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严冬降临时,四季冰封的北极地区更是寒冷异常。但你可曾想到在这冰天雪地之中,北极附近的居民和爱斯基摩人却不畏严寒,开展着自己独特的体育运动,饶有兴致地举行两年一度的北极冬季运动会?  相似文献   

2.
正阿斯莫德·阿斯达(Asmund Asdal)和我站在斯瓦尔巴群岛邻近郎夜城机场的一座小山坡上。我抬头看了看天空,云还是很厚,太阳懒懒地从靠近地平线的地方透出些微光亮。北纬78度,挪威的斯瓦尔巴群岛是地球上有人居住的最北的地方,离北极点只有1300多公里。时值初秋,这里有些阴冷,却并不如想象中冰寒。山坡是荒凉的,但仍有生机。苔藓顽强地在褐色的土地上生长着,像是山里有什么力量鼓舞着它们。一幢灰白色  相似文献   

3.
海男 《大理文化》2014,(10):4-17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一次又一次的来到滇西抗战的主战场腾冲,我曾两次攀越过高黎贡山。第一次穿越高黎贡山时,我们沿着怒江而上,看见了江岸之上一束又一束木棉花。我从小在金沙江的滇西长大,并不是第一次看见木棉花,然而,那年春天,我却用目光迎着江岸以上那一棵又一棵高大的木棉树而上,我的目光在那一顷刻间逢着了那硕大的花冠,那些红的花冠之上似乎还浸润着早露。  相似文献   

4.
周平 《世界文化》2009,(2):44-45
在非洲贝宁的西北部山区,北纬12度,东经3度附近的世界版图上,有一处地域广阔、植被茂密的原始灌木森林,大自然热带雨林气候中自然生存繁衍着各种野生动植物。这里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景色秀丽,鸟语花香,是一处有利于多种类野生动物生息繁衍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独特、神奇、壮丽、梦幻般的自然景观,丰富的动植物种类和自然界生气盎然的无穷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你走来,他走来,我们走到一起来。” 作为汉语教师,通过与各国留学生的一次次接触,心中感慨很多。韩国女生韩国女生金惠真,就像是邻家的乖乖女,第一次见面就觉得特别亲切。她总喜欢坐在教室的第一排,用一双细长的秀眼看着你,恨不得把课堂上听到的每一个汉字都存储在记忆里。更有趣的是,有一次她告诉我:“老师,我做梦都在学习汉语,连梦话都是用汉语说的。”真是学得疯狂。如此认真地学习,惠真汉语进步自然很快。不久,金惠真就可以用汉语很细致地跟我说些心事了:惠真第一次在中国过生日时,男朋友从汉城飞过来,让她惊喜不已。男朋友送她一件特别的礼物,一个可以铺满床的特大号小鸭子绒娃娃,黄绒绒的毛,柔和细软。躺在上面,感觉好似朋友的手指在肌肤上轻柔滑过。那个冬天,惠真的脸上一直洋溢着温暖的微笑。很快,她升入了中级班。一个炎热的夏日午后,金惠真特意找到我,心事重重地说起她的苦恼:一个中国男孩爱上她了,她也很喜欢他,和他在一起很快乐,他和她男朋友完全不一样。她这个“汉语迷”爱屋及乌地爱上中国男孩,她将怎样向自己的韩国男朋友交代呢?在中国半年,好像都快要忘记男朋友了。她想继续留在中国读研究生,可是男朋友怕她飞了坚持要她回国。我对她说:“暑假还是...  相似文献   

6.
碧波之上     
正一当我第一次较为深刻地去思考自己的出生地,已经是在我离开故乡整整三年之后的事。接着又懵懵懂懂地过了很多年,我方才真正体悟到所有这一切的根源:那是因为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地走近了洱海,并且似乎读懂了洱海。然而在此之前,我似乎从未想过,自己居然就出生在这个群峰耸立、大山如聚的滇西北高原。千百年来,在人们一贯窄逼的视野  相似文献   

7.
意大利掠影     
在金色的秋天里,我们去意大利旅游。晚上11点,旅游车载着我们从德国斯图加特出发,一夜飞也似地奔波。等我迷迷糊糊地醒来,车早过了瑞士,不知什么时候已进入了意大利。清晨6点来钟,我们到达了第一个目的地——米兰。米兰的大教堂和小偷米兰是意大利北部的工业城市,是一座有2000年悠久历史的名城。米兰最著名的,要数市中心的大教堂。下车步行几分钟,大教堂已出现在我们面前。教堂始建于排世纪,直至19世纪才全部完成,延续达5个世纪之久,全部用白色大理石建造,是欧洲最大的教堂之一。教堂为歌特式风格,在清晨的晨曦中,只见大教堂…  相似文献   

8.
锅炉工     
我在我们院子里已经不止一次地遇见过这个高个子、宽肩膀、一头厚厚长发向后梳着的小伙子了。每次相遇时,我们总是相互注视着,然后又默默地各自走开。不过我发现小伙子总是进第一栋去,而且通常也总是从第一栋出来。他未必是那里的住户,因为全院子的住户我都面熟。那末这个小伙子是上谁家去的呢?  相似文献   

9.
树木的益处     
无论你在阅读的这页书或正在呼吸的空气,树木都以无数神奇的方法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当我重访童年读过书的小学时,意外地遇见了一位老朋友。过了数十年我们都已长大了,但我的这位朋友现在竞高达30多英尺。我们第一次见面是同学们集合在一起将这  相似文献   

