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83年,为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和文化领域呈现的活跃氛围以及人们思想解放的心理状态,中央电视台举办了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至今已成功举办三十届。应该说,一年一度的"春晚"体现了一个庞大的文化系统,即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文化风尚决定着这一时期"春晚"的形式和内容。反过来看,"春晚"的诸多形式和内容也可以反映中国当代的文化现象与文化形式。  相似文献   

2.
春晚以"年夜饭"、"新民俗"进入中国人的生活,而央视春晚无论是演出规模、演员阵容还是观众人数都是世界之最,成为综艺类节目的品牌栏目。央视综艺频道与北京卫视依靠春晚品牌效应分别推出延伸节目——《我要上春晚》和《我的北京我的春晚》,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节目在春晚主流文化的基础上,为"草根"提供了展示"我"的才艺的舞台,满足了个体表现的诉求,同时弥补了春晚"下里巴人"文化缺失的不足。当然春晚延伸节目还存在一些问题,节目品质还有待于提高。  相似文献   

3.
从春晚的主题表达本身、节目、舞台设计(灯光、服装)、晚会形式等多个方面入手,对春晚的主题定位进行研究,讨论春晚主题定位的原则、功能、属性等,对春晚主题定位的进一步完善提出建设性意见,并对春晚的主题定位走向做出预测。  相似文献   

4.
尽管世界已进入信息化、多元化的时代,但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总是让全中国人民关注。大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把酒问新年,热闹一番后,老老少少闲话家常,等待春晚开始。无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终究,春晚已成为全中国人民不变的话题和情结,成为凝聚小家、联结大家的重要过程,成为中国新年文化的重要象征。这就是仪式和典礼的一个经典范  相似文献   

5.
尽管世界已进入信息化、多元化的时代,但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总是让全中国人民关注。大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把酒问新年,热闹一番后,老老少少闲话家常,等待"春晚"开始。无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终究,"春晚"已成为全中国人民不变的话题和情结,成为凝聚"小家"、联结"大家"的重要过程,成为中国新年文化的重要象征。这就是"仪式"和"典礼"的一个经典范例。  相似文献   

6.
好的音乐文化活动不仅可以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深深地影响着城市的音乐文化的发展,可以有力地推动城市整个音乐文化的繁荣,文章选取了"红歌会""社区春晚"音乐活动,展示五家渠市的社区音乐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7.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二者是共生共存的。而词汇作为语言中最为积极活跃的部分,具有可塑性强、折射度高、创新性优的特点,被喻为社会文化的镜子,能更为直接地反映出一定时期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角度,选取表现主题时代化、表现手段生活化、表现领域全面化、表现思想权威化的历届春晚为剖析素材,可以发现,历年春晚主题定位彰显一脉相承的中华主流价值观念、反复着重塑造和颂扬的意象映射出中华儿女共有的朴素情感、年度主题和年度流行语又具有深深的年度烙印。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春晚已经成为中国人除夕夜不可缺少的年夜饭,尤其是春晚中的语言类节目更是以其幽默、搞笑、智慧的话语让我们久久不能忘怀,并且口口相传,春晚流行语也就随之而生了。本文试从现代汉语的角度分析春晚流行语中独特的语言特点及其魅力。  相似文献   

9.
汪继东 《中国德育》2006,1(10):52-52
下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之一。百官上朝给君王下跪,晚辈给长辈下跪,这是礼仪。下跪的文化含义还有谢罪、求饶、感激、羞辱、惩罚等。今天,下跪作为礼仪已不多见,而代之以鞠躬、握手、拥抱等更文明的方式。但下跪的其他文化含义还在延续。请看以下几个场面。其一,某年中央电视台春晚的一个小品:“县长开着吉普车到边远山区体察民情,车子陷入烂泥中……山里老汉赶着车迎面而来,两车相遇,山里老汉以淳朴的智慧评说乡情、政事,甚是激昂。但当一听说被其‘嘲笑’的对方是县长时,立刻就要跪下去,被县长一把扶起。”这一跪一扶,不知会让多少人心…  相似文献   

10.
本文依托全球"汉语热"持续升温的时代背景,重新梳理"孔子学院大春晚"所蕴涵的文化特征,旨在借以"孔子学院大春晚"为载体,反思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新兴策略与中国文化推广等诸多层面之间的相互推动和影响,探析孔子学院多元化发展模式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1.
伍倩 《华章》2012,(14)
春节联欢晚会年年难办年年办,已成为电视观众广为关注的问题.本文探索性地研究并分析了春晚未来的出路,认为春晚应在坚持对文化、艺术内涵的追求,充分重视观众的需求,合理看待经济效益等方面加以改善.在对春晚优势与问题的探讨下,展望未来,从而使春晚能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满足受众日益变化的审美需求,使春晚未来的道路走得更长远、更精彩.  相似文献   

