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哈利?波特》在全球的持续畅销以及形成的产业效应无疑构成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它立足儿童文学之领域,却延及到广泛的成人阅读世界,它具有精神趋向的经典性,但同时具有强大“悦读”的吸引力,它以文学文本为典范与资源,同时适时开发出关于“哈利?波特”的文化产业市场,形成一种成功的“文学消费”模式。这对于当下文学创造、生产、传播与消费,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西藏文学是中国多民族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它以其雪域文化的特质在今天的商业文化、消费文化语境中尤显夺目。以描写西藏的三位重要作家扎西达娃、阿来和马原的艺术追求、创作风格和作品文本为切入点,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探讨了当代西藏文学的文学形态,从文化市场机制的角度分析了消费文化对其作品在生产、传播和读者接受等方面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巨大的艺术魅力形成了二百余年绵延不绝的传播阅读史,是中国文学接受研究难得的对象,研究其接受面貌和规律成为有价值而又极富挑战的新领域。咏红诗是《红楼梦》接受反应形式之一,对于探究《红楼梦》的接受心理具有重大意义,我们认为咏红诗比较全面地体现了《红楼梦》阅读接受过程中的补恨心理和崇情心理。  相似文献   

4.
刘赢 《文教资料》2013,(35):42-44
小说《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将人物的人名、绰号同人物本身以及作品主题联系起来,形成了人名、绰号隐喻,这些隐喻的翻译对文化传播意义深远.本文从概念隐喻论出发,结合文学语境和文化语境探讨《红楼梦》人名、绰号隐喻的形成机制,并针对隐喻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不同理解情况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5.
如同任何文字书写作品一样,文学经典亦由符号组成。延续文学经典生命的途径之一,就在于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传播文本中蕴涵着的世界性因素,并以不同的方式在异域语境中展示本民族所固有的特性。2003年以来,有关《红楼梦》英文译本的研究论文明显增加,学者们的研究视角也发生了转向,即他们开始从文化交流和译者文化身份的角度来研究和关注这部巨著。这也是本文研究的方向——从历史文化流变和传播的角度来研究《红楼梦》在英语世界的流布和接受,目的是通过梳理,能清楚地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历程。以期更为深入的了解《红楼梦》对于中国文化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和接受过程中所折射出的伟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它不但以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我国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记录了曹雪芹现实主义的文学观点。同《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一样,曹雪芹的现实主义文学观也是值得加以研究的宝贵的文学遗产。研讨曹雪芹的现实主义文学观,有助于了解我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观的发展状况,有助于认识《红楼梦》在我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周艳芳 《海外英语》2013,(19):168-170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之一,也是世界文学经典之一,其中拟声词的运用尤为突出。此研究从语言象似性理论入手,对《红楼梦》中的拟声词在杨译本和霍译本中的翻译实例从语音象似性角度进行了对比分析,为象似性增添了新的内涵,也为象似性与文学翻译的研究探讨提供了新视角,希望能为汉英翻译教学与实践提供借鉴,同时也为《红楼梦》翻译的研究带来一些新启发。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它的地位不仅在中国得到了学者们的认可,即便是国际上,《红楼梦》也是一部具有很强影响了的人情小说作品,也正是因为《红楼梦》所具有的自身魅力和艺术成就,它被演绎出了多个不同版本的影视作品,例如:最为金典的1987版《红楼梦》、2010版的《新红楼梦》等,这些作品虽然在其表现形式上存在着这一定的差异,但这同时也反应出了《红楼梦》在中国文学上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网络文学是一种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体的新型文学样式,它在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学搭建的新型平台上进行文学的生产与消费,引发了文学创作和消费接受的又一次巨大的变革。创作主体的群体自由性、本文生成网络化、传播媒体便捷化、消费接受快餐化是网络文学生产、传播和消费区别于传统文学的最主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10.
贵州省黔东南州的侗乡侗族人民在建设和发展本民族文化时,善于吸收汉文化,在明清时期就已经大量引用汉族文学故事到本民族的文学作品里,运用于日常的社交活动之中。从侗家人写的三首诗《题宝钗黛玉》、《赞刘姥姥》、《评凤姐》和从江县佰伍花桥里的《红楼梦》人物画,可以看到《红楼梦》在黔东南侗乡的传播和侗乡人对《红楼梦》的感悟与理解。  相似文献   

