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诵读经典是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诵读经典,是用雅言传承文明,是用经典浸润人生。诵读经典可以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人生价值观,诵读经典可以提升学生的记忆力,诵读经典可以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诵读经典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2.
赖声川编导的戏剧《暗恋桃花源》是一部吸取了中外戏剧精华而又充分理解观众心理需求的艺术创作。其线索安排、主题揭示以及表现方式,有创新的一面,对经典文化、艺术有一定传承,它通过四条线索,四种风格,演绎出四种不同的人生,潜藏着编导的人生幽默与人生思考,是大众化艺术时期的戏剧杰作。  相似文献   

3.
对经典的诠释真是太多了。我总以为,“经”是经书,“典”是典籍。经书,教人常诵,引导遵循。典籍,供人常查,打通学脉。至于后世不是经书的,也叫经典,那多数是以“经典”喻之了,也当属经典之列。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经典生生不息,永远鲜活,载于文字,传承于人。然而,经典又必须是超越于人的,因为它来自高境界的人生,并使人生向更高境界进发,创造新的人生与世界。经典的fir值,就在于此,生命被唤醒、被涵养,最终得以发展。  相似文献   

4.
吕澂认为 ,佛教的人生论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论 ,积极人生主要表现为人类特有的“向善意欲” ,而“向善意欲”的根源正是佛教所讲的“缘起”。就具体的缘起理论而言 ,业感缘起论、受用缘起论和自性缘起论分别是与个人自由、社会变革和圆满人生相对应的。因此 ,佛家对于宇宙人生实相的分析 ,并不是出于理论本身的目的 ,而是出于对现实人生实践的指导 ,主要是说明人生追求“善法欲”的合理性。吕对佛教经典中“微言大义”的阐发 ,其实质是想借此实现传统佛教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5.
《世说新语》是我国南朝刘义庆编撰的一部志人小说集.其中,最脍炙人口的莫过于“雪夜访戴”.“雪夜访戴”之所以经典,首先在于表现了王子猷率真任性、适意而行的生活方式;其次在于凸显王子猷典雅别致、情趣盎然的人生境界.同时能引发读者对于现实人生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李强华 《文教资料》2011,(33):85-87
中国哲学经典一直以来是高等院校中哲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经典教育法在《中国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哲学经典教育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可以引导学生吸纳经典中的人生哲理,从而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启迪人生智慧。教师在课堂中运用经典教育法时应该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阅读准备、注重分组讨论和提高平时成绩在考核中的比例。教师对经典的诠释要以启迪学生的人生智慧为目的。  相似文献   

7.
"经典"是人生智慧的源头,是为人处世的准则,是文化的根源所在。灿烂的中华文化因经典诗文而千古流传,伟大的民族精神靠经典诗文四海传扬,浩然的人间正气凭经典诗文代代传承,精深的汉语文化借经典诗文发扬光大。吟诵经典,可启迪心智,清静灵魂,感悟人生。基于上述认识,我们江苏路第五小学,把"小学生诵读中华文化经典"活动作为落实"两纲"教育规划中的重要板块之一,同时也与语文、品社、音乐、美术等人文学科的  相似文献   

8.
阅读是对心灵的一次洗礼,真挚的文字语言蕴育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人生境遇;同时,人性善恶也随着墨汁的倾泻娓娓道来。由此,我们会由咀嚼经典,变成品味人生。文学经典没有体裁、时代限制,或者是睿智精悍的散文,或者是极尽人生百味的小说,又或者是熏陶心灵、感情充沛的诗歌,也有如投枪匕首的议论。但常常会有学生偏执一种体裁,或偏于一个时代,而忽略对文学经典  相似文献   

9.
在张爱玲和白先勇的创作中,在人世的悲欢离合中表现命运的无常是二人时常表现的主题。在他们笔下,塑造出了一系列的经典的女性形象,在男性话语权的社会下,旧社会的女性一步步陷入人生困境无法自拔的境况,在他们的作品中"苍凉"意蕴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0.
《文学概论》课的教学,要尽可能将文学理论讲得精炼、简洁,同时,尽量将文艺实例举得经典、典型,要通过对文艺实例的具体分析和充分讲解,来进一步加深对文艺理论的理解。教学过程中,尽量以具体经典的文艺话题带动学生们的参与性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学会个性化的成长。文学是一个虚构的理想的符号世界,而人生是非常现实的。文学是与人生联系最密切的艺术,文学与人生都是充满人的创造的“作品”。坎坷的人生经验,是文学的宝贵财富。文学可以延展人生,体验人生,提升人生.照亮人生。  相似文献   

