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对记者的奖励 ,目前通行的有两类。一类是各新闻单位及其主管部门 ,包括各级记者协会的奖励。它们通过自下而上层层评比优秀作品和先进个人 ,对记者中的佼佼者给以精神和物质的奖励。比如各级各类的新闻奖 ,各级的十佳、双十佳、百佳新闻工作者评选等。另一类是被采访单位和地方对记者的奖励。比如 ,有的单位或行业主管部门 ,给跑线的记者发好稿奖、年度奖 ,有的地方领导机关给上级新闻单位的驻地记者进行表彰奖励等。前不久读到一篇报道 ,说一个地方党委对驻地记者站的工作进行评比 ,有两个记者站、8名记者、8篇作品获“宣传贡献奖” ,分…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加强驻地记者的管理工作。 管理是人的活动,要做好管理工作,就必须考虑人的综合因素,如人的数量、素质、精神状态等。 驻地记者是新闻单位的一支生力军,担负着党、政府和人民交给的“喉舌”(公开报道)、“耳目”(内参报道)双重任务,以及大量的通联工作,加强管理尤其重要。 人数适度,是做好驻地记者管理工作的必要条件 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新闻媒介这个特殊的“市场”同经济市场一样,也要追求本部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力求在收入既定的情况下成本(各项费用)最小,或者在成本既定的情况下收入最大。因为新闻单位总想少支付一点费用,却又能推出更新、更好、更多的报道。 在一定时期内,一家新闻机构的工作范围是较固定的。 在工作范围没有扩大时,一个记者站的记者人数应控制,使之适度,道理很简单:增加一个记者就须多开支一笔“人头费”,使新闻成本增加,而工作效益不见得能增加多少。据笔者多年观察,省级新闻单位驻地(市)记者站,多则二人,少则一人,足矣。  相似文献   

3.
驻地记者与编辑部记者相比,离新闻发生源近,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人缘优势,往往能在第一时间拼抢地方新闻。但近年来,随着交通条件和信息渠道的极大改善,驻地记者"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有所弱化,不少当地发生的重大新闻,往往编辑部的记者也能做到"早知道",他们"一竿子插到底",获得抢发新闻的先机;有的重大题材,也由编辑部派出记者采访,驻地记者仅为配角而己。那么,在新的形势下,驻地记者怎样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笔者在浙江日报台州记者站当了4年驻地记者,我的体会是,驻地记者要有所作为,搞好报道,关键是要适应新的形势,切实做好"足"和"腰"两字文章。  相似文献   

4.
今天,陕西日报社在这里召开记者工作会议,并邀请省广播电视厅和陕西电视台、陕西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出版局的领导参加,中央新闻单位驻陕西记者站的负责同志也出席了这次会议。借这个机会我就全省新闻工作谈点看法和意见。  相似文献   

5.
驻地方记者站及其记者,是新闻单位派驻在一个地方的代表,也是新闻业务上的野战军和突击队.怎样当好驻地记者,是每一个驻站记者必须用思想和行动来填写的答卷.笔者以为,变旁观者为参与者,既当记者又做工作,是当好驻地记者的必由之路.因为“既当记者又做工作”是我们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而对于驻地方记者来说,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设立驻地记者站是新闻媒体抢占新闻前沿的手段之一。驻站记者长期驻扎在某地。作为一线长期的“耳目喉舌”,驻站记者充当新闻机构及其所在地区的“媒介”,起到上通下达的作用。如何做好驻地新闻采访工作?下文将对此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7.
驻地记者。本文是指省级媒体派驻在各地市的记者。驻地记者最重要、最核心的工作任务就是采写报道所驻地市的新闻,而所驻地市党委、政府对驻地记者的工作要求也主要是希望他们向全国、全省报道所驻地方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新闻.以便扩大所驻地市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影响力,从而促进当地社会的和谐和经济的全面发展。因此.驻地记者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准是采写报道当地各类新闻的成绩。  相似文献   

8.
驻地记者多为文字记者,尤其是各报纸的记者站,由于长期以来报纸偏重理性解析的缘故,大多数记者站的记者都是“清一色”的文字记者,鲜见摄影记者。然而,随着新闻事业的飞速发展,报纸已经迈入  相似文献   

