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语言的逻辑差异决定了译者在进行英汉翻译时需要进行创造性变通,本文由此出发,通过分析英、汉语言的逻辑差异在句法结构和表述形式上的具体表现,总结出翻译过程中创造性变通的三种具体途径,以期为翻译实践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研究译者翻译心理并分析译者在文本翻译中的心理表现,求得了符合外语习惯性表达心理内容、方法、对象、模式和逻辑的翻译,使译者的不同心理表现能在不同文体翻译中得到较好的运用,并在译者的心理思维模式上固化。由此培养译者翻译心理,使他们的水平得到较高的发挥。  相似文献   

3.
在科技翻译过程中,逻辑分析至关重要,既可以帮助译者消解原文结构歧义和显化原文隐含的逻辑关系,又可以帮助译者改正原文的逻辑错误和译文的逻辑错误.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6,(A5):89-90
翻译中存在逻辑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是造成逻辑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翻译活动中,经常出现基于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而形成的各种逻辑问题,这些逻辑问题直接影响译者的翻译活动和翻译质量。因此,译者有必要对原文的逻辑结构进行分析、对比、思考,在必要时介入并加以调适。本文以汉语和俄语为切入语,在阐释翻译过程中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其逻辑调试。  相似文献   

5.
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但由于思维方式、民族历史、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地理环境及特定的政治文化的差异,就造成了翻译中的一些困难.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增加文化意识,这样翻译出来的作品才会被读者所理解并接受.众所周知,习语中的文化因素常常是我们作翻译时的难点部分.因此本文就英汉习语方面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信息障碍谈谈自己的看法.首先分析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差异及其中所包含的翻译信息障碍,再从翻译角度提出一些有效的解决方法,并逐一对其进行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6.
逻辑推理在科技英语的句子翻译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从逻辑推理的角度出发,对句子进行逻辑分析,从而保证翻译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在国际交流和合作日益频繁的今天,翻译作为国家和民族间文化交流和传播的桥梁,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翻译过程中,文化的差异往往给译者造成障碍。本文旨在通过对文化与翻译关系、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入手,分析和探讨影响翻译的英汉文化差异及可采取的一些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译者主体性的存在直接影响着翻译过程,也影响着翻译结果。以杨宪益夫妇和David Hawkes翻译的《红楼梦》中的诗词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译者在接受原作过程中和在审美再创造过程中的主体性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本族语译者更能准确把握原作思想,而外族语译者在审美再创造过程中更易发挥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9.
艺术意境的迁移是造成古汉语诗歌英译困难的因素之一。文章分析了在古汉语诗英译过程中影响其艺术意境迁移的其中两大因素,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创造力和由古汉语诗语言本身导致的客观存在的翻译障碍  相似文献   

10.
翻译是复杂的思维再创造,翻译的基础是词汇和语法,但是在日常翻译中,仅仅凭借这两项难以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高级翻译还需要译者从更深层次如:文化、修辞、语用、文体、逻辑乃至哲学层面进行分析和思考。本文旨在针对翻译教学中所遇见的一些常见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从逻辑层面分析源语言和译文产生较大差异的原因:因为语言活动与逻辑思维活动是相互依存的.运用逻辑会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和认识客观事物和相关原理,通过逻辑推理可以判定命题的真假,从而为正确翻译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11.
译者是翻译中的最具主观能动性和最活跃的因素,译者的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本文以中国传统音乐标题翻译为载体,从翻译的过程,译者的译入语文化意识,译作与原作的互文性三方面对译者的主体性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从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入手,指出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所体现的三个方面。即译者的主导作用,译者的主体意识,社会环境对译者的影响。通过对比评论《红楼梦》两个译本中一些句子的译法进一步展示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功能翻译理论及译者主体性的相关理论有助于分析译者主体性在昆曲翻译中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及主体审美在昆曲翻译中的具体体现。交际性对等原则与译者主体性在昆曲翻译中的应用产生的直接结果就是昆曲翻译中的同一认知关系。这种同一认知关系体现在原文同译者风格、译文文化语境、译语美学特征的同一认知。同时,译者主体性介入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选择正确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4.
翻译是一个抉择的过程。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抉择无疑会受到种种制约。文章从影响译者文本选择的因素和影响译者文本翻译的因素两方面分析霍克思《红楼梦》翻译中的抉择,研究表明,译者的每一次选择都是有意义的,都是译者能动参与的结果,彰显了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5.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然而传统的翻译理论却将译者边缘化。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将以畅销小说《追风筝的人》中的阿富汗地域文化为例,探讨译者主体性在该小说翻译过程中的体现,分析译者主体性影响因素对翻译行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译者主体性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它实际上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意识。它表现在译者接受原著过程中的主体性。任何一种翻译活动都离不开译者对原作的再认识和理解。因此,每个译者的理解方式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就会出现不同之处。本文尝试分析《水浒传》两个英译版本——赛珍珠及沙博理译本中的谶言翻译进行比较评析,探讨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胡璟艺 《海外英语》2012,(9):171-172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重要的主体,其翻译的动机心理不容忽视,会影响翻译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在新时期的特定环境下,译者的翻译动机较先前的译者动机有显著地差异。该文分别从环境、审美多样性以及商业化趋势三个层面对新时期翻译动机对译者的影响进行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14,(A5):26-27
典籍英译是近年来翻译研究的重点,典籍英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备受关注。林语堂翻译的汉语典籍《浮生六记》,在国内外影响较大,从文本分析的角度看,林语堂在英译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译者的主体性作用,在语言逻辑调适、词语转换、追求艺术美等方面尤其突出,为其译文流畅自然、可读性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隐喻是英语语言的特征之一。对于大学生来说,理解和翻译好英语中的隐喻是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回顾了英语隐喻的相关研究,介绍了英语隐喻翻译中的主要障碍,对英语隐喻的翻译技巧做了研究。希望通过对英语隐喻翻译技巧的分析,帮助译者尽可能地避免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失真现象。  相似文献   

20.
主体性是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它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本文以译者主体性为研究视角,以《神州集》为例,探讨分析译者主体性对翻译过程的影响作用,为庞德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路径,也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走出国门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