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论湘西苗族鼓舞的保护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西苗族鼓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它是了解与认识湘西苗族文化的重要窗口。保护与开发被现代文明边缘化、濒危化的湘西苗族鼓舞是我们必须承担的任务,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保护观念并建立制度化的保障机制,通过恰当处理民族旅游与苗鼓艺术的关系、建立政府行为与苗族鼓舞的互动模式,最终达到保护与开发湘西苗族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摆手舞是湘西土家族标志性的文化形态和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少数民族文化逐渐汉化,家庭传承模式面临现实生活的冲击。因此,我们应该保护摆手舞的文化生态,加大对其进行抢救性保护和传承的力度,以使摆手舞这一土家族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传承和发扬光大。三至六岁的孩子模仿能力强,他们善于模仿生活中熟悉的动作,故让摆手舞走进幼儿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相似文献   

3.
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经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的开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从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经营这一思路。首先分析了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必要性,然后着重研究了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经营在产业化前期、中期、后期的管理思路,以使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社会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共赢。  相似文献   

4.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视域看,湘西土家族织锦应构建起版权保护体系,促使产业良性发展;建设高水准织锦作坊,走上高质量产品道路;有效利用高校资源,加强织锦从业人员培训;推动文化与旅游结合,加大织锦的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5.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是为配合土家族民族成分确认和利用民族民间文化为人民服务等工作,是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搜集、整理和传播的开启时期;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主要是为恢复土家族民族成分和编写“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等工作进行的,是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挖掘、抢救、保护、传承时期;第三阶段是世纪之交的时候,是为配合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和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而进行的,是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普查、抢救、整理、保护传承时期。每个阶段的挖掘、抢救和传承工作都有自身的特点,对保护和传承土家族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梯玛仪式音乐文化为湘西土家族所特有,其中文化内涵丰厚,包括文学、舞蹈、信仰与音乐等多方面的内容。土家族梯玛仪式音乐文化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所属类别为民间文学。本文针对湘西土家族梯玛仪式音乐做了重点研究,分析了其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7.
土家族原生型民间音乐资源十分丰富,其品种纷繁多样、蕴藏量大、覆盖面广,有非常重要的艺术价值。土家族原生型民间音乐属于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具有独特的音乐特征。土家族原生型民间音乐的保护、开发、利用能促进地区两个文明建设的提升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有序进行,有利于提升土家族原生型民间音乐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8.
土家族原生型民间音乐资源十分丰富,其品种纷繁多样,蕴藏量大,覆盖面广,有非常重要的艺术价值。土家族原生型民间音乐属于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具有独特的音乐特征,对土家族原生型民间音乐保护、开发、利用能促进地区两个文明建设的提升,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有序进行,提升土家族原生型民间音乐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9.
湘西土家族摆手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体现土家文化的凝聚与积淀。土家族摆手舞蕴含独特的民族精神风貌与民族文化内涵,也体现出传统舞蹈文化的独特魅力与美。本文从土家族摆手舞的溯源入手,从摆手舞的生活形态与剧场形态两个角度切入。  相似文献   

10.
以湘西苗族鼓舞为例,分析了湘西苗族鼓舞的文化属性。在旅游开发中,需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发掘、重组、复兴、再造等方面的资源配置,才能满足旅游者的求知、求异、求新、求乐等方面心理需求,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化。这对少数民族地区依靠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发展旅游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网络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最终的目的是在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并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中体现出来。如何将人民群众纳入到保护大军中来,是一个重要环节。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诉诸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互联网,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切入点之一。  相似文献   

12.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重视和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保护日渐深入人心.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好相应的保护并加以传承和发展,是当前有关部门需要探索的重要课题.在科学统筹、合理规划的前提下,通过建立适当的旅游开发模式,正确处理好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之间产生的矛盾,保证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薅草锣鼓,是整个土家族共同的一项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重庆的秀山、酉阳、黔江、彭水、石柱等土家族聚居区,普遍存在着打薅草锣鼓的习俗。但在今天,薅草锣鼓的现状令人堪忧,如一些地方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不足;其经济基础基本消失;传承出现了断脉;被强势文化所排挤等。因此,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对策,对薅草锣鼓进行全面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14.
网络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最终的目的,是在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并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中体现出来的。如何将人民群众纳入到保护大军中来,是一个重要环节。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诉诸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互联网,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切入点之一。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地方高等院校音乐专业应开设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音乐、民间戏曲等课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地方文化部门、社会团体共同挖掘、保护、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繁荣当地民间文艺,服务地方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性质是带有公权性质的私权基础上,进而对如果直接适用现有的知识产权法律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一些障碍进行探讨。最后提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构建,重点分析论述我国如何利用知识产权法的三种保护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综合保护。  相似文献   

17.
于敏 《平原大学学报》2007,24(4):99-101
文章论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意义,并对图书馆应如何采取措施保护、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以沧州师范学院图书馆为例,分析了地方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进而阐明了地方高校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远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