是不注意从本地实际出发,报上登什么,他也写什么;二是不去研究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地有什么就写什么。这两种极端现象,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需要注意克服。  相似文献   

17.
鲁泽 《今传媒》2006,(12):35
今年2月24日,《羊城晚报》刊载题为《订报的学问》的短文,其第一内容是:“想了解本地好事、外地丑闻,请订阅本地报纸。想了解外地好事、本地丑闻,请订阅外地报纸。”段末用破折号做了注释:“有人这样总结订报的学问。”有些报纸为什么喜欢刊发本地好事?是为了与本地各方搞好关系。君不见,经济欠发达地区为了营造招商引资的良好环境,本地领导对丑闻讳莫如深;经济发展速度快的地区有的领导也会对本地媒体和驻地上级媒体负责人打招呼:“我这里形势大好,请各位‘多帮忙,少添乱’,拜托了。”“少添乱”一听就知是指“勿揭丑”之谓也。说白了,这话…  相似文献   

18.
贵刊“说长道短”栏《赞大连日报“15天内”》一文,道出了爬格人的心声,我想就此再饶舌几句。 据我所知,除了大连日报,像中国乡镇企业报,也能在15天内让作者收到稿费。甚至还有更快的:常州日报、常州晚报、武进报均在文稿见报当日即汇出稿费,确保本地作者3天、外埠作者一星期内“按劳得酬”。可惜的是这样的单位至今在新闻界还不普遍。笔者和另一位杂文作者在某报连发杂文数篇,半年、一年过去,稿费踪影全无。先后去信问及版面责任编辑、财务部门,未蒙理睬;无  相似文献   

19.
杨晓白 《青年记者》2012,(31):74-76
在塔尔萨,"本地传媒"公司正在挑战传统的媒体的起步方式,笃信其所在的社区将会为高质量的内容付费——不是最终,而是现在。媒体:为社区制造迈克尔·迈耶"本地传媒"可能是美国最好的盈利性地方新闻媒体的先驱,他们彻底改造了媒体生产的流程工艺。"本地传媒"所在的这座建筑是明红色的,室内铺着人造草坪式的地毯,11位全职编辑散坐在各个房间的桌前,他们负责报道所处社区的新闻。正像"本地传媒"创办者  相似文献   

20.
陈谨 《大观周刊》2006,(30):65-65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位老和尚得了重病.服用了很多药都不奏效,久治不愈。有一次和尚遇到一位精神灼硕的老翁,老翁告诉他。蒙山山顶有棵茶树,可在春分前后,在旁边等候,一旦春雷鸣响。马上用手采摘,但是只能采3天。3天之中,如果采到一两,用本地水煎服,便能祛楚任何疾病;若服用2两,则一辈子消灾祛病;服3两,可以脱胎换骨,服4两,就可以成仙了。老和尚在春雷初发之时,采到一两多.用本地水煎成汤,没想到刚喝了一半,病就好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