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道德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依靠习惯的力量来调节自己的行为,而对习惯起作有物心理学基础是人们无意识,所谓意识心理,是指人们在没有自觉意识和理智调控下的心理和行为状态,存在于心理结构底层,影响和支配行为活动,而又未被主体自觉意识到的一种非理智精神现象。它的表现形式很多,习惯就是其中一种常见的无意识心理的反应。  相似文献   

2.
教师是开启人类智慧的工程师,也是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者.教师的心理和人格健康不仅对教师个人工作的成败有重大影响,而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心理不健康的教师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心理不健全的学生,对学生身心造成的危害,远远超过教师教学能力低下对学生学业所产生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同时,也应该给予教师心理健康一定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凌锋 《广西教育》2009,(8):43-43
班主任是开展学生心理教育的基本队伍,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班主任有责任、有义务维护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并自觉地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班级工作中,将原来无意识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转变为目的更加明确、内容更加丰富、方法更加科学的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4.
课堂教学的无声语言,是指教师有意识地、自觉地运用暗示原理,以多种多样含蓄间接的方式影响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的一种方法。正如洛扎诺夫所说的“:创造高度的动机,建立激发个人潜力的心理倾向,从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个角度出发,在学习的交流过程中,力求把各种无意识暗示组织起  相似文献   

5.
在体操课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就是经过许多遇练习后仍然失败的动作,学生在无意练习时,往往会出其不意地完成;无意识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现象,它以非理性的方式影响着人的认识及行为活动,甚至可以说,无意识乃是人的精神和心理活动的“半个世界”。如何发掘学生在无意识状态下的潜能,把无意识心理训练应用于体操教学中,是一个新颖且较难把握的课题,在探索这一课题的开始,首先应把握无意识的本质,按照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依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无意识是一种不自觉的认识活动和内心体验活动,弗洛依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意识是指人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时所意识到的一切心理活动的总和,如思维、情绪、意志、记忆等。前意识是指无意识中可招回的部分,是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它处于无意识和意识之间。无意识是指“未被意识到的意识”,是主体对客体未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的总和。无意识的内容包括个人经历中曾被意识到但又被压抑或遗忘的部分,以及那些不自觉,未加注意的和处于意识阀限下的认识活动。  相似文献   

6.
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然而.在现实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不但常常被忽视,而且许多教师还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做出各种伤害学生心理的行为,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教师对学生的心理伤害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李静 《甘肃教育》2000,(2):16-16
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与发展是学校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主要任务。通过心理辅导活动课,可以使学生在平等.愉快、真诚的气氛中不断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及行为;在轻松、无虑的活动中发现自我、了解自我,了解他人;让学生通过对活动情况的感知、体验,进而解决心理上的困惑,并且影响自身行为的改进,自觉地提高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8.
一、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作用1 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与发展是学校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主要任务。通过心理辅导活动课 ,可以使学生在平等、愉快、真诚的气氛中不断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及行为 ;在轻松、无虑的活动中发现自我、了解自我 ,了解他人 ;让学生通过对活动情况的感知、体验 ,进而解决心理上的困惑 ,并且影响自身行为的改进 ,自觉地提高心理素质。2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心理辅导活动课根据一定的辅导目标 ,进行形式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情景设计和活动设计 ,可以使他们在好奇心和兴趣的驱使下…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如何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之以积极的心理状态去适应社会,已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无意识教育以其独特的优势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已被社会认同.从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内在要求和无意识教育的心理学依据及其优势看,无意识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分享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重要的环节之一,也是决定一节活动课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心理学名词辞典里将分享定义为利社会行为的一种形式.分享可以是知识经验的传递,更可以是心灵情感的交流.通过有组织地分享可以拉近学生彼此间有形与无形的距离,让朋辈成为彼此支持与模仿学习的对象,因此分享在心理活动课中具有催化的功能,能让活动达到更深一层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潘峰 《文教资料》2008,(31):200-201
近年来,大学生成为心理问题高发群体之一,高校日渐重视心理咨询,但在工作中存在认识误区,咨询方法陈旧单一.音乐疗法是学校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新的思路及方法.本文分析了音乐疗法应用在高校中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意义和影响,并提出在高校具体实施过程中的设想.  相似文献   