12.
当某一新事物被冠以文化一词之后.其身价像牛市一样立马翻几番。2008年是中国山寨年。山寨广受追捧。先是山寨手机粉墨登场.继而山寨电脑、山寨服装、山寨春晚、山寨官员、山寨电影、山寨天安门、山寨大学……形形色色的山寨之风像金融危机一样在中国的市场上刮得人心不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依托全球“汉语热”持续升温的时代背景,重新梳理“孔子学院大春晚”所蕴涵的文化特征,旨在借以“孔子学院大春晚”为载体,反思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新兴策略与中国文化推广等诸多层面之间的相互推动和影响,探析孔子学院多元化发展模式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传统节日     
《数学教学通讯》2013,(5):10-11
素材观察SUCAI GUANCHA节日是人类长期历史积淀和文化凝聚的结果.世界上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节日,并且引以为自豪.民族文化往往是通过节日流传下来的,节日是民族文化的最集中凝聚.如中国的春节,路再远,钱再少,人们也要回到家乡,回到父母亲人身边.即使回不去,也要一起收看春晚.这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充分表现.一种文化,如果失去了节日,那么它离消亡就不远了.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按时间排,中国的节日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春节,有"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清明节,有"楚乡遗俗至今留"的端午节,有"卧看牵牛织女星"的七夕节,有  相似文献   

15.
胡笳 《文教资料》2010,(11):71-73
当前我国正处于农业文明的文化模式向工业文明的文化模式的转型期.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不同文化的冲击和挑战。本文从春晚这一现今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综艺节目出发,通过分析当中不同文化要素和特质发生的碰撞,引申出当今中国社会在重大转型时期国内的文化模式或文明精神之间形成的对抗状态.即深层次的文化冲突。  相似文献   

16.
1983年,中央电视台首次以现场直播的方式推出了春节联欢晚会,节目一经播出,便引起巨大轰动。如今,春晚已走入第二十九个年头,成为中国大众文艺和主流文化的一个集锦和缩影。从对春晚的节目主题、表现形式及节目主体的发展历程研究,来探寻春晚的"变与不变",进而对今后晚会内容的掌舵和把握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林南生 《广西教育》2014,(12):35-36
正近年来,每逢春节过后,总会留下一些话题供人们消遣和讨论,例如"春晚越来越不好看了""年味越来越淡了""压岁钱给得越来越大了""放烟花炮竹越来越少了"等等,都从侧面反映了中国这一重大节日的变化,也引发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忧思。春节,会变得越来越"没意思"吗?会变成传统文化里的"鸡肋"吗?我们又该如何"拯救"春节呢?平心而论,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年味原本总是随时代变迁而变化,但无论怎么变,世界上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会有中国的春节,无论时代怎么变迁,"中国年"终不会式微,"年"也终究要过,这一点我们深信不疑。  相似文献   

18.
一年一度的春晚已经隆重地走过了数十载,其节目的内容和性质也在不断发生改变。在近十年的春晚小品类节目中,其中涉及到“性别领域”的诸多问题。本文旨在通过这一小范围的研究,透视当今春晚“走势”渐低的某些原因,同时分析一下春晚小品类节日大众化、世俗化的趋势,也希望能够为今后春晚的改革提供一定意义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视觉为中心的视觉文化传播正向传统的语言文化传播提出挑战,并日益成为我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视觉文化包括图像、视像和影像,而传播最快、受众面最广的就是通过栽有声音、图像的信号传播作品的电视节目。中国人在被色彩斑斓的视觉信息冲击和影响的同时,也热衷于通过各种电视节目去寻找和安放自己的传统和历史。在春晚、《甄嫘传》等电视节目中,符合大众审美的视觉文化却披着传统和历史的外衣充斥于电视荧幕之上,中华民族的传统历史文化正在离我们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20.
《今日教育》2013,(3):70-70
2012年春晚.主持人董卿说:“中国有句古话叫‘竹报平安’.虽然现代人早已不把报平安的家信写在竹筒上了.但这青青翠竹在传统文化里一直被视为坚贞高洁、虚心向上的君子形象。”董卿显然把“竹报平安”理解成在竹简上写平安家信了.其实“竹报平安”是个成语.出自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北都只有童子寺里有一丛竹子.数尺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