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为开辟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制度基础。这些理论探索和开创性实践主要体现在:通过加强党的建设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探索建立与国体相适应的政体;探索建立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2.
我党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我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进行了艰难的探索。分析我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道路上的成败得失,对推进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发展建基于对苏联模式问题的准确把握.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科学地分析和对待苏联模式,进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突破苏联模式的困境,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后,苏联模式虽然不复存在,但仍对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具有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萌芽、形成和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艰难探索,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等人的积极思想成果,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不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经济理论,以此作为行动指南,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马克思主义对外开放思想指导下,在党的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几十年艰辛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对外开放观逐步形成。作为党的四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胡锦涛是这一历史进程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其中,毛泽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事业的奠基者,邓小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创立者,江泽民、胡锦涛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伟大事业的继续推进者。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历史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毛泽东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开拓者和理论奠基人,开创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先驱。  相似文献   

7.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开启了学习自觉之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实现了学习领域的拨乱反正。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继往开来中把党的学习自觉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在新的战略机遇期,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开辟了我党学习自觉的新境界。中国共产党90年学习自觉的历史给人以诸多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8.
经历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艰苦探索,我国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探索过程,充分体现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之间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经历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艰苦探索,我国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探索过程,充分体现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之间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我们党的全部历史,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在这个历史的进程中,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建立了中华人民  相似文献   

11.
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中共八大是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中国道路的一次重要实践,八大设计的以加快建设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经济发展之路,以扩大民主依法治国为目标的政治发展之路,以加大投入繁荣文教为路径的文化发展之路,以加强团结促进和谐为目的的社会发展之路,其目的都是调动一切正能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建设经验和理论支撑,中共八大关于中国道路的有益探索在实践中未能坚持下去。八大探索中国道路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与教训,对当前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没有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斗,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没有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改革创新,就没有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河南是中国的一个缩影.河南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全国教育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提出全新课题。由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建设尚缺少具体的论述与指导,也由于中国社会状况的特殊性,这个课题的完成具有开创的艰巨性和探索的长期性,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曲折和道路上艰苦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展开和理论的建构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教训,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领导,站在时代的前列,在中国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从而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走入了科学的时代。  相似文献   

14.
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共同奋斗的目标。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就是目标模式、战略步骤和动力来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发展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模式、战略步骤、动力来源等思想;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新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三代中央领导核心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发展和创新,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体。  相似文献   

15.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问题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了社会主义“两阶段论” ,并从特征上描述了社会主义。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了科学论断 ,把对社会主义问题的探索推向了崭新的高度。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主要贡献有 :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是动态发展的 ;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需从经济、政治、文化等维度全面认识。这一探索历程表明 ,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应当解放思想 ,坚持发展的观点 ,在开放的世界中认识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6.
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个难题,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我党第一代领域集体的探索和实践,奠定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初步找到了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作出了农村产业化经营和发展小城市的战略决策,加快了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7.
我党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摆脱外国模式的束缚,独立自主地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进行的探索是艰辛的,贡献也是卓越的。这一探索再次证明,只有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正确地结合起来,中国才能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党的七大的认真总结我澡长期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基础上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成熟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把中国引向了光明,党的十四大在认真总结我党建国以来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基础上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全国的指导地位,选出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新的中央领导机构,这必将使中国更加繁荣富强。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对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贡献石书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新课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195...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政党,党的80年奋斗历程,实质就是一部对社会主义理论不断探索,并在实践中完善发展,最终实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模式创新的光辉历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基本国情相结合,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开启了理论创新的前奏;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了理论创新,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推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使理论创新更加深化,中国共产党人80年探索历程昭示我们:创新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