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水浒》摇篮,板桥故里’是我美丽的家乡,‘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是我衷爱的事业。”这是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帅张正耀写在他的《教育随笔》扉页上的一句话。[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对中国古代文化非常热爱,并从中汲取了不少精神营养。曾有人问他:“世界上哪些作家和思想家对您影响最深?”他答道:“孔子和孟子影响‘很大’,老子的影响‘巨大’。” 早在1877年,托尔斯泰就开始阅读和研究老子的著作。后来,他又与别人一起根据德文版翻译了《道德经》,出版了自己选编的《中国贤人老子言论集》,并写了《论孝子学说的真髓》一文作为前  相似文献   

3.
学生初读课文后,我照例挂出写有生字的小黑板,让学生小组合作认读、识记生字,我则走下讲台巡视。突然。我听见高千康小朋友和本组的同学嘀咕:“‘央’‘庄’‘案’这几个字我早就认识了,真浪费时间。”下课后我问他是怎么认识的,他说:“吃饭时我们都看《新闻联播》。我早就认识‘中央电视台’的‘央’了!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语》八年级下册《列夫·托尔斯泰》的“研讨与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认真阅读课,理解下列语句含义:‘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对此,同册《教师教学用书》是这样解释的:“这句话从修辞手法上看是夸张,但它恰恰很好地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事实上,托尔斯泰是和巴尔扎克、[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一次,我讲《将相和》这篇课文,我问道:“‘相’和‘将’分别指谁?”学生顺利作答:“‘蔺相如’和‘廉颇”’。我刚想顺势板书,可脑瓜像卡了壳似的,“蔺相如”的“蔺”字,想不起来怎么写了。心想:“瞎写吧,不仅会误人子弟,还会招来学生的嘲笑。翻书吧,又怕耽误时间,怎么办呢?”突然,我灵机一动,计上心来,“同学们,仔细观察板书,看老师写的‘蔺’字正确吗?”我刚一写完,教室里就沸腾了。“老师,写错了!”“那谁来教教老师?”“上边是个‘艹’,下边是‘门’。‘门’里面是个‘住’多一横。”同学们争着发言,一笔一画教得甚是认真,好像生怕教不会我这个老师似的。我认真地写着,很快,一个大大的、工工整整的“蔺”字就诞生了。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连声说:“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可以当我的老师啦!”同学们的脸上洋溢出胜利的微笑。我看大家意犹未尽。又使出一招:“‘廉颇’这两个字更不好写。哪位同学愿意上台教教大家呀?”话音未落,同学们就急匆匆地打开课本找“廉颇”去了。很快,一只只小手就接二连三地举起来了……  相似文献   

6.
陈思和 《新读写》2008,(11):15-15
巴金写《随想录》的出发点非常明确,就是要对“文化大革命”作出个人的反省,正如他在后来所写的《随想录》合订本新记中说的:“拿起笔来,尽管我接触各种题目,议论各样事情,我的思想却始终在一个圈子里打转,那就是所谓十年浩劫的‘文革’……住了十载‘牛棚’,我就有责任揭穿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骗局,不让子孙后代再遭灾受难。”  相似文献   

7.
我错了     
又到期末考试了,第二门是《科学》。我刚发完试卷,还没等喘口气,就见一个学生举手示意。我走过去,他用充满渴望的眼神盯着我问:“老师,‘摩’字怎么写?”我没明白他的意思,便拿起试卷来看。原来试卷上有道题,答案就是“摩擦力”。我明白了,他不会写“摩”字,想让我告诉他。  相似文献   

8.
邝金山 《师道》2009,(5):15-15
安徽一高三学生在《我被中国教育逼疯了》一文中说,早在中考前,他父亲对他说了这样一句话:“考不上‘江中’(当地最好的中学),你就去死,家里有药有绳……”现在快要高考了,他父亲又对他说:“考不上‘一本’你就去死,早点死,你死了老子不会掉一滴泪……”  相似文献   

9.
高威华 《福建教育》2006,(12A):41-42
【片段一】引人入胜的”序幕”师:古时候,有一位糊涂的县官.听信师爷的谗言,把无辜的李四抓了起来。在审问时,他时李四说:“明天给你最后一次机会,到时我这里有两枚签,一枚签上写着‘死’宇,另一枚签上写着‘生’字,你抽到哪一枚签,就判你什么。”同学们,如果让李四来抽签的话,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  相似文献   

10.
每每讲到张爱玲的《封锁》,就想起那个比喻“电车轨道像两条光莹莹的,水里钻出来的曲蟮,抽长了,又缩短了;抽长了,又缩短了,就这么往前移──”。这句话总提醒着我,让我对生活多一层警醒。《封锁》要写的其实不是封锁时的故事,她要写的,她真想表现的是“封锁”外的那些东西,那些细节,而封锁中的故事,不过是个陪衬。封锁了,电车里的一群人中,“零零落落也有人说句把话”,有人“下结论道:‘总而言之,他别的毛病没有,就吃亏在不会做人。’另一个鼻子里哼了一声,冷笑道:‘说他不会做人,他把上头敷衍得挺好的呢,’”又有“长得颇像兄妹的中年夫妇…  相似文献   

11.
孙长江  冯岩 《学子》2009,(12):45-46
读清代张潮的《幽梦影》,总有着别样的感受。他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昔人云:‘若无花月美人,不愿生此世界。’余益一语云:‘若无翰墨棋酒,不必定作人身。’”他到底为了什么来讲这番话的,我是不管的;但我读出来的却是我们的考场作文里是必须要有“花月美人”“翰墨棋酒”。  相似文献   

