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闻一多的新诗理论与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当前诗坛理论与批评的不正之风,对闻一多的新诗理论与新诗批评进行了研究,指出闻一多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批评上,都不随波逐流而采取实事求是态度.他注重新诗的艺术质量,力促新诗的艺术建设;他注重新诗的民族文化精神和地方特色的建设;他提出新诗格律理论并领导新诗格律运动.所有这些,对于新诗艺术建设的功绩是不可估量的.他严肃认真的实事求是的理论与批评精神、态度、作风,永远值得我们敬佩,学习与效仿.  相似文献   

2.
闻一多的新诗格律化理论一直被研究界重视,但他在论述郭沫若<女神>的时代精神中提出的新诗"原质"概念和在<文学的历史动向>中提出的新诗"非诗化"思想却很少被人注意,而它们却是新诗理论中最重要的命题.只有充分认识闻一多的"非诗化"思想和格律化理论之间的关系,才可能全面理解和把握闻一多对新诗理论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为纪念闻一多殉难六十周年,由中国闻一多研究会、闻一多基金会、武汉大学文学院主办,《文学评论》编辑部、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和西南大学新诗研究所等单位协办的“闻一多殉难六十周年纪念暨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年7月20日至23日在武汉大学举行,来自国内外的80余名专家学者陆耀东、黄曼君、孙党伯、韦英、王子光、闻立树、闻立欣、闻黎明、商金林、王保生、王光明、尚永亮、刘礼堂、陈国恩、周棉、江锡铨、蒋登科、何锡章、Perrim Joel等出席了会议。开幕式由武汉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陈国恩教授主持,中国闻一多研究会会长陆耀东教授致开…  相似文献   

4.
研究闻一多与中外文化的关系,研究闻一多艺术人生中现代性与民族性的交融,是一个为许多研究者所重视的课题.在"全球化"的语境中,闻一多的艺术人生经历了三次历变:(一)走进去,再走出来;(二)既难舍弃,也难归依;(三)中西艺术结婚后产生的宁馨儿,从而最终完成了中国新诗民族化建构的历程.综合各位研究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对闻一多在中国新诗现代性与民族性的融合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做一粗略展示.  相似文献   

5.
闻一多发起的新诗格律化运动,确立了新的艺术形式和美学原则,使新诗走上了规范化的道路,同时也使之接上了中国古典诗歌优秀传统的源流.闻一多所提出的"理性节制感情"的美学原则与新诗形式格律化的主张,既是新诗规范化的步骤,又是新诗民族化的途径,两者是合而为一的.这是闻一多对新诗发展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6.
闻一多的学术研究涉及中国古代文化文学的不同领域、不同层面 ,研究方法具有乾嘉学派的朴学考据特征 ,这是由中国传统学术、时代思潮和个性精神追求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但闻一多承继朴学传统的同时 ,自觉接受新学术、新思潮 ,广泛吸收西方现代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方法论 ,构架起以朴学为基础、传统与现代交融、微观与宏观结合、中西汇通、多元化的方法论结构 ,形成朴学精神、现代思维、诗人激情、史家视野、文化意识的学术个性品格  相似文献   

7.
闻一多是为新诗格律化做出了贡献的、具有浪漫主义精神的爱国诗人。年轻的闻一多初登诗坛就姿态非凡。他的新诗和诗论起点高,进展也快。  相似文献   

8.
本文把闻一多对新诗的理论贡献概括为三个方面 :主张诗应当富于时代精神和植根于社会生活的浓郁诗情 ;主张诗应当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主张诗应当有艺术形式的规范。着重论述闻一多为建立新诗艺术形式的规范而提出的创造新格律诗的理论 ,并联系新诗的历史和现状 ,论述闻一多这一理论主张对新诗创作、理论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影响。认为新诗创作中存在的问题恰恰是因为有悖于闻一多关于新诗的理论主张。认为新诗应在继承民族诗歌传统的基础上 ,充分运用、发挥民族语文的特点和优长 ,借鉴外国诗歌的长处 ,学习和发展闻一多关于新格律诗的理论 ,以实现新诗的格律化 ,创造出新诗形式的艺术规范来  相似文献   

9.
在20世纪50年代关于诗的形式问题的讨论中,何其芳提出了现代格律诗理论.这种现代格律诗理论的提出有着不同于闻一多的初衷.何其芳研究新格律诗有几个参照系,即古典诗歌、民歌、国外诗歌和五四以来的新诗.何其芳的诗歌理论在关于新诗的格律的探索中有着其不可或缺的价值,但运用到诗歌写作的实践中也存在局限.  相似文献   

10.
对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特质的探究,是闻一多先生唐诗研究的目的所在.闻一多认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特质主要表现在抒情和韵律两个方面,他以此为出发点,勾画出了唐诗发展的大体轮廓,并对孟浩然、贾岛等诗人的创作风格进行了独到的分析.闻一多的唐诗研究,其最终指向是为中国新诗的发展提供营养,他认为抒情和韵律正是使新诗保有中国特色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