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炎 《青海教育》2010,(1):55-56
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体育学科在教学目标上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是加强学生能力教学的重要措施,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一项重要目标。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对发展学生的身体、增强体质,使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养成锻炼的习惯,  相似文献   

2.
体育教学是学生身体素质教育的课程,是学生提高个人身体素质能力、锻炼自我身体机能的基础课程,也是学校和国家对学生身体素质锻炼和检测的教学平台。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在体育课程中的感受,以学生为主体,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加强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热情,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体育课程积极意识。  相似文献   

3.
邬春秀 《考试周刊》2014,(93):118-118
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多年来,诸多教育者在科学殿堂中不断研究探索和改革。体育教育是科学领域的一部分,同样也在寻找改革的途径。体育课程标准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增强自我锻炼意识,培养自我锻炼能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自我锻炼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现代体育教育发展和社会的要求,是现代体育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如何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是高中体育界和广大体育教师进行体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体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养成自我锻炼的良好习惯。所谓自我锻炼能力是指在没有他人指导的情况下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任务,进行身体锻炼的能力,是对学生锻炼的自觉性、主动性,对内容和方法的掌握程度、目标的完成程度与锻炼过程中突发情况的处理能力等的综合考查。那么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如何来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呢?一、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锻炼  相似文献   

5.
一、研究目的课程改革以来,人们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要求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新课程把对情感与态度的评价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根据健康理论的三维观,要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养成自觉锻炼的好习惯。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体质,又能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的自我锻炼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好和特长,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既要发现和开发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论述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并提出了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是目前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对学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重新认识,对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功能进行分析,能够充分地明确新《课标》中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的目标,即全面锻炼身体,掌握定量的体育知识与技术,增强学生体质,激发兴趣,培养终身锻炼习惯,同时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相似文献   

8.
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必须把“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使学生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体育与健康》课程就是这样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虽然体育教学方法在不断更新,但体育课堂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效不显,部分学生缺乏主动锻炼的兴趣,存在自我锻炼的能力低的现象,甚至有一些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不爱上体育课,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地不断深入,高校公共体育教育事业也在飞速发展。以大学生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的公共体育课程,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大学生体质与健康的目的。以提高大学生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体育公共必修课程,是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但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往往只注重实践环节,却忽视了体育理论的学习。由仲跻强等编写的《大学体育理论与实践》一书,是高校体育教师加强大学生体育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好教材。该教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任务是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个性与自我锻炼的能力.也就是说,高校体育教学不仅要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而且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兴趣因势利导,为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2002年7月和8月,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先后下发了<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高校体育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出了明确的原则要求.高校都在努力建设新体育课程,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但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离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的要求还存在距离.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形势的不断变化,体育不再是简单地传授体育基础知识、技术、技能,增强学生体质的问题.现代的体育教学以强身育人为目的,以"健康第一"为中心,侧重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使学生养成锻炼习惯,提高他们自我锻炼身体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高校体育作为构成国民体育基础的组成部分,在正确贯彻执行党的教育和体育方针的同时,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教育阶段,无疑对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高校体育教学宗旨是,更进一步地促使学生在学校期间掌握自我锻炼的基本知识和自我锻炼的能力,增强学生体质.同时,作为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点,还有一项更重要的任务是要进一步培养学生贯彻终身体育的思想,服务于全民健身计划,把大学生培养成既有一个健壮的身体,又有终身体育能力的,社会主义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13.
贯彻“以学生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围绕“强化体育意识,掌握锻炼方法,养成运动习惯,形成终生体育”的思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提升学生的体育人文精神素养、满足学生的体育兴趣与爱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从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选择、课程的考核与评价等方面进行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与探索。  相似文献   

14.
王明亮 《新疆教育》2013,(3):196-196
素质教育原则指出: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学生的身体和学习有用的运动技术,进而加强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培养自我锻炼能力。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这种自我意识,把体育锻炼上升到学生的日常意识层次,就是广大体育教育教师进行体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学校教育特别是学校体育直接肩负着"增强全体学生体质"和"促进全体学生健康"的使命。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一下简称《标准》)作为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标准》中选择的测试内容,突出了对发展和改善学生健康有直接影响且关系密切的身体成分、心肺循环系统功能、肌肉的力量和耐力以及柔韧,体现了现代社会对健康的具体要求,从而满足社会对于体质健康评价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大学体育教学应重视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于贵和现代国内外许多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在各学科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对完成学校体育目标,有重要意义。随着终身教育观点的发展,提出了终身体育指导思想,这是当代体育教学指...  相似文献   

17.
论高中学生实施运动处方的强化意识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学校身体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体育课程教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然而对高中学生来说,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教会学生科学地掌握运动处方和自我锻炼,以提高学生自我调控和自我身体评价的能力。这就需要加强体育教学改革的力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运动处方的体育意识强化教育  相似文献   

18.
体育课程改革是整个高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体育教育基本框架,就必须树立现代体育教学观,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在继承传统体育教学思想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既能增强学生体质,又使学生养成自学、自练、终身锻炼习惯的新型高质的体育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9.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 :“学校体育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主要任务就是紧紧围绕增进学生健康和增强学生体质服务。”在新时期素质教育过程中 ,如何体现体育教育在学校素质教育的作用与地位呢 ?笔者认为应把以知识技能为主导 ,以学生发展为主体 ,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 ,与学生身心发展相协调 ,以终身体育为方向作为学校教学的中心任务。  一、以知识技能为主导  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是教学任务 ,也是体育教学过程固有的特点。以知识技能教学为主导 ,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身体 ,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  相似文献   

20.
随着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出现了许多体育教学改革的新思想,本文通过对各种指导思想的分析,遵循体育教学的规律和特点,提出目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观念,培养学生自我锻和终身体育的习惯,建立以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体育能力为主的教学设想,并提出与之相适应的五条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