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前科技馆事业突飞猛进,亟需深入思考其教育特性及实现途径。本文梳理了科技馆教育特征及教育目标;从培养人的角度探讨了科技馆的教育途径;提出科技馆教育应由教育策划者负责,指出目前我国科技馆行业还没有真正意义的教育策划者;科技馆依然要提倡自主学习,也要鼓励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分析了辅导员与讲解员、老师的异同,提出其应当在教育中融入科技新进展,指明其职业发展的两个方向:教育策划者及金牌辅导员。  相似文献   

2.
针对未来科技馆应该如何发展、向何处发展的问题,本文提出将智慧科技馆定位为科技馆通过信息化发展而形成的某种理想形态,在技术、运营、传播和教育等不同视角下分析了科技馆面对的信息化问题以及相应的特点和趋势,以此完成对于智慧科技馆的特征化描述。研究发现,信息化在智慧科技馆中主要扮演着四种角色:启发新服务和新协作,推动教育技术进步,扩大受众的概念,融入并促进展览与教育融合。这几种角色既独立演进又相互融合,构成了面向智慧科技馆的系统性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STEM教育和科技馆展示教育的特征入手,分析了STEM教育和科技馆展示教育的共通之处,如跨学科整合模式、探究式的学习模式和注重学习实施的过程等,并强调科技馆展示教育需具备“实践”“探究”“直接经验”三个要素。结合重庆科技馆“你‘浮’‘不浮’”课程,从内容的开发设计以及实施的流程设计两方面详细介绍了科技馆融入STEM教育理念的教育活动开发设计。  相似文献   

4.
正辽宁省科技馆位于沈阳浑南新城市民广场的东南角,可媲美中国科学技术馆,地下一层、地上三层,局部六层,巨大球幕影院被包含进立方体型建筑的一角。远望科技馆巨大的球幕影院,外观醒目、气势宏伟,整体外立面设计融入了艺术灵动和科技的元素,充分展示了科技馆的特点。辽宁省科技馆新馆建成后,将成为辐射全省乃至东北的科普活动中心,是一座集科普教育、科技交流、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全新场馆,将为全省各市科技  相似文献   

5.
科技馆是以科普展教为主要功能的科普场馆,展览展品是科技知识的载体,是引导公众通往科普知识殿堂的桥梁,没有展览展品就没有科技馆,由于展览展品的互动性、参与性从而促使观众同展览展品融为一体,体现了展览展品的亲和性和意义所在。科技馆最重要的功能是展览和教育,其中展览展品是科技馆的灵魂,教育和提升科学素质是目的。展览展品是科技馆实施展览教育的主要载体。科技馆展品的展示形式,决定了科技馆教育活动的效果。本文从科技馆展览展品本体出发,尝试对科技馆教育形式进行剖析,对科技馆教育活动与展览展品关系现状进行梳理,并对未来发展的方向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作为非正规教育场所,科技馆给观众带来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更多的是通过新颖的形式、多感官的互动体验,让观众在参与过程中提升对科学的认知,激发对科学的热情。在项目设计过程中,如何做好情境的创设,通过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更好地实现展项的教育功能,将情境教学法融入项目设计,这是科技馆应当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上海科技馆“相对论剧场”近期改造完成,改造过程更多地考虑了情境学习如何融入剧目设计中,以便通过巧妙的情境、剧情、科学问题等多方面的设计,实现相对论通过展项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7.
如何实现“互联网+科技馆”是新媒体时代科技馆发展的重大命题。本文从分析科技馆与互联网的本质特点入手,论述了“互联网+科技馆”的发展方向,提出“互联网+科技馆”是互联网全面渗透到科技馆教育、服务、管理等各项工作中,使之成为智慧的科技馆;其核心是通过互联网理念及技术的应用,为科技馆基于体验型实践的科学教育提供崭新的思路和方式,促进展览或教育活动的设计及实施更加开放、协作、共享和精准,更富吸引力,实现科技馆科普模式的创新和改变。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科技馆展品教育活动和STEM教育现状的分析,阐述了科技馆将STEM教育与展品教育相融合的意义和可能性——即STEM教育项目可用于“学展品,用展品”的教育活动中。反之,展品教育活动同样也可优化STEM教育项目,形成具有科技馆特色的STEM教育活动。本文结合黑龙江省科技馆的实际教育案例,提出了STEM教育与展品教育相结合的项目设计思路,旨在将科技馆基于实物和实践的探究式学习与传统STEM教育活动形成互补,探索一种具有科技馆特色的STEM教育活动模式,以期为提升科技馆教育活动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感知与体验”理念是体验式学习思想的核心,在科技馆教育活动的研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感知与体验”理念及其在科技馆教育活动研发中的必要性,以山西省科技馆的教育活动开发为例对“感知与体验”理念进行阐述,提出了科技馆教育活动中须注意的问题,为科技馆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展品是科技馆最大和最有特色的教育资源,但目前我国大多数科技馆尚未充分利用好该资源开展好适合的辅导教育活动。如何让展品中蕴含的科学知识、方法、思想更好地被参观者所认识了解,对于提升科技馆展教效果至关重要。本文从科技馆的本质特点出发,论述了科技馆开展展品辅导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并将实验探究的方式引入科技馆展品辅导的教育活动当中,提出了引导观众像进行科学实验一样去操作体验展品的辅导方式。  相似文献   

