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5 毫秒
1.
邵雍的《伊川击壤集》清晰地记载了他的人生轨迹,从中可以看出他人生志趣的变化过程及其心理动因。早年的邵雍曾应礼部贡举,走的是读书应试求功名的道路。后因家庭经济条件和自身健康状况的限制以及受富贵在天的宿命论思想的影响,邵雍转而专心从事学术研究。在由“立功”向“立言”的转折过程中,邵雍下了一番勘破富贵、铢视轩冕的修养功夫。在北宋的党争氛围中,他清醒地认识到社会政治环境的复杂和功名富贵伴生的风险,对现实政治采取了冷眼旁观、袖手不为的姿态。邵雍崇经术而抑政事,大力提高名教事业的地位,其实质是要把理学思想体系建立为一种话语权力的知识型构。邵雍的学术旨趣是纳外王于内圣之中,其人生最高理想是名教事业,所以他虽身处官僚体制之外,却有着体制内士大夫垂训百姓的精英意识和导师心态。他在诗歌创作中内化了其学术精神和政治品格。实现了学术主体、政治主体与学主体的内在融合。  相似文献   

2.
邵雍是北宋影响颇大的理学家,他的宇宙观主要是吸收了周敦颐的“太极”说和老子道家关于“道生一”的理论。邵雍认为宇宙生生变化的根据是“数”,而这个“数”并非单纯数学意义上的序量,它是宇宙生生变化的机制,体现着“一”中的理。并由此而建构了名的“加一倍法”,以“数”的形式,说明宇宙生生变化由少而多,由简而繁,无穷无尽,永无止境的过程和规律。这表现了邵雍在天道观问题上向心性与理性方面的突破,而恰恰就是在这些方面引起了王夫之的激烈批判。  相似文献   

3.
邵雍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易学家,是宋明理学的开创者,然而后世不少学者由于种种原因而将邵雍视为隐士、道士或术数家.通过邵雍从求人爵到求天爵的人生志趣的转变来辨明邵雍并非隐士,通过邵雍从科举之学到天人之学的学术生涯的转折来辨明邵雍并非道士,通过邵雍从理学家沦为术数家的思想史变迁辨明邵雍并不是术数家,澄清各种对于邵雍生平及学问的误读,以期定位邵雍学说,促进邵雍理学思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邵雍的“元会运世”说是中国古代唯一的对宇宙发展规律的定量研究。邵雍的自然哲学富有科学精神主要是:(1)相信自然界有统一的发展规律,相信人可以认识这一规律,并努力探讨这一规律;(2)他的研究方法是以经验事实为基础,理性地进行探讨,邵雍的学说和研究方法,在一定意义上起到了“科学范式”的作用,促进了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否定邵雍的自然哲学和科学精神,不利于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邵雍思想里的“太极”、“心”、“道”等范畴并不具有传统解释中把这些范畴视为终极的实体性存在的一面,而更具有现代西方哲学的存在论语境下的那种纯存在态势,即一种终极的领悟境域。作为生物之本的太极并不是实体化的终极存在者,而是“一动一静之间”的两极相互倚存的纯存在态势。人心能领悟这种终极的境域性存在,则是“天地之心”的呈现;进而,邵雍还从“道”“神”的维度伸展其存在之思。  相似文献   

6.
邵雍,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一起并称为“北宋五子”,是宋代理学的奠基人之一。邵雍研究着力最多的是易学,因此他的养生思想和易学关系密切。总结他的养生思想可以分为互相关联的的3个层面:  相似文献   

7.
“以物观物”是邵雍整个哲学思想的核心范畴,这一思想贯穿于邵雍的诗歌创作。“以物观物”关键在“无我”,“无我”故“静”,“静”则无情物之滞累,进而在他的诗歌创作申才提出了“八因”、“四不”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王夫之以札记形式写《思问录》,随兴而撰,杂言无序。其中《思问录外篇》(以下简称《外篇》),言天文地理、政治历史、医药医理、黄钟之律、阴阳五行、封象爻辞;而在朴素辩证法思想方面,谈得最富有启发性的,是对矛盾转化问题的几点新见解。一、矛盾着的事物相互包含,制约着矛盾双方彼此转化的趋势。王夫之具有朴素的矛盾辩证同一思想,他坚决驳斥邵雍、朱熹等人的形而上学的矛盾分析法。北宋邵雍在《终极经世》一书中,把一切事物都武断地固定在他的所谓“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的公式中,而朱熹则肯定邵雍的“一分为二,节节  相似文献   

9.
“河图”不是“龙马负图”天赐的神秘之物,而是多代羲皇师法天地自然相继感悟的一种载体文化。人类还处在捕鱼猎狩时代,伏羲氏在洛阳地段的黄河中发现了太极石和太阳石,受其启发而发明了河图、太极图,进而远取近取,效法天地自然,从而发明了八卦和阴阳鱼太极八卦图。这些都被后世圣人,如黄帝、尧、舜等再获“河图”奇石复证,使其日臻完善,到了文王、周公时期才进一步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易经”文字。元人王申子《大易缉说》所述“伏羲之易本于河图,河图中宫天五地十,太极也”,说明太极图与河图是同时代问世的。《易》的思想,对老子《道德经》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而这些又都成了孔子作《易传》的基础。由于产生了对《易》的文字说明,“易图”的传承被忽略,加之图的文化传承屡遭厄运,易图在传承的过程中也频遭改造。有宋一代,由陈抟发其端,邵雍集大成,又恢复了河图洛书及太极八卦图的本来面貌。相关史料证明,张行成的学术传承出于邵雍,朱长文的易学思想也受到邵雍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邵雍: 闲居慎勿说无妨,才说无妨更有妨: 爽口物多终作疾,快心事过必为殃; 与其病后能求药,不若病前能自防。注:1.邵雍(1011—1077)北宋时期哲学家,他把儒家的伦理哲学“中庸”思想运用到养生防病是不无积极意义的。无妨与有妨即是“无妨”中见“有妨”,“有妨”中取“无妨”。以饮食为例,“有  相似文献   

