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佳季 《新闻实践》2007,(7):10-11
今年1月5日,嘉兴日报社同时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杂文报》上刊出《探索新形势下媒体新闻评论记者工作机制——嘉兴日报招聘新闻评论部主任、评论记者》的启事。2月10日,该报面向全国招聘了5名评论记者;3月5日,该报在头版推出“嘉兴时评”专栏,周一至周五每天一篇;在二版推出评论专版,每周五期。该报率先探索建立评  相似文献   

2.
《强省之路》大型纪行式报道是河北日报为配合全省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重点推出的系列报道。从2007年11月29日至12月17日陆续在第一版及第五版“新闻纵深”刊出。该报道近日集结出版,由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聂辰席作序,河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编辑张志欣写跋。  相似文献   

3.
湖南省常德市程市长为减少一般性会议报道,“撵”记者出会场的新闻(载1989年4月8日人民日报2版),一时间传为“美谈”,不少报章杂志特别是新闻报刊纷纷评说。《新闻出版报》和《新闻战线》就分别刊用了《为程市长“撵”记者叫好》和《有感于市长“撵”记者》的评论。  相似文献   

4.
现代都市新型党报增强了宣传效果 2011年,《人民日报》在第四版新开了一个叫做“求证”的栏目,不定期刊出,其副题为“探寻喧哗背后的真相”。栏目所刊出的新闻多为网络上所流传的热点,不仅报道这些热点,还对这些热点予以回应和调查,进而以党报的名义来“以正视听”。 比如6月3日所刊发的稿件为《大旱没有影响夏粮丰收》,6月7日刊发的为《浙江中小企业是否遭遇倒闭潮》,6月14日刊发的则是《沈阳女学生坠楼事件?无中生有》……  相似文献   

5.
新闻评论历来为媒体所看重,被视为报纸的旗帜,舆论引导的重要手段之一。近期浏览《人民日报》及华东版、《工人日报》、《扬子晚报》等报纸的评论栏目,细细品读有关评论,感受到了新闻评论的“新鲜气息”:报纸评论从形式到内容正在悄悄地“创新”。  相似文献   

6.
首发在2011年5月26日《人民日报·观点版(14版)》,由人民日报社评论部集体写作的新闻评论《倾听那些“沉没的声音”》,获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这是一篇针对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热点.呼吁政府关注和倾听弱势群体利益诉求的新闻评论,其观点准确清晰,导向鲜明有力,思想深刻,洞察力强,在议题设置积极作为、论证方式力求创新、语言清新直自口语化等方面尤为突出.值得新闻评论工作者学习和借鉴。议题设置积极作为  相似文献   

7.
2007年1月5日,嘉兴日报社同时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杂文报》上刊出《探索新形势下媒体新闻评论记者工作机制——嘉兴日报招聘新闻评论部主任、评论记  相似文献   

8.
捧读今年8月1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一版的《雄关作证》(结束语)及四版的摄影专版,得知人民日报·海外版“长城行”大型系列报道已经圆满地落下帷幕。从5月21日“长城行”采访团启程,到5月25日“长城行”报道组发出的第一篇《龙头起处天地宽》起,我就被这个充分...  相似文献   

9.
7月4日《新华日报》刊登了周旭东的通讯《防洪大堤亮出了“黄牌”》和署名旭东的编后随笔《强化防洪护堤的全局观念》,看后不禁有所感触,由此想到,记者写罢新闻之后,能够自己动手配评论,倒是值得提倡的。前几年《人民日报》科教文卫版的几位青年编  相似文献   

10.
《人民日报华东版》(以下简称《华东版》)创刊伊始在九版推出了两个署名评论专栏——“每周经济时评”和“东方七日谈”。一个以经济领域的热点、疑点、盲点为己任,一个偏重关注社会其  相似文献   

11.
著名记者郭玲春曾谈到她对新闻写作的自我要求——“我要写得与别人不一样”。同样,“你写的评论写得同大家不一样,你的评论就是最好的评论”——新闻界前辈这样认为。这里所说的不一样,就是说要有新意。新闻要新,评论更要新。1999年8月,我撰写的评论《踢好“后三脚”》,在铜山日报综合新闻版头条发表后,同年8月24日的经济日报、第10期《党的生活》杂志等报刊也先后刊出。这篇评论先后5次获奖,其中一等奖两次(获徐州市好新闻一等奖,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国内工作部等四单位联合举办的征文一等奖)、二等奖3次,是当…  相似文献   

12.
蓝鸿文 《军事记者》2003,(11):54-55
1949年2月1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对开4版),一版头条地位刊出一条振奋人心的重大新闻:北平和平解放。新闻的标题是:以和平方法结束战争(引题)北平宣告完全解放(主题)国民党军已全部出城外听候改编(副题)一版除报头外,共6栏。当时的人民日报为竖排,北平和平解放的新闻题文各4栏长,大字标题,在版面上相当引人注目。一版围绕北平和平解放的新闻,还有《和平结束北平战争经过》、《北平介绍》。另外,还刊出两条新闻:《中国农工民主党领袖揭露南京伪政府假和平阴谋》、《中国致公党发表对时局通电》。北平和平解放的新闻,电头用的是“新华社陕北31…  相似文献   

