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燕华 《内江科技》2014,(3):123+135-123,135
<正>1油藏类型分布状况东胜公司工区分布在东风港、大芦湖、潍北等24个油田,含油面积321.2×104 km2,探明地质储量24724×10 4t。从油藏类型来看,储量资源以低渗透和稠油油藏为主,这两类油藏探明储量占总探明储量的81.4%,动用储量占总动用储量的76%,其中低渗透探明储量11226×104 t,占45.4%,动用储量5962×104t,占38.4%;稠油探明储量8908×104t,占36.0%,动用储量5825×10 4t,占37.6%。  相似文献   

2.
稠油开采是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国际稠油界最重大的石油科学攻关课题之一。稠油的开采主要表现为两大难题:一是由于稠油在油层中不流动或流动性差,原油流入井筒困难;二是原油可以流入井筒,但仅靠油藏的压力和温度原油难以流出地面。因此,稠油开采的技术攻关都是围绕这两大难题展开的。目前以蒸汽吞吐和蒸汽驱开发为主,并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这两种开发方式都比较熟悉,不做详细介绍,本文通过近几年的资料调研,重点介绍特超稠油HDCS技术、浅层超稠油HDNS技术等四项稠油油藏开发技术。  相似文献   

3.
稠油油藏是孤东油区的重要油藏类型,其动用石油地质储量占全区的16%,标定可采储量占全区的10%,主要采取蒸汽吞吐的开发方式,部分单元采取蒸汽吞吐+间歇蒸汽驱开发。稠油油藏开发初期主要采用参数类比法、经验公式法、地质综合研究法标定可采储量,开发中后期主要采用注采关系曲线法、递减法标定。从应用效果来看,注采关系曲线法和递减法能够比较准确的反应开发实际,但递减法是稠油油藏可采储量标定方法最终选择,而初始递减率及递减段的选取是递减法标定可采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胜坨油田沙二段油藏经过五十余年的开发,注采井网差,油藏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本文以胜二区3—6单元为例,论述了利用精细油藏研究成果和油藏工程方法,搞清纵向上储层物性和潜力状况差异,实施砂体分类治理,充分发挥油藏潜力。本文的做法将对同类高含水单元的开发具有一定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内江科技》2015,(10):25-26
<正>东辛深层稠油油藏主要分布在辛68、辛109、营72等区块,地质储量3231万吨,占采油厂总地质储量的7.82%。油藏埋深2200~2400 m,地面原油粘度2000~5000 m Pa.s,无法进行有效热采,采用常规注水开发。由于油层物性差,原油粘度高,注水启动压力高,欠注严重,欠注井占40%以上,且常规酸化增注效果差。通过室内研究,筛选出了适用于稠油区块的杂双子表面活性剂配方,2014年现场应用8口井,成功率100%,平均降压6 Mpa,平均增注50 m3/d。  相似文献   

6.
孟庆丽 《内江科技》2011,32(11):111-112
陈家庄油田南区为薄层特稠油油藏,具有“储层薄、油稠、出砂严重、舍油饱和度低”的特点,针对以上问题开展薄层稠油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一是精细地质研究,建立了油藏地质模型,进行精细地层对比与划分,强化砂体平面油水关系分布描述:二是开展薄层水平井开发技术政策界限研究,应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并优化设计了热采水平井的井网井距、水平段长度、经济极限厚度等参数;三是完善热采工艺配套技术,进行肪砂工艺、注汽工艺、水平井配套工艺技术研究应用;四是配套完善热采管理,结合生产动态优化热采选井.确定合理的注汽强度、制定合理转周时机图板,进行热采周期内差异化管理通过以上研究工作实现陈南薄层特稠油咎体动用.目前已.挚体动用储量2529×10^4t,建成33.8万吨产能的规模,采收率达到17%,储量动用程度达90%  相似文献   

7.
针对单家寺油田单2块沙一段油藏油层厚度大,原油粘度高,蒸汽吞吐地层压降大,油藏采收率低的问题,积极开展稠油复杂结构井开采方式的适应性研究,在对该油藏地质基础、开发状况等因素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整体部署,优化实施,稠油油藏复杂结构井开采方式在单2块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8.
胡贤淑 《今日科苑》2010,(14):59-59
乐安稠油油田无常规生产能力,必须用热采技术,电热技术开采,先后开发应用了电热杆、过泵电加热、油管电加热、大斜度过泵电加热等系列配套技术,有效开发了大部稠油难动用储量,恢复了大部分稠油停产井,尤其是在草古1地区利用电加热等冷采技术开发,形成了适合油藏特点,独具特色的潜山稠油底水油藏前期开发冷采工艺系列技术。  相似文献   

9.
周磊 《内江科技》2014,(1):128-129
<正>单83-014块稠油2004年投入开发,主要采用蒸汽吞吐方式。该块目前处于高轮次吞吐阶段,油藏受边底水和开发方式的制约,油汽比、周期产油量大幅度下降,含水率逐年升高,油田稳产难度非常大。为进一步挖潜剩余油,提高采收率,进行蒸汽驱研究,通过数值模拟进行优化转蒸汽驱条件下的井网、井距和注采参数,来提高区块采出程度,预计汽驱15年内采收率将提高21.07%。新增可采储量65.3X10t。4  相似文献   