12.
王加绵 《辽宁教育》2000,(11):20-21
我们对12所中小学教师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对比检测,结果发现,心理健康水平高的班主任,他们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也高;心理健康水平低的班主任,他们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也低;心理有某种障碍的班主任,他们的学生心理障碍比率也较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成“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由于教师是法定的监护人,在班级“心理场”中占居主动、支配的地位,且与学生有着比家长时间更长的“有效接触”,加之中小学生的心理发育尚不完善,因而学生极容易从教师方面受到暗示和影响。教师对学生心理方面的影响是多维度的,包括人格、认知、情绪、意志、态度、兴趣、行为习惯等诸多方面,这种影响通常以无意识和有意识两种方式来实现。如果教师的心理不健康,必然污染整个教育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造成严重损害。  相似文献   

13.
一、学科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 学科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的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课堂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的设计,课堂心理环境和课堂管理等."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包括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设计教学,运用强化理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维持和控制课堂秩序,结合学科特点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等.  相似文献   

14.
所谓的榜样效应是在群体中产生的,以群体心理效应为基础的一种心理效应.在学生群体中,学生们为了实现某些共同目标,相互之间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榜样效应和中职心理健康教育是息息相关的,对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会有很大影响的一种心理效应.而且这些影响是全方位的,有一定持久性的,有消极和积极两方面意义的影响.实际上,在目前的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中,榜样效应的痕迹是一直存在的,并且一直发挥着作用,但是榜样效应的这些作用和效果,并未被主动控制和运用,都是不被注意且不受控制的在影响着中职教育的各个领域,如何更好的运用榜样效应是摆在中职心理健康教育前得一道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正>小学是人生学习的第一个阶段,它为人的一生奠定基础,也是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近几年来,部分学校的学生出现了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问题。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多的学校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预防学生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发生,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一、心理教育理念应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教师应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教师以尊重、接纳和理解的  相似文献   

16.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已越来越成为一个令人瞩目的问题。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的高峰期,是一生中的一个关键时期。因此,应创造一切可能,使学生形成一种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理。一、优化环境,为中学生心理健康创造条件良好的环境对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环境首先需要良好的校风。良好的校风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它能够以一种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力量感染学生,对学生的行为产生一种无形的约束力量,从而使学生自觉地接受好的规范与品质。良好的环境还需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包括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同学关系,师…  相似文献   

17.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全面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健全学生人格,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高平台,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协调整合,把心理辅导意识融入到每一位教师教育教学理念之中,将心理辅导理论、技术与方法,不断内化为教师自觉的教学行为,寻求一条课堂教学实现促进学生最大发展的有效途径.我们的做法是:  相似文献   

18.
对于解放区文艺创作主体审美创造心理,我曾在与人合作的拙著《延安文艺概论》中,从社会文化心理角度进行过论述,不过只是停留在自觉性层面上,所以总嫌不足.本文则试图描述出解放区文艺创作主体审美创作的非自觉性心理,以图补憾.解放区文艺创作主体审美创造的非自觉性心理,在我们看来主要由无意识的深层心理内容和潜意识心理内容构成.这是心理结构中未被主体感知或未完全被感知又无处不在的一块心理大陆.对于无意识、潜意识西方哲人早有所悟,并深入地揭示出它们与意识间内在的联系性.卡洛斯〔C.G.Carus〕在其1846年出版的《心灵》一书中认为“理解意识之特征的钥匙存在于无意识区域”;尼采在承认无意识存在的同时,将其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意识仅仅触及到了表面,……最伟大最基本的活动是无意识.……意识中所有步骤都  相似文献   

19.
课堂教学的无声语言,是指教师有意识地、自觉地运用暗示原理,以多种多样含蓄间接的方式影响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的一种方法。正如洛扎诺夫所说的:“创造高度的动机,建立激发个人潜力的心理倾向,从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个角度出发,在学习的交流过程中,力求把各种无意识暗示组织起来。”其目的就在于给学生施加各种影响,创造各种条件,以求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个人的潜力,使之达到充分地自我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因素,围绕教学目标,与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  相似文献   

20.
人的行为是指个体具有内在动机的、有意义的行动。“问题行为”则是学生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出现偏离的不正常行为。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可以看到,学生的“问题行为”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差生”中有,好学生中也会有。这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学生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也不完全是学习和纪律方面的问题,而是一种包括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不可忽视的综合性问题。班主任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