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句话充分显示了语文教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因此,语文课应该是最贴近学生生活、最具有使用价值、最丰富多彩的课。教师运用多媒体可以把生活的“活水”引入课堂,为学生创设语文活动实践的机会.把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2.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是丰富的,是教学的源泉。课堂教学要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认识、学习,激发兴趣,激活情感,从而加强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和体验.语文只有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才会枝繁叶茂.鉴于此,语文教学要努力营造“大语文”环境,面向学生广泛的现实生活世界,让语文教学“生活化”。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强调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巧妙地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到语文学习中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  相似文献   

3.
《语文学习》2010,(1):1-1
职校语文教师的科研热情长久不衰.但一直少有发表和交流的专门园地。《语文学习》一直追求与“生活外延”等宽的“语文外延”.这是至理名言.惜乎固守“普教”地盘.从未越“界”而行,恕我直言.是在“外延”上打了折扣的.  相似文献   

4.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习“语文”,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生活。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我们只有以课堂教学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沟通课堂与生活的联系,让教学贴近生活。因此,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对生活进行细心观察、独创思考,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从生活中寻找语文资源。  相似文献   

5.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值得语文教师深思。它涉及了对语文教学功用的深层次理解。长期以来,人们对语文教学的功用并未深思,只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要传授语文知识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知识只用来解决语文学科本身的问题,而“语文学科”本来是一个外延很宽的概念,它包括了传统观念所谓的“语文学科”以外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教师和学生也只认识到学习理科也要运用语文知识这个程度,将其工具性概括为“语文学科是各门学科的基础”,所谓“工具”也只局限到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即认为无论学什么都要识字、阅读、理解、表达,…  相似文献   

6.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只有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才会枝繁叶茂。鉴于此,语文教学要努力营造“大语文”环境,面向学生广泛的现实生活世界,让语文教学“生活化”。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强调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巧妙地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到语文学习中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  相似文献   

7.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强调了语文学习必须与生活紧密相连。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入生活的“源头活水”———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翻名著、赏名胜,努力为学生开辟学语文、用语文的广阔时空;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会生活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自主地形成“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须臾离不开语文”的观念,养成时时、事事、处处积淀和应用语文的好习惯,使语文和生活水乳交融。即在语文的舞台上上演生活的“戏剧”,在生活的舞台上尽情地展示语文的“魅力”。引源:构建“生活化”的语文学习叶…  相似文献   

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诈酚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倡导“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强调语文教学资源的多样化和广阔性,无论山川草木和风俗人情,还是乡土文化,都是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的课本教学,而应树立“语文即是浓缩的生活,教育是从生活中来,从生活中展开”的教育观念。  相似文献   

9.
李娟 《课外阅读》2011,(8):267-267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途径也是语文实践。”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把学生的生活作为大课堂,为学生开辟一片广阔的天地,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相似文献   

10.
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句话充分显示了语文教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因此,语文课应该是最贴近学生生活、最具有使用价值、最丰富多彩的课.教师运用多媒体可以把生活的“活水”引入课堂,为学生创设语文活动实践的机会,把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1.
我们常说:“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这充分反映了语文和生活的关系。新课标也指出:“(让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教材选文要)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需要有强烈的语文资源生活化的意识,即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  相似文献   

12.
从"大语文"的角度来说: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和语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学习的天地就有多么广阔,生活才是真正广阔而丰厚的"大语文"天地。语文教学实践也证明,语文学习不能只依赖于课本,而应紧紧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将目光投向生活,  相似文献   

13.
郝久红 《教育》2014,(7):68-68
新课程倡导让语文教学贴近学生生活。生活是语文的源泉,有人说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主张教师将语文教学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充满快乐的生活空间里健康成长。 点缀课堂环境 课堂环境的良好创设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不可低估。教室是学生学校生活的主要活动场所,教室的布置一定要彰显“生活味”,以启迪学生的智慧,点化学生生命。  相似文献   

14.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在《文章例话》的“序”中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叶老先生的话形象地道出了文章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因而。教师要牢固树立“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语文观。引导学生靠拢生活、深入生活.创设良好的作文训练情景,坚持指导学生从生活中取材,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感兴趣的事。学生才会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习作来,才能使学生作文由难变易、由无话变有话、由怕写厌写变爱写会写.  相似文献   

15.
顾名思义,备课即教师上课的准备工作,不能孤立而又片面地理解为只是写教案。我们一贯倡导“学生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那么我们能否树立“大语文备课观”、“语文教师备课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全部”等意识呢?当前语文教师的备课,“抄教案以应付检查”、“教案设计与上课实际完全脱节”等怪状随处可见。鉴于以上认识,我校自2000年春季开始,本着“要想教师有所为,应允许其有所不为”的观点,从改变语文教师的备课形式入手,为教师的创新和发展“松绑”,对全体语文老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进行…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应处理好以下三种关系。一、“教”与“学”的关系生活的外延即是语文教学的外延。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把生活中的各种信息引入语文教学中,在传授知识时要把知识讲活、用活,多与学生的实际联系。例如笔者曾把“广告”列入了应用文写作中,让学...  相似文献   

17.
《华章》2007,(Z1)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和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相似文献   

18.
人们常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该以开放的视角,以大语文教育的理念对待教学,以“积累——训练——感悟——创造”语文教育模式及其运用策略实现语文课堂创新。巧妙地将语文教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19.
祝福2010     
《语文学习》每期的封面上,都印着“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这个判断在逻辑上看似大有问题.因为外延相等的概念,其内涵必然相等.而“生活”的内涵与“语文学习”的内涵显然不等。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语文教学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很大程度是停留在口头上.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语文学科是一门重视实践的学科.离开了生活.语文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拓宽途径,巧设方法让学生生活走进课堂,“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