12.
几个月前我曾经写过一篇题为《为无为》的“超短文”。写这一篇时,在我的心目中就有一个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问题。现在我想何不就把这篇超短文拿出来与读者见面,并对这篇超短文的思想略作一些发挥呢?这篇超短文不长,我把全文引在这里:“《老子》有一个‘为无为’的提法。对《老子》有一个误解,把他说的‘无为’与‘消极’联系在一起,认为《老子》主张‘消极无为’。其实整本《老子》的精神是积极的。它宣传积极地‘无为’。而积极地宣传‘无为’,本身就是‘为’之一种。‘为无为’用一句现在的话说,就是‘积极地不干预’,或‘积极的无为’。实行‘市场经  相似文献   

13.
作家萧乾曾在一篇文章中多次使用“残废”一词称呼残疾人,一位残疾人读了文章后,给萧乾来信说:“你在文章中用‘残废’一词刺痛了我。我是一个失去左臂左腿的人,但我并不是‘废人’。我还开着书店,并且卖着你写的书。我有残疾是事实,可我是否就‘废’了呢?中国成立了‘残疾人福利基金会’,难道你没有看报?没有注意到‘残疾人’三个字?”萧乾马上意识到自己的文章用词不妥,同时也被这位残疾人的信深深打动了。于是,他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短文,向残疾人公开道歉。  相似文献   

14.
(一)“鲸”字妙解学习《鲸》这篇课文时(课前曾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我刚写上课题,孩子们就针对“鲸”的字形提出了自己的创见。一个孩子说:“老师,我认为‘鲸’实际上是一个错字,因为通过预习我们都知道鲸是一种哺乳动物,不是鱼,怎么能写成鱼字旁呢?”另一个孩子站起来说:“我想是因为以前科技不发达,人们对鲸有着错误认识,以为鲸是鱼,把‘鲸’写成了鱼字旁,现在科技发达了,人们知道了‘鲸’是哺乳动物,就应该把鱼字旁改写成反犬旁。”又有一个孩子站起来说:“我认为‘鲸’不是错字,不应该改。因为‘鲸’是形声字,右边的‘…  相似文献   

15.
我做什么事都要说“等一会儿”。这不,今天爸爸又让我写作业,他说了3遍我才极不情愿地去写。写着写着我就开起了小差,我想:如果能有个等一会儿的国家,里面的人做什么事都要等一会儿,那我就不会挨骂了,该多好啊!我想着想着,忽然,从天花板里钻出一个身体很胖、眼睛小小的小人。我吓了一跳!忙问:“你是谁?从哪里来的?”他朝我摇摇手说:“等一会儿,我先在你床上睡一会儿。”说着,他竟然真的睡着了。过了好长时间,我实在忍不住了,叫醒他,胆怯地问:“你叫什么名字?从哪里来?”他慢吞吞地说:“我叫‘等死人’,从‘等一会儿国’来。”“‘等死人’,…  相似文献   

16.
接到张蕾老师的约稿电话,我开玩笑说:“我一定写!我要写出这么多年来,我和《中学语文教学》‘恋爱’‘结婚’‘生子’的全过程,哈哈!”虽是玩笑,但我通过这个比喻想表达的内容还是真实的——这里的所谓“恋爱”,就是我迷恋并“追求”《中学语文教学》杂志;所谓“结婚”,就是我和杂志建立了固定的联系;所谓“生子”,就是我在《中学语文教学》上诞生的一篇篇文章。  相似文献   

17.
许多年前,我曾在《把文学梦托付给教育》一文中说,我本来是一名“文学青年”,老想着当“作家”,但命运让我成了中学语文教师,于是我便把教育当做诗来写——我的《爱心与教育》最初的名字就叫做《心灵写诗》。我在拙著《花开的声音》的序言中也曾写道:“我不止一次地庆幸我是一个教师,因为与青春同行使我的心永远年轻;而且我特别庆幸我是语文教师,因为这使我能用一双‘文学的耳朵’随时倾听‘花开的声音’,并把这种世界上最美的声音用文字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18.
“我在家要是敢那么‘得瑟’,用我老公的话讲,他会‘焚书坑儒’的!”. “你会几岁教你的孩子背《论语》?”这是于丹现在不断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有人想象于丹在家一定是跟老公吟诗作画,女儿坐在床上晃着小脑袋背《论语》。于丹听后大惊,直接用“可怕”来形容这样的场景。她说:“我在家要是敢那么‘得瑟’,用我老公的话讲,他会‘焚书坑儒’的!”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有这么一句话:“记得《说岳全传》里讲过一个高僧,当追捕的差役刚到寺门之前。他就‘坐化’了。还留下什么‘何立从东来,我向两方走’的偈子。“何谓“偈子”?教材注释道:“佛经中的唱词”。这一注释与《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完全相同。我们可以在这个注释的基础上对“偈子”作进一步了解。  相似文献   

20.
谈读书的对联 邓拓以知识广博著称,在他的《燕山夜话》中,就有许多提倡读书的文章,其中一篇《有书赶快读》,提到清代的一位著名学者包世臣,说“他曾经写过许多对联,一直流传至今。其中有一副对联,我忘了他写的上联,只记得下联是‘补读平生未见书’,这一句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包世臣(1775~1855)字慎伯,是清代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安徽泾县人。这副对联的上联我也记不起了,只记得他写的另一副对联,也是关于读书的,联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