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笔者运用翻译适应选择论,以译者对译文目的的适应、选择为视角,对汉语公示语及其翻译进行分析论证,指出公示语的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适应,是译者为符合目的语环境对公示语翻译策略进行选择的适应;选择,则是译者为适应公示语目的语文化对翻译策略进行的选择。公示语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应视翻译目的与目的语读者做出不同程度的顺应,译文的选择也应根据不同的语境做出顺应的动态过程,从而最大限度实现双方交际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文化转换,一种交际互动,一种有目的性的行为活动。因此翻译过程具有复杂性,涉及多种选择,而每一次翻译行为及其参与者所做出的各种选择是由诸多层次的目的来决定的。翻译研究应注重翻译过程的交际互动,根据翻译要求谋篇布局,根据功能选择的三大文本实施翻译策略,根据目的语文化背案重构文本内容,以有效实现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3.
翻译的实质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人类行为,其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达成文本功能的实现。对信息功能文本的翻译而言,翻译之初首先应确定一个基本标准,即以对信息的准确传达为目的,构筑翻译的落笔点;其次是着眼于“语义”而非“形式”的完整,慎重选择翻译单位;最后,在词汇选择层面上,必须注重对“文化词语”的解码和重构,以实现语言功能的对等。  相似文献   

4.
异化和归化作为两种翻译方法历来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之一.本文从中国历史上翻译方法的动态发展,及文化融合潮流来分析,认为译者应根据不同的翻译内容和读者群体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以实现翻译促进文化交流这一根本目的.归化与异化的方法应该是相互存在,相互补充,和谐发展的.  相似文献   

5.
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告翻译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语用顺应论为广告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文章认为广告翻译过程中语言的选择和使用是以实现广告终极目的为目标的动态顺应的过程,翻译中应特别注意对受众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的顺应。  相似文献   

6.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意象的解读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穿梭于两种语言文化之间,不仅要达意,更要传情。达意在于语言层次,而传情深至文化层面。归化与异化作为处理文化信息的两种基本翻译策略,应辨证统一于整个翻译过程。在处理中西文化意象信息时,采取归化亦或异化,取决于译者的能动性选择,而最佳关联可以作为这种选择的一种依据与准则。我们认为归化和异化都各有道理,各有各的用武之地,不能绝对的摈弃任何一方。为了实现文本功能动态对等,在目的语中进行有效关联,本文主张使用归化策略;在遇到中西趋于融合的文化意象时则倾向于使用异化策略,既能保持源语文化的异质性,又能丰富目的语文化内容,加快文化融合的步伐。  相似文献   

7.
功能翻译理论把翻译视为一种"文化转换"与"交际互动",是一种以目的语功能为导向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在应用翻译实践中,该理论为翻译策略的选择提供了理论基础,译者可根据文本功能和交际目的选取信息、选择翻译策略,并根据的语文化情景重构译文形式和内容。  相似文献   

8.
按照顺应论的观点,翻译是一种动态的选择过程,即文本与译者之间的顺应和交流过程,当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两者之间存在矛盾时,应选择与译语语境和语言结构相适应的表达形式,使译文达到与原文功能意义上的对等。  相似文献   

9.
广告翻译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广告翻译过程中语言的选择和使用是以实现广告终极目的为目标的动态顺应的过程。语用顺应论为广告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文章认为广告翻译中应做到三个方面的顺应;社会现象的顺应,心理需求的顺应,语言现实的顺应。  相似文献   

10.
“翻译单位”是翻译人员在翻译过程中所选择的言语切割单位,选择合理的“翻译单位”可帮助翻译工作顺利进行.本文以中药说明书的中药名和功效语的翻译为例,从文本体裁、中医的语言特点和翻译目的三个方面入手,来验证以语篇作为中药说明书“翻译单位”的必要性.结果表明以语篇作为“翻译单位”,可以大大减少错译、误译,提高中药说明书的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11.
关于翻译单位的讨论由来已久,学者们争论的焦点一般集中在不同的语言层次之间。本文认为翻译单位其实是语篇单位。因此我们应该动态地使用翻译单位的概念,即在不同的语篇层级中因人而异地找到适合译者的最具操作性的翻译单位。  相似文献   