13.
记者张振国写的题为《安徽某些领导干部撕破脸皮要官省委书记不留情面提出严厉批评》的新闻,在12月9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后,立即在全国引起很大的震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当天以头条新闻,在《早间新闻》中向全国播出。合肥晚报一字一句地把广播原话抄下来,在当天的头版头条登出。安徽日报总编辑很激动地对人民日报记者说:“我们全社同志都非常支持省委这样从严治党。”解放日报、文汇报和安徽日报等14家省市报纸都在10日这天转发了这一消息。大众日报和解放日报还在一版配了评论。12月13日著名漫画  相似文献   

14.
《舞在天津》在3月1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一版《神州掠影》专栏刊出后,意外地得到读者的好评和热情的鼓励。一些新闻同行问我:“你是否事先知道天津舞会办得好,有意前去采访的?”实际上,这篇小特写,是记者偶然捕捉到的“意外之物”。今年2月底,纺织工业部组织首都8家新闻单位的记者前去天津进行为期两天的采访活动。星期六晚间出发赴天津,星期天上午即参加中国服装研究设计中心的成立大会。为了赶写《服装科研要勇于创新美化生活与资产阶级自由化是两回事》的新闻,我又  相似文献   

15.
言有尽而意无穷︽太行山上著巨篇︾评析孟扬河北农大坚持“太行山道路”的长篇通讯《太行山上著巨篇》以及评论《乐把知识献人民》,是人民日报教科文部李新彦采写的。这两篇文章在1996年9月6日人民日报一版头条刊出之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务委员、国家...  相似文献   

16.
“评论味”     
湖北日报一版《楚天论坛》的编辑,在一次来信中谈到,他们的论坛,要追求“评论味”。虽然他信中未阐明何谓“评论味”,但已使我感到新鲜。多年来,报刊上议论如何写好新闻作品时,多提“散文味”、“诗歌味”、“杂文味”,尤其提到写评论时,强调“杂文味”;提到杂文时,才讲到要防止“评论味”。“评论味”似乎不怎么受青睐。《楚天论坛》的编者却把“评论味”作为一种追求,效果如何,自有待实践会作出评价,但我对他们的追求,先要投赞成票。众所周知,评论是新闻家族中的一员,和重大新闻是孪生姐妹。要说“评论味”的话,首先,它姓“新”,注重时效性。全国人大七届五次会议一闭幕,人民日报就发了社论《为经济发展上新台阶而奋斗》。三峡工程在人代会上通过,人民日报发了《贺三峡工程列入十年规划》的社论。这些评论都及时揭示了重大新闻的意义,给人以启迪、激励,发挥了新闻评论的特有作用。如果这些评论不是和重大新闻同时发,而隔  相似文献   

17.
评论的遗憾     
打开报纸,读者看到一条好新闻,同时又看到为这篇新闻写的评论,既有新知,又有新悟。那是一种享受。略举几例:人民日报1983年9月28日第一版为郴州市有人蛮横敲重点工程的竹杠的消息配本报评论员文章《群众的背后》,11月18日在第一版为通讯《精明强干的工业指挥员——王泽普》配短评《厂长要有“将才”》,11月21日为黑龙江省养蚕专业户霍长林反映自己的困难,省长陈雷及时处理来信的消息配本报评  相似文献   

18.
不少同志建议和督促我们给《新闻战线》写篇文章,介绍一下人民日报三版的《编余》,因为绝大多数读者和同行并不知道:这些在读者中产生了一定影响、每年一百多篇的新闻评论,全都是在拼版的当天晚上,由夜班编辑写出来的。  相似文献   

19.
不少同志建议和督促我们给《新闻战线》写篇文章,介绍一下人民日报三版的《编余》,因为绝大多数读者和同行并不知道:这些在读者中产生了一定影响、每年一百多篇的新闻评论,全都是在拼版的当天晚上,由夜班编辑写出来的。  相似文献   

20.
刘锐 《新闻三昧》2006,(3):36-37
话题新闻是通过解析讨论由具有特殊潜在价值因素的新闻事实所引发出的话题,推动化解它所反映的典型矛盾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1995年1月25日《,光明日报》一版头条“每月聚焦”栏目推出一篇报道《部长同志:您办公室里有国旗吗?》,首开话题新闻实践先河。随后《光明日报》在“每月聚焦”“、今日话题”、“热点透视”、“光明视点”等栏目上发表了大量的话题新闻,形成话题新闻的栏目化、制度化。此外《,人民日报》的视点新闻版“热点解读”专栏、新华社的新华视点、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今日论坛”等,亦都属于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