10.
杨新华 《内江科技》2011,32(4):112-112
2007年以来,面对孤东采油厂化学驱单元投入不足、水驱单元稳产难度大、稠油油藏特别是薄层稠油油藏储量动用差的问题,结合薄层稠油油藏的开发现状及特点,推广应用了"六位一体"的水平井开发技术,将水平井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突出各个系统节点,取得了比较好的开发效果,为薄层稠油油藏储量动用率、采收率的提高以及后续产能接替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代艳玲 《内江科技》2010,31(12):138-138,172
草13外围沙二、沙三段稠油油藏一直采用直井、冷采技术低效开发,本次方案在精细地质研究基础上,充分论证了转换开发方式,部署分层水平井热采开发的可行性,打破了直井冷采的开采僵局,提高了稠油油藏采收率,获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2.
八面河油田沙四段滩坝砂油藏分布范围广,储量规模大,以薄互层为主,储层物性较差且属于稠油,动用效果差。通过工艺地质结合,优选有利区带,运用常规低渗透油藏开发的思路,优化井网,开展工艺技术评价,实施注水开发,逐步实现了八面河油田薄层滩坝砂稠油油藏的有效开发。  相似文献   

13.
付新霞 《内江科技》2013,(2):37-38,45
桥东油田是胜利油田发现的73个油田,其中青东5块为桥东油田开发的主力区块,由于青东5块地处滩浅海,存在探井少,储量落实程度差,原油粘度高,井间产能差异大,开发风险大等开发难点,针对以上开发难点,建立青东5块地质模型,运用油藏工程及数值模拟方法,优化开发方式、井网、井距等关键开发技术政策,为青东5块的科学合理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及保障。  相似文献   

14.
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12层经过数十年的注水开发,已进入特高含水阶段,储层润湿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利用不同含水阶段检查井岩心分析资料、室内渗流物理模拟、数值模拟等技术手段,研究了储层润湿性的变化规律,揭示了储层润湿性变化的机理,并对润湿性变化对开发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长期注水冲刷使该层由亲油转变为亲水;油藏含油饱和度变化对储层润湿性有重要的影响;储层润湿性变化有利于剩余油的采出,提高了油藏的最终采收率,使开发效果变好。  相似文献   

15.
王刚  胡一华  唐武 《内江科技》2010,31(4):84-84,19
陈373块稠油油藏具有油层薄、埋藏深、出砂严重、原油粘度高且纵横差异大、天然能量不足、水敏感性强等特点。本文以陈373区块热水+化学剂驱开发效果为例,重点分析如何有效补充油层能量、减少注汽热损失、提高油井产能等问题,为该类稠油油藏的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胡一华 《内江科技》2010,31(4):106-106
陈家庄凸起下段薄层砂岩稠油油藏,油层厚度较薄、净总比低、储层出砂严重、原油粘度变化大。基于存在问题和开发难点,开展了热采配套工艺技术研究,包括热采防砂工艺的研究、注汽管柱结构的优化、注汽参数的优化,通过以上技术集成形成了陈373块薄层特稠油油藏独有的开发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17.
李颖 《内江科技》2012,(3):146+198
胜利油田陈25块为薄层稠油油藏,应用水驱方式开采后,油水流度比大、油井含水高,严重影响了区块整体开发效果。需尝试新的开发方式,提高单元开发水平。在细致地油藏地质描述、开发效果评价、剩余油分布研究及水溶性自扩散体系水溶液室内驱替实验、经济评价的基础上,我们对陈25区块实施并完成了自扩散降粘剂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进行注水井伴注矿场实验后,效果显著,该块增加了水驱油效率,提高了渗流能力,经济效益显著,达到了化学驱油、降水增油的目的,解决了陈25单元薄层稠油区块改善水驱效果的问题,对稠油区块的开发具有很好示范作用,具备广泛的推广价值,为水驱薄层稠油油藏探索了一种新的经济有效的改善水驱效果方法。  相似文献   

18.
金家地区位于博兴洼陷南坡金家鼻状构造带上,主力含油层系沙一段为地层不整合油藏,油层埋深850m左右。储层具有层薄、夹层多、渗透率低、粘土含量高、出砂等特点,加上强水敏,注汽压力高,油井周期内产能递减快,热采效益差,该地区一直未能突破产能关。2011年,通过强化地质、工艺的一体化结合,把常规低渗透油藏和稠油渗流理论进行叠合,形成了压裂防砂一体化的增产防砂双作用工艺技术,大大地推动了该地区难动用储量的升级步伐。  相似文献   

19.
付大强 《中国科技信息》2011,(10):138-138,133
胜科管理区所生产的原油大部分属特超稠油。在稠油高稠油的输送和处理中,原油高含水对生产有着非常大的负面影响。胜科集输系统将近点加药、掺稀油、热化学重力沉降等方法有效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稠油脱水工艺。针对温度低、破乳效果差、沉降时间不足以及油井生产中各类化学药剂的影响等情况和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对整个系统的优选和各项指标的调整,保证原油脱水的正常进行,将生产原油的含水率降至考核标准以下。  相似文献   

20.
孙伟  王志强  蒋红波 《内江科技》2011,32(4):139-139
本文针对义东油田沾四区边底水稠油油藏开发中含水上升快、采收率低的问题,为了改善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在沾四区边底水稠油油藏开展了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为该油藏下步实施调整奠定了基础,对义东油田沾四区边底水稠油油藏及同类油藏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