11.
文化传播中因文化过滤的原因往往会造成文化误读,它是因为发送者文化损耗和接受者文化渗透所造成的。文学在文化传播中的误读就更为明显,既有“见仁见智”的积极性误读,又有理解偏差而造成的消极性误读。但从本质而言,都应是阅读者的积极主动阅读所致,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批评的主体性,具有再创造和文化过滤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翻译是一种跨化的交流活动,随着各国,各民族之间往来的日益频敏,迫切需要相互理解,相互学习,不同语言间的差异不仅表现在语音,词汇和句法等形式上,更表现以其化特色上,“归化”与“异化”是缓和源语化和译语化在翻译过程中矛盾冲突的主要方法,长期以来“归化”译出现频率往往较高,然而在当今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适度增加“异化”翻译的运用对本土化的传播和外来化的接受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3.
文化资本理论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社会学理论的重要内容,文化资本理论为全面审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文章从文化资本的视角对"农远工程"进行了全面的审视,经过分析发现,"农远工程"除了为农村基础教育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外,更重要的是"农远工程"重构了农村的教育文化资本,直接增加了农村学校文化资本,直接或间接地发展了家庭文化资本和农村社区文化资本,从而推动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但也要看到,"农远工程"也强化了农村教育文化资本的"主流化"倾向,会影响到农村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4.
唐君毅认为文化是人心求真善美等精神的创造,绝对自由的"道德理性"又是统属心灵文化创造活动的"一"和"本",这是典型的文化定义范型中的主体性定义取向。宽容哲学文化观在立足"生活世界"、"拒斥形而上学"和实践的文化人性论的前提下认为,唐君毅的文化定义中所反映的对人性的形而上学化处理,以"道德理性"遮蔽人性与垄断一切文化活动,既没有跳出传统儒家心性学说的故辙,也没有真实准确地把握住人性及文化之为文化的本相,因而也决定了他的文化哲学必然陷入偏执之局,必须给予足够的批评性反思。  相似文献   

15.
近体诗形式的文化功能不仅在文本操作层面上有其内在的价值,在深层结构上,还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出我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模式和“阴阳”、“五行”、数术等文化观念。对此,必须从哲学、历史、文学、美学、语言学、文化学甚至宇宙学的角度全方位地予以立体观照,才能深刻体认近体诗形式深厚的文化内蕴和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新发展观语境下的农村文化建设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新农村建设已成为主流话语,学者们对此也形成了一定的共识,但新农村建设到底该如何展开,学术界的认识却存在很大分歧,这些分歧又导致人们对农村文化建设理解的差异。我们在探讨如何进行农村文化建设之前,首先应树立关于农村社会的新发展观。在新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目标和载体将会有更清晰而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民族的语言使世界上的文化呈现出千姿百态。文化差异赋予同一动物词语不同的内涵。"狗"在汉语里往往包含着贬义,而在英语里却常常带着褒义。文章通过对英语"狗"的词汇的研究,论述了"狗"在英汉两种文化间的差异以及在语言这一层面上的具体表现形式的不同。  相似文献   

18.
《穆斯林的葬礼》是一部努力并成功开掘回族文化心理的长篇小说。本文拟采取文化人类学关于族群认同的理论概念,从语言文字、饮食习俗、建筑服饰、婚丧仪式、节日以及心理结构六个方面来具体分析文中高扬的回族自觉的族群认同意识和深刻的历史记忆,揭示回族作为一个散居群体能够在中华大地顽强生存并壮大的内在驱动力。在现代化的语境中,回族族群认同的高扬对其他族群的发展是一个有益的昭示与启迪。尽管如此,其未来的健康成长距离文化自觉还有一段历程。  相似文献   

19.
文化的教育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固然是“内涵相对稳定与窄小的”专业化概念 ,但更应是关涉着人类“生活样式”之塑造和人生“意义之网”之编织的生活化概念。立足人类“生活样式”塑造和人生“意义之网”编织的文化解读 ,将给我们教育与文化关系的认识提供一个新的支点 ,即文化的教育思考。这一思考 ,不单关涉到教育理念的设定、教育构成要素的文化解释 ,还将推进我们教育文化学的学科建构  相似文献   

20.
百年来,林纾的"五四"文化角色一直争论不休.忽而是"新文化运动的敌人",忽而是文化上的"保守主义",近年又被贴上了"文化专制主义"标签.如果从文化现象角度入手,回顾林纾当年的言谈举止,大量史实是不难让我们给予林纾一个中肯的评价.林纾是一尊古老民族的传统文化保护神.我们需要"五四",但也不能没有林纾.林纾是值得纪念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