12.
翻译标准中的读者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史上的各种翻译标准,都是基于不同的翻译目的、不同的翻译理念而提出的。文章从译文读者的角度出发考察翻译标准问题。通过分析“功能对等论”、“多元互补论”以及接受美学的“读者反应论”,对于同一原文,应该针对不同的读者给出不同的译文。换言之,翻译标准应该多元化,它是一个动态的体系。  相似文献   

13.
回顾翻译单位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笔者认为已往对于翻译单位的界定和探讨缺少对译者主体性的观照。翻译单位应包括分析单位和操作单位两个层面;而分析单位又包括对原文语言因素的横向分析和对非语言因素的纵向分析两个方面,且多定位在句子以上的语言层级上。它集中体现了翻译单位作为思维单位的一面;而操作单位多定位在句子及句子以下的层面,集中体现了翻译单位作为语言单位的一面。翻译的分析单位和操作单位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动态的多维的翻译单位系统。  相似文献   

14.
论翻译的基本单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翻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考察翻译的基本单位须以译者的心理活动为视角。句子自身的特性决定了它既是构建语篇的中枢单位,又是译者翻译实践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以它为基本单位真实反映了译者思维的全过程,能正确指引译者在谋篇布局中做到微观和宏观的协调统一,成功的为原文提供“最自然而又最贴近的对等”。  相似文献   

15.
试论翻译单位的灵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翻译单位的研究和确定 ,对于翻译批评和翻译实践都有重要意义。但是以什么为翻译单位 ,人们的认识并不完全相同。实际上翻译单位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可以经常替换 ,翻译者的任务就是要按照具体情况寻找合适的翻译单位。当然 ,灵活性并不是随意性。大量的翻译实践表明 ,我们通常以句子作为翻译单位比较可行 ;如句子不能解决问题 ,再从高于句子的层面上 ,即句群、段落、语篇的层面上去解决。  相似文献   

16.
余鸿 《海外英语》2011,(8):234-235
翻译单位是翻译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实际的翻译活动中,翻译单位的存在是无庸质疑的,但其选择不是一成不变的。该文回顾了以句子层为基本翻译单位,即以小句,句子和超句单位为基本翻译单位的观点,着重对以句子为最小翻译单位的观点作出分析,并举例说明了在翻译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翻译单位是翻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对象,对翻译单位的界定不应该只拘泥于原文语言这个层面。翻译单位的研究应该结合人类的认知,即应该把笔译释意理论中的意义单位作为翻译单位。意义单位是字词语义与认知补充的结合体,将意义单位作为翻译单位有其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翻译不是简单的文字转换工作,而是受历史、文化、社会等多种因素制约的复杂活动。因此,翻译批评的对象也不能局限于静态的翻译结果,而应涉及从翻译选择到翻译接受的整个翻译动态过程,涵盖文本内部与外部的诸多要素。传统的文本比较批评虽然能够就语言层面对译作的得失做出详尽、细致的分析和评判,却难免流于片面,无法彰显翻译批评应具有的评介翻译作品、解析翻译现象、引导翻译实践等多重功能。本文指出,作为沟通翻译实践与翻译理论的经验和认知的桥梁,翻译批评应深入到翻译过程中,对影响翻译产生与接受的诸多文本外因素,尤其是翻译的主体因素,给予必要的关注,从而展现翻译批评应具有的历史性、整体性与实践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认为商务英语翻译教材编者应考虑到学习者的体验与认知规律,需以理论为先导,以不同商务文体为单元,以语篇翻译分析为主,词汇句子翻译分析为辅,以翻译练习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选材要有实用性和针对性,理论应与商务语篇特点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翻译过程的有声思维实验及教学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有声思维实验,对22名英语专业大三学生翻译策略及单位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学生英译汉所用策略多于汉译英,且学生之间有较大个体差异;学生汉译英翻译问题主要是表达问题,但所用策略结构较为简单,显示出学生普遍缺乏翻译职业意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较多关注个别词语、语言表层信息转换等,没有认识到译文语篇性构建及翻译目的性和交际本质等。因此,翻译教学要从翻译策略、方法、态度、本质等方面对初学者进行指导,改进教学方法、策略和内容,引导学生从孤立的词语向语篇层次转向,从翻译表层向翻译深层过渡,从语言转换向交际互动转移,从学生身份向职业译者转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