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一次"青优课"赛课中,有两位教师在执教"认识整万数"一课时同时设计了一道开放题"猜房价",不同的点拨,产生了两种迥然不同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在一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两位教师共同执教《比尾巴》一课。同一篇课文,不同的设计。两位教师展示了不同的风格。通过比较,也带给笔者些许思考.咀嚼出了不同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3.
最近,我听了两位乡村教师执教的苏教版五年级"小数乘整数"一课.两位教师都提供同样的情境素材,对教材中购物情境图的呈现形式和提供的信息都进行了改动(以简单的购物单来代替教材中的情境图中的对话).小改动则彰显教师不同的智慧,相同的问题情境出现不同的结果,是源于教师着眼点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最近听了两位老师执教<普罗米修斯盗火>(苏教版)一课,两位教师教学设计不同,教学效果各异,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请看两个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近日,听了两位教师执教的浙教版"圆的认识"一课,对其中"画圆"部分不同的处理方式,感触顿深. 一、片段摘录 A教师课堂情景描述 (每组一个圆形的塑料篮筐,让学生找出篮中的圆.) 师:你想不想画圆? 生:想.  相似文献   

6.
在学校开展的数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交流活动中,有两位教师都执教了"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一课,例题是这样的:"小芳和小明看一本同样的故事书.小芳说:‘我已经看了这本书的3/5.'小明说:‘我已经看了这本书的7/9.'谁看的页数多?"请看两位教师的教学片断.  相似文献   

7.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时会碰到这样的意外:教师抛出一个数学问题,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谁知有个别或部分学生竟然一下子说出了结论,打乱了教师的课前预设,使得课堂教学无法按预设进行.面对这样的意外生成,教师该如何应对?有两位教师同执教"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课,在导入部分,面对相同的生成,他们采用了不同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在一次优质课评选活动中,有三位教师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教科版三年级(下)"热胀冷缩"一课的第1课时.由于不同教师有不同的教学观念,所以对同一教学内容的处理就出现了三种截然不同的设计.  相似文献   

9.
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实践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想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要想真正实现"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磨课"就是最好的综合体现. 学校的校本研修或集体备课是最好的"磨课"时间.所谓"磨课",笔者认为就是指由教师根据研究主题,选择教材,在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在教研组以往"备课、上课、说课"方式的基础上,由同一教师在不同班级,面对不同学生,就同一课题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的教学实践,或由不同教师在不同班级,面对不同学生,就同一课题各进行一次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0.
一、案例背景 这是一次塘下学区举办的"同课异构"活动,开课的两位教师(案例描述中简称TA,TB)教学的内容都是人教版<英语(新目标)>Go for it八年级(上)Unit 2"What's the matter?"的复习课.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巩固掌握表示人体部位的词汇,学习掌握如何表述身体的种种不适以及如何就健康问题给出恰当的建议的过程,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两位教师在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体现了"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指导思想,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教师对同一单元复习内容的不同处理以及不同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在之后的互动点评中,气氛热烈,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正>在一次全国性的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上,有幸聆听了一位优秀青年教师(甲)与一位特级教师(乙)关于六年级"认识比"的同课异构教学。两位老师结合自身的教学功底和特色,展现出了各自独特的教学风采。这两堂课让笔者感受到数学课堂教学研究的两种不同流派与风格,久久回荡于脑际。对比之余,颇受启发。一、同课异构教例片段呈现针对"认识比"一课中关于同类量比的意义建构,两位老师在引入和建构环节中分别展开了如下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2.
<我们爱你啊,中国>这一课已经上完了,可我依然沉浸在文章第二小节的教学中,回味着两位教师创设出的两种不同的教学情境.  相似文献   

13.
在一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两节《磁现象》内容的课引发了笔者对不同教学设计产生教学差异的思考.从两节课可以看出,在教学中部分教师对"一堂好课"的教学理念的落实存在偏差,对该怎么教把握不准.现将由此想到的写下来,以供商榷.一、两位教师课堂教学片段实录按照两位教师课堂活动的前后顺序,分别截取"新课导入""师生互动与实验活动"这两个主要教学片断.1.教师甲的课堂教学片段实录  相似文献   

14.
前不久,听了一位教师执教"最小公倍数"一课,她在练习部分就非常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把着眼点放在拓展学生思维上.……  相似文献   

15.
我校举行阅读课"同课异构"教学活动,两位教师分别执教了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假如》一课,并且都设计了相同的环节——指导学生课内小练笔。A教师抓住诗歌的第四小节"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仿写训练。学生写  相似文献   

16.
在组内赛课活动中,两位教师执教"分数除以整数",但两位教师对教材中例1的不同处理方法,引起我的思考。例1的内容如下:量杯里有4/5升果汁,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喝,每人可以喝多少升?  相似文献   

17.
我曾经用心观察过不同的教师在不同的课堂情景下对下课的不同读法.   "下课吧……"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我,伴随着下课的铃声,读着"下课"两字,神情严肃,语气平淡,显得很是无奈.那节课教的是如何解决稍复杂的"归一应用题"(原先的老教材内容).……  相似文献   

18.
一位教师试上了一节"认数",请我一起参与磨课.这节课不乏亮点,看得出教师查阅过很多资料,也请不少人把过脉,作过很多次修改.可是,当我以一名学生的视角来审视这堂课的时候,我发出了这样的慨叹:"这堂课什么都不缺,唯独丢了'人'."  相似文献   

19.
一位教师教学<人类的老师>一课,正专心致志地向学生介绍有关仿生学的知识,科学家怎样根据鸟的飞行原理发明了飞机,怎样根据大头鲸"流线体"的外形改进船体的设计……突然间,一只蜈蚣进入了教师的视野,它正在教室的窗帘上灵活地爬来爬去.  相似文献   

20.
如今,在许多地方的许多学校,"磨课"已经成为一种热潮.每次教研课、优质课、赛课、观摩课、考核课、联谊送教课……都非得"磨"上两遍、三遍甚至更多遍不可.作为学校(或学科教研组)一级组织的集体性推敲教学设计的教研活动,一次好的磨课能较好地发挥教师同伴互助的作用,促进教师个体和群体教学智慧的提升.毋庸置疑,好课是"磨"出来的课,是"雕"出来的课.君不见,好课"磨"你千遍也不厌倦吗?教师的课堂设计、引领技术在反复地"磨"中渐臻完善,并达到艺术的层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