10.
<正>我独自坐在客厅的躺椅上。这时候,她进来了。我听到了她的喘息声,感觉她在我身后走来走去。仅仅过了五秒钟,我就不耐烦了,她怎么还没注意到我?"嘿!"我叫道。她停了下来。也许她正注视着我,想弄明白我的用意。"仙娜!"我第一次叫她的名字。她用鼻子轻轻碰了碰我,好像在说:"好吧,如果你想和我套近乎,那就轻轻拍拍我吧!"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时的情景,也许和其他盲人与他们的导盲犬见面一样,没有什么特别的,但我却感觉那画面是如此安宁而美好。其实我心里一直忐忑不安,怀疑她是否可以依靠。然而,我却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闲暇的时候仙娜是多么需要我的爱抚。  相似文献   

11.
黎巴嫩的穆罕默德先生是1994年我随中国青海杂技歌舞团访问中东时结识的朋友。我第一次注意到他,是在贝鲁特大学学院剧场做演出前的准备工作的时候。那天,天气十分炎热,我们坐在观众席上稍事休息。这时,我看见前排有一位黎巴嫩朋友全神贯注地低头写字,他满头大汗往下淌。“呵,他写的是中文广我见他在自己的名片上一笔一划地写上了“穆罕默德·塔哈;”在他旁边放着别人给他写的他的中文名字的范本。他临摹得似乎很吃力,手中的笔好像有千斤重。我走近他,拍了拍他的肩膀,要过纸和笔,给他示范了一s。他点头笑了奖表承感谢,接过纸笔…  相似文献   

12.
北极行     
经过暴风雪的洗涤,空气变得格外寒冷清彻,星星在黝黑的夜空里好象是发出白色亮光的火花。远处,一只冻原上的狼在悲戚地呜咽。我站在北冰洋岸边,等待着拂晓降临。当地平线上布满金色霞光的时候,我的朋友吉姆·麦克莱恩缓步从帐篷里走出来,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片闪闪发光、绚丽夺目的旷野,阳光撒落在矗立的冰土层上,欢快地从一个尖顶跃向另一个尖顶……“多么神奇,”吉姆轻轻地赞了一句。由于一次偶然的谈话,我们才成了这个北极之  相似文献   

13.
心愿     
心愿明理编译8岁那年,有一天我在阳台间发现了一只粉色的蛾。那只蛾拚命地扑棱着翅膀,撞着窗玻璃,想回到自由的空间中去。我已不是第一次看到蜜蜂或者蝴蝶,像掉进陷阱似的误入阳台间。我总是先将它们捉住,然后从敞开的那扇窗将它们放归大自然。但是这一次,我将它捉...  相似文献   

14.
1971年4月,我有幸被北京外国语学院录取。由于当时北外的68届学生还未分配,腾不出校舍给我们这些新同学,所以我们在北外招生老师的带领下,乘上南去湖北沙洋的列车到原外交部“五·七”干校,在那里边学习边劳动一段时间后再返京。到湖北沙洋后,在“党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口号下,我和邵云环被学校分配在塞尔维亚语专业学习。记得当时我第一次与邵云环相识和交谈是当我听到学校领导宣布新生所学专业时,由于我对塞尔维亚这个名字根本没有听说过,就问坐在身边的邵云环塞尔维亚是哪里的国家,她非常认真地告诉我塞尔维亚就是南斯拉夫…  相似文献   

15.
箱根夜雨     
日本之行的最后一天,我们去了箱根。 从东京去箱根,吻合着海岸线的走向由东北往西南,约两个小时的车程。其实,我并不知道车是何时进入箱根的,我愿意将车窗外开始出现成片的彩色树林及伴随而来的旅途中的第一场雨,作为箱根留给我的最初印象。[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我最初见到的欧洲,便是哥本哈根。约30年前,我第一次访问这座都市,印象之深,至今难以忘怀。取道北极的斯堪的纳维亚公司的班机飞越波罗的海,进入丹麦领空后不久,就沁下机头准备着陆。于是,透过机窗,大海、森林、田野,还有它们怀抱中的一片积木似的红色尖顶建筑便跃入眼  相似文献   

17.
去仙人洞,其实是收到州庆放假消息后的临时决定.在联系了故友老石做向导之后,我邀约了苏师夫妇和李老师同行.为了避开脉地路的拥堵时段,我们一行五人两车就决定启程,到脉地街吃过早点再继续前行.新修的水泥路引领我们迅速抵达金盏河电站前池,接了老石我们直奔跨子河.在山脊驻车,步行向上一小段后开始横向进入山谷深处.路是平坦的大路,...  相似文献   

18.
“我叫里德,是修整树木的,”他说道,“我过几天就回来。雨季还早,在蜜蜂采完蜜、花瓣开始脱落前,我不能给红苹果树喷酒药水。”等里德先生回来后,我开始懂得了“修整”树木是什么意思。在进入盛夏季节时,他又喷酒了两次药水,并且当苹果成熟时,就把它们修剪稀疏。有时候,他还“修整”那些形似公园里的标本似的巨大的枫树。在以后的十二年间,里德先生一直给我们“修整”树木。不过,他做的事情远远不止于此。我的孩  相似文献   

19.
李朱志筠女士坐在我对面的沙发上,望着她那张与中国人毫无差别的睑,听着她那一口标准但略带南方口音的普通话,一时间,我还是不太习惯把眼前的她同毛里求斯驻华大使的身份划上等号。对于华裔女大使这个“头衔”,李朱志筠大使欣然接受,自然而然地我们的谈话也就从这里开始了。  相似文献   

20.
县委后院     
报社草创的时候,县委办把我们的办公地点分在了后院. 那是一间废弃多年的食堂,破旧、低矮、猥琐.我第一次像一个装模作样的评判者,无可奈何地站到它面前的时候,它正像石头一样的沉默着,黯淡地龟缩在后院的拐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