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0 毫秒
1.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四大要素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以及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指通过学习地理知识正确认知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产生的深远影响,综合思维是学生能够从多个维度对地理事物与现象进行分析和判断,区域认知是学生通过分析区位条件与特征,熟练掌握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机理,而地理实践力则是通过实践活动形成的意志品质与能力.四大要素环环相扣、逐层递进,是学生学好地理学科的所应具备的关键要素.因此,在地理教学课堂,教师应着力从教学方法上实施创新举措,旨在夯实学生的地理知识根基,提升地理学习境界.  相似文献   

2.
虞军 《天津教育》2024,(7):162-164
<正>地理作为基础学科,开展地理教学活动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掌握更丰富的地理知识,还能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与思维能力。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更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其中人地协调观素养是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必备的基本素养。人地协调观素养是指通过地理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然而在初中地理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仍然存在形式化现象,导致学生难以深入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无法认识到如何采取行动使人类与地理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初中地理教师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人地协调观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地理空间思维是学习地理基础知识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具有显著空间性特征的高中地理教育可以使学生从空间的角度观察地理现象,看待、分析、解决相关地理空间问题。本文通过探究生活化教学对高中生地理空间思维的培养策略,以多种教学手段和活动设计,帮助高中生提升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认知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4.
<正>《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首次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大核心素养的培育纳入初中地理课程目标,其中人地协调观是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之间的关系秉持的正确价值观,是初中地理教学重要的育人价值所在。“人地协调观”是关乎人对自然环境的“态度”和“观念”,包括科学的自然观、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发展观等基本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5.
高中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内涵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内容。其中综合思维含义是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在不同时空组合条件下,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综合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与发展。“综合思维”素养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王秀琴 《成才之路》2020,(10):114-115
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要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从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方面积极创新教学途径。教师应当通过多种多样的课堂形式,全面提升学生解读地图的能力,运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地理探索能力,结合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注重问题引导以培养学生综合思维。  相似文献   

7.
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四个要素。试图面面俱到地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往往并不现实。"人地协调观念",对其他三个要素的落地具有一定的统领作用,应当成为高中地理教学研究的第一要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是可以比较轻松地捕捉到培养学生人际协调观念的契机的。而只要捕捉到了这一契机,就可以形成比较清晰的人体协调观念培养途径。培养人地协调观可从三个角度入手,人地协调观念作为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的一个素养,可以让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有一个高屋建瓴的视角,从而引领学生更好地进行地理知识的建构,进而保证核心素养的落地。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以高中生人地观念核心素养提升的实践为重点进行阐述,结合高中地理教学现状为主要依据,从利用情境教学,构建协调的人地观念、结合教学案例,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进行区域活动,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这几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其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念,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教学中需要培养的重要观念,主要指的是学生对于人类和地理环境在协调发展方面的观念和认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引导式的教学方法渗透人地协调思想,利用案例教学法对人地矛盾的现状进行分析,加强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相似文献   

10.
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观念、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的内容。区域认知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尤为重要。本文以我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为例,探讨如何利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11.
人地协调观指的是一种"看待人对环境的影响""看待环境对人的影响"的地理核心素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其站在客观、真实的角度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素养,有助于学生地理思维的开发,将地理知识与人类活动、发展联系起来,从而形成服务于地理课程的专业地理思维.文章从高中地理教学展开论述,在分析人地协调观的重要价值的同时,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素养.  相似文献   

12.
地理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其思维方式的空间特色,因此学生学好地理的关键是空间能力的形成。本文首先分析了高中地理学习存在的问题,然后从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联系生活,扩大学生的活动空间;在读图活动中发展空间思维能力;形成和运用心理地图四个方面归纳空间能力如何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渗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在高中阶段,地理核心素养是由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共同形成的。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整体与部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实践能力,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教师应立足于实践课堂,开发出符合学生认知与能力的课程资源,并应用到实践课堂当中,这样做才能够有效地在地理实践课堂中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为帮助初中生科学地认知世界,从尺度视角对人地协调关系进行审视,构建区域认知模型.通过文献资料与实例分析,厘清地理尺度与区域认知之间的关联,建立区域认知模型,并提出基于尺度视角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的有效建议,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推动地理核心素养的落实.  相似文献   

15.
地理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中,包括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人地观念等四种要素,分别对学生的地理特征认知能力、地理知识分析能力、社会活动实践能力、地理价值观等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教师应从新课传授、实践活动、课堂探究等方面有计划性、目的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6.
<正>空间观念是在空间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物体的形状、大小及其相互位置关系在人脑中的表象。空间与人类的生活紧密相关,了解、探索和把握空间,能使学生更好地生存、活动和成长。因此,《数学课程标准》把空间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但在教学实践中,空间观念的培养成了教师头疼的问题,原因就在于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这一学习内容本身的特点是相矛盾的,因为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  相似文献   

17.
人文地理以人口、经济与社会活动为核心,揭示人类活动的地域空间形态,传达人地协调发展、尊重自然规律,讲求环境伦理道德观念。它是中学地理三大板块(自然、人文、区域)之一,在地理高考中占有较大比重。但在高三复习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感觉人文地理内容具有"多而杂,偏记忆"  相似文献   

18.
康朝霞 《教师》2019,(4):99-99
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要求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协调观,辩证看待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尊重自然规律;培养学生从地理要素、空间和时间、区域等方面综合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能力和区域认知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收集、处理地理信息,发现、探索问题,合作设计等活动培养地理实践力。而课本活动素材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和学习过程的评价,体现了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与核心素养,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9.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核心素养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主流.地理核心素养包括地图技能、空间视角、综合思维和人地观念.而画图作为学生学习地理的必备技能,可以反映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和理解,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画图能力的培养.在高中地理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开展课堂画图活动,提升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发展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17,(92):147-148
地理新课标要求地理教学应该注重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所谓核心素养的培养其本质意义在于通过地理学习,培养学生具有利用地理思维去观察事物,然后运用地理学技能去解决各类问题的地理技能。这里所要求的主要地理技能包括四个方面: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中尤其是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被放在了一个重中之重的地位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