11.
胡适对《红楼梦》的研究,不见长于文学批评方面。尽管如此,但胡适没有忘记《红楼梦》是一部文学作品;在胡适的大量研红论著中,有一些观点是从文学的角度来评价《红楼梦》的。胡适的不以文艺批评的角度研究《红楼梦》,有其时代和个人的背景。  相似文献   

12.
戏剧作为一种通俗的文艺样式,在《红楼梦》由小说文本向一种社会性文化现象的传播过程申所起作用十分巨大。但众多的清代“红楼戏”中,清代“红楼”第一戏创作与流传至今却未有定论。清代道光年间泰州人仲振奎《红楼梦传奇》,作为清代红楼戏曲的“开山之作”,推动了《红楼梦》在全社会范围的传播进程,促进了“红学”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刘心武对《红楼梦》的读解,在理论上混淆了原型和文学形象的关系、混淆了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的界限,实践上则学术依据严重缺失。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其历史的渊源和现实的文化背景,关系到正确的学术、文化方向,不可等闲视之。回归文本,才是红学研究的正确学术道路。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它有较多的英译本。笔者试对《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节选进行对比,从文化内涵在翻译中的体现和诗词的翻译两个方面对《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节选进行评析和鉴赏。  相似文献   

15.
《金瓶梅》与《红楼梦》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金瓶梅》与《红楼梦》作比较研究:从题材选择看,两部书的表现内容均为:描写家庭日常生活;把妇女作为主要描写对象。但《红楼梦》选取的封建家庭更具典型意义,塑造的女性形象更具典型性。从人物塑造看,《金瓶梅》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主要有:通过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写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描写室内陈设,陪衬或反衬人物性格。《红楼梦》对此一一借鉴,而且更为摇曳多姿,各臻其妙。从语言运用看,《金瓶梅》的语言风格对《红楼梦》有很大影响;《红楼梦》吸取《金瓶梅》优点,形成自己独有的语言特色,语言艺术超过《金瓶梅》。结论:《金瓶梅》对《红楼梦》影响巨大,《红楼梦》对《金瓶梅》继承发展。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是我国小说文学难以超越的高峰,更是名著影视改编难以征服的高峰。迄今为止,我国在《红楼梦》的影视改编方面已有多个版本的努力和尝试。研究《红楼梦》影视改编,除一般影视改编的基本问题外,还存在版本选择、结局处理等特殊的问题。本文结合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从版本选择、情节处理、人物塑造、艺术表现四个方面探讨连续剧对这部名著改编的经验与不足,以及今后影视改编可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7.
周汝昌先生创造的“悟性考证法”实质上就是红学史上索隐派早已用滥了的索隐方法。这种方法的根本特点,就是用考据学的方法去解读文学作品的文本,将小说中虚构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描写等,与实际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对位,从而得出一些非常荒唐的结论,使自己的红学研究陷入“新索隐”的泥潭。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是一位风格独特的民族作家,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尤其对《红楼梦》更为喜爱和推崇。老舍的红学观主要体现在老舍对《红楼梦》的接受与认识中,老舍积极倡导阅读《红楼梦》,认为《红楼梦》是一部艺术成就很高的古典文学名著。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被译为多种语言,其中杨宪益和霍克斯对于《红楼梦》的英译本则更是文学翻译中的经典之作.然而,受到一定条件的影响,他们的译作中也会出现“假象等值”的问题.文章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出发,引用中丹的“假象等值”的说法,分别从内容层面和语言形式层面对《红楼梦》第三回两个英译本中存在的“假象等值”问题进行研究并试图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旨在为文学作品的翻译提出一定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20.
詈骂是人们言语行为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与文学创作有不解之缘。借助詈骂创造个性,是《红楼梦》塑造人物形象的一种特殊手段。这种手段包含两种方式:一是由骂辞反映个性,一是写詈骂区别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