11.
教育功能作为科技博物馆的核心功能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本文通过文献研究与案例分析研究并梳理了世界科技博物馆教育功能定位和角色演变的发展历程,将其划分为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世界科技博物馆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以及对我国科技博物馆教育发展的启示:一方面,政府应将科技博物馆教育真正纳入国家教育体系之中,提升其地位。另一方面,我国科技博物馆应转变教育理念,不断拓展教育功能的深度和广度,实现教育活动的常态化、特色化和多样化,扩大科技博物馆教育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建设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是新时期我国科技馆发展的新任务。本文阐述了科技馆体系建设的背景和体系的内涵及构成。基于调查与数据统计,系统梳理了科技馆体系建设发展的现状,分析了科技馆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建立健全体系化机制、全面提升科技馆科普能力、重点推动信息化建设、大力加强标准化工作四个方面提出科技馆体系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3.
科技馆是校外科学教育的基础阵地,在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培育未来科技创新人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科技馆体系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科技馆体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本文从分析科技馆科学教育的重要定位出发,指出科技馆科学教育在实现价值引领、供给侧改革以及开放体系建设上的新目标,并结合我国科技馆科学教育发展中的现存问题,从理论研究、资源建设和生态构建层面提出解决方案,助力我国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  相似文献   

14.
科技创新后备人才价值定位和培养需求的转变殷切呼唤新型科学教育实践载体和教学方式的支撑,在此背景下探索依托科技馆平台开展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势在必行。国际科学场馆教育在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方面提供了诸多经验,其主要实践特征表现为:注重树立特色化的教育品牌、着力建设系统化的教学组织生态、全面推进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教育的协同发展、专注打造分层次模块化的创新课程体系。借鉴国际场馆创新教育的先进经验,我们可从科技馆教育的政策理念、学习资源、教师发展、课程教学、社会互联和技术支持维度入手映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选才、育才和评价环节,构建依托科技馆平台开展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行动路径。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伴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日趋成熟,这一技术手段以其沉浸式的体验、丰富的交互为影像视频、游戏竞技等领域带来了全新的人机交互方案。本文从虚拟现实技术在科技馆中的现实应用与意义出发,探求以虚拟现实技术为代表的沉浸式媒介在科技馆科学传播活动中的应用。本文界定了基于沉浸式媒介的科技馆科学传播过程中的各要素,并形成基于沉浸式媒介的科技馆科学传播模型。基于以上研究,为科技馆使用沉浸式媒介进行科学传播提出建议与对策方案。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课题调研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我国专业科技博物馆在场馆和观众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在发展质量上存在诸多问题,制约着专业科技博物馆科普教育功能的发挥,提出了我国专业科技博物馆“十三五”期间的五个战略重点:全面免费开放;开展监测评估,进行分类指导;专业科技博物馆充分利用新媒体;强化专业科技博物馆科普职能;推动专业科技博物馆校结合。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六项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展品是科技馆科学教育信息的最主要载体。如何通过辅导不仅将展品的科技知识传递给观众,而且实现更高层次的科学教育效果,是目前我国科技馆提升展览教育能力与水平的重要命题。本文首先分析了科技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区别和联系,对目前科技馆展览教育的情况进行了研究,论证了为什么要进行展品辅导、需要什么样的展品辅导等问题,提出了通过串联辅导将分散孤立的展品联系起来的观点,进而探讨进行展品串联辅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我国科技馆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科技馆的建筑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同时,我国科技馆建筑规划和建设过程中也遇到各种问题。本文结合国内外科技馆相关的案例,分析了科技馆建筑的选址、室外空间的功能设置、科技馆建筑的核心价值等问题,提出科技馆建筑选址的本质是城市功能规划问题、科技馆规划用地应考虑室外空间功能的综合利用、科技馆建筑的核心价值是适应公共科学文化服务设施发展的需要等观点。  相似文献   

19.
Since the 1970s, the de‐differentiation of high and low culture has legitimized the curation of craft and popular culture. The curation of some crafts, such as quilting, has assisted in reducing art‐craft distinctions, and the exhibition of fashion and popular music has highlighted links between folk culture (e.g., stories, songs, and crafts) and mass culture. With reference to the craft of knitting, we draw on the concept of the contact zone) to show how the current breaching of museum boundaries by yarn bombers can draw further attention to inclusions and exclusions in museum curation. Just as traditional age and gender distinctions are both problematized and perpetuated in public images and press reports on knitting, we argue that discussion of new forms and new contributors to curation processes may be tempered by broader analysis of the representation of craft within popular culture.  相似文献   

20.
作者通过实地考察和检索相关文献,提出当前美国科技博物馆呈现几个值得关注的发展态势:与正规教育紧密结合、高度社会化、高度市场化、科学中心与传统博物馆相互借鉴相互融合、重视新技术应用。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我国科技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对策:正视差异与差距,加快科技馆体系建设,加强科技和工业藏品的征集,提升科技博物馆的经营能力,实现我国科技博物馆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