11.
中华传统经典诗文,不仅是汉语言文学的典范和精华,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的载体。经典诗文带给孩子的不仅是文学滋养,融会在诗文中的智慧、风骨、胸怀、操守,更是重建学生人生的重要理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主动吸收博大厚重的经典诗文智慧,积极发掘经典诗文完美人格的教育内涵,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依托经典诗文诵读,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开展赋有德性的生命教育,奠基学生美好人生。  相似文献   

12.
佛教经典的世俗化,是唐宋敦煌世俗佛教极其重要的内容和特点之一。因此成为认识和研究敦煌世俗怫教十分重要的内容和途径。唐宋敦煌佛教经典的世俗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经典范围的宽泛化;2.价值功用的世俗化;3.传播手段的大众化。以上三点,形成了敦煌世俗佛教经典及其使用和流行的特殊体系。之所以说它特殊,是由于它大大突破了正统佛教的经典范围、使用目的和传播方式;促使佛教经典进一步贴近人生,进一步面向世俗,进一步靠拢社会;冲出了佛教经典超脱世俗的藩篱,赋予佛教经典新的活力。从而在更大程度上发挥了佛教经典…  相似文献   

13.
吕溦认为,佛教的人生论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论,积极人生主要表现为人类特有的“向善意欲”,而“向善意欲”的根源正是佛教所讲的“缘起”。就具体的缘起理论而言,业感缘起论、受用缘起论和自性缘起论分别是与个人自由、社会变革和圆满人生相对应的。因此,佛家对于宇宙人生实相的分析,并不是出于理论本身的目的,而是出于对现实人生实践的指导,主要是说明人生追求“善法欲”的合理性。吕激对佛教经典中“微言大义”的阐发,其实质是想借此实现传统佛教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14.
《成才之路》2012,(4):2
郭永福语录⊙培养创新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应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应试教育的存在,表现在学校,根子在社会,是社会激烈的生存和发展竞争在学校的延续。⊙不要太看中起跑线,因为人生的路程太长了。如果你光是起跑很好,但是你后面不能持续发展,那你还是不能赢,不能赢得人生。⊙在中小学,多背诵一些经典诗文,是享用一生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5.
她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  相似文献   

16.
[编辑导语] 古人云:至乐无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看来.人生最快乐的事就是读书.最重要的事就是教育好子女。我们不禁要问.读什么书好呢?读书就要读经典.尤其是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什么是经典?经典就是经过历史、时间的考验和洗礼.成为每个时代的人们不得不思考.都会受到或多或少的启迪.并且遵循的原则。经典能帮助我们体验生活.感悟人生.令我们成为一个睿智明理之人。  相似文献   

17.
所谓经典是指最有价值的、百读不厌的书。这里所说的经典诵读,是指在0—13岁这一人生中记忆力最好的年龄段里,  相似文献   

18.
一篇或一部作品能否成为经典,与它的文化内涵与表达方式息息相关。从内涵上看,经典之作或者具有深刻、独到的思想,或者蕴含丰富、深邃的生命体验,或者表现了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或者抒写了一种感人至深的美好感情。从表达方式上来说,经典往往有它别开生面、耐人寻味之处,或多或少地体现了别出心裁的艺术追求,体现了独特的审美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19.
30年代的沈从文开始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文学理想:“探求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建”,并在他的“湘西”作品中不断努力进行新经典的重造,探索重建健康完善的人生的可能。在其30年代小说的巅峰之作《边城》中,沈从文将他的经典的营造推到极致,建构了一个近乎完美的桃源世界,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但这个桃源世界却悲剧频仍,沈从文梦断边城。  相似文献   

20.
【成书简介】 《从星空到心灵》,易中天、于丹著,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书中易中天和于丹同台对谈.共品人生,妙语如珠,古今交汇,把古典信手拈来,将对传统文化经典的领悟融人当下生活。尤其是易中天、于丹的数篇演讲纪实,风趣中见智慧.谈笑中有见识.带领读者从经典中体悟人生,从古典中学习生活.用整个生命去感受中国经典的温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