9.
陈瑞 《新闻世界》2023,(4):23-26
随着媒体融合浪潮席卷而至,驻地记者工作也面临着新挑战。新形势下,驻地记者要主动转型,变挑战为机遇,打造更多的新闻精品。本文以新安晚报社驻地记者在安徽各地市采编工作实践为例,对驻地记者如何更好地开展工作进行了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0.
如何把驻地新闻转化为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新闻,需要具备高度的新闻敏感和全局意识,也考验着驻站记者的沟通协调能力。一名优秀的驻站记者,在实际工作中要善于扬长避短,避免出现"灯下黑"、业务水平下降、失去相对独立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卢雅 《东南传播》2012,(11):167-168
本文提出驻地记者站是新闻采编人才成长的重要基地的观点,阐述了记者开始新闻生涯最佳的起点,应该从记者站开始,这将为今后的新闻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提出要加强和完善记者站新闻人才培养的制度。  相似文献   

12.
《中国广播》2009,(5):I0001-I0001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2009年记者站管理工作会议4月9日在武汉召开,打造现代新型记者团队成为本次会议的主题。依照当地特点。强化采访报道职能,增加节目制作功能,拓展联络协调.工作服务、节目推介、市场培育等各项业务。努力使记者站成为中央台在地方的全权业务代表.成为中央台区域化发展战略的支撑点。来自全国39个记者站的领导和代表以及中央台相关单位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3.
不久前看到一则报道,说一个地市级的党委对驻地记者站的工作进行评比,结果有两个记者站、8名记者、8篇新闻作品荣获“宣传贡献奖”,并分别给予3万元、6000元和5000元至3000元不等的奖励。那个地方还是个贫困地区。 这一报道是从地方党委如何重视宣传报道工作的角度来写的,既然成了新闻,大概也就有了普遍推广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新闻领导机关干了多年与记者打交道的工作,觉得当记者蛮吃香,尤其是电视台的记者,许多会议是主持人不见扛摄像机的,不宣布开会。近年到基层新闻单位直接从事记者管理工作,方知电视台的记者们也有许多难言之处。譬如一种“请记者”,倒让你多少有些害怕。怕什么?一怕“党政机关请”。新闻单位是党的喉舌和舆论阵地,理应为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在党委和政府需要的时候,应该积极服从,主动配合。但也不能忽视新闻规律,逢会、逢领导有活动或下基层,都让新闻单位去宣传报道。时下在一些地方就存在这种倾向,四套班子领导活动、各…  相似文献   

15.
前些日子,安徽阜阳地区买了一部录像机,地委书记陈复东与记者约法三章:录像机的镜头要少拍领导,多拍群众;少拍会议,多拍先进典型;地委机关那个单位要录像,那个单位自己出钱。这约法三章定得好,它向记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不要停留在会议上,要把主要精力放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中去,及时反映群众申的先进事迹。这个地区的摄影师根据这约法三章的规定,在较短的时间内,在基层拍摄了几部反映先进典型的新闻纪录片,有的还在全国电视纪录片评奖中得了奖,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  相似文献   

16.
最近,广西河池地委、行署召开大会,表彰奖励在宣传报道中表现突出的53名优秀记者、通讯员。为了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思想业务素质,地委、  相似文献   

17.
新闻工作的一个基本工作方法是点面结合的方法。而点和面的关系,往往体现在记者和编辑的关系上。记者站在点上,编辑站在面上不能说记者的工作只是研究点上的问题,也不能说编辑的工作只是研究面上的问题。但是相对而言,记者主要是站在点上,而编辑主要是站在面上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你看,记者报道的新闻事实,往往只发生在一个具体的单位,这是点的问题。虽然他也要研究面  相似文献   

18.
沈春良 《视听界》2010,(1):101-102
驻地记者站是编辑部的前沿阵地;驻站记者是驻守在前沿阵地的“突击队员”。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驻站记者如何提升业务能力,保证广播“先声夺人”?笔者认为,应当先人一步、深入一层、厚积薄发,利用地缘优势,积极开掘、延伸新闻资源。  相似文献   

19.
1996年9月,河北日报驻地记者为适应本报改版的变化,各地记者站成立了“快速反映功能”的小通讯社。意在发挥其信息总汇的作用。几个月的实践表明,小通讯社的生机和活力在于它给记者创造一个进一步转轨变型的契机。 就河北日报记者队伍情况看,记者的思维方式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写作方法从工作型、公文型向新闻型、信息型转变,还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在我的新闻职业生涯中,先后有两次赴安吉县当驻站记者的经历,至今当驻站记者已有6年多了。我认为驻站记者既有优势,也有劣势,关健是如何扬长避短。优势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贴近基层;劣势是远离报社总部,长期呆在一个地方,往往站得不高,视野不够开阔。如何把驻地新闻转化为全局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新闻,需要具备高度的新闻敏感和全局意识。要善于跳出驻地看全局我认为,要做一名合格的驻站记者,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