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存在主义女性主义强调女性超越"内在性",树立女性主体意识;而生态女性主义则提倡重树特有的"女性气质",反对男性对自然和女性的"野蛮征服"和"粗暴超越".两种看似对立和矛盾的理论有着共同的理想和憧憬:审视和颠覆父权统治,改变女性"他者"处境,找寻和实现女性价值.所不同的是,它们实现途径的差异.既然它们有着共同的理想,那么在差异与分歧中寻求对话也就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2.
女性主义科学研究,一方面以批判传统主流科学理论的男性中心主义偏见为主要目标;另一方面寻求挑战科学理论纯客观性与公正性的理想,强调偏见和兴趣无处不在,以及价值判断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在反对传统科学哲学的男性中心主义偏见与批判其公正性理论理想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成为女性主义科学认识论面临的困境之一。由此,女性主义认识论支持一种对社会负责的、融合平等价值理念的、有利于性别平等的科学理想。  相似文献   

3.
教育平等是现代社会追求的理想,性别平等则始终是西方女权运动的中心理念,教育性别平等随着女性主义的发展已成为女性主义教育研究者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社会性别角度对我国女性高等教育中的性别平等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4.
教育平等是现代社会追求的理想,性别平等则始终是西方女权运动的中心理念,教育性别平等随着女性主义的发展已成为女性主义教育研究者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女性群体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我国女性教育中的性别平等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其他句子成分相同的情况下,分别将"差点没"表肯定的句子和表否定的句子与"差点"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差点没"表肯定语义时, "没"同时向前后两个方向进行修饰,而表否定语义时, "没"则是单向的否定,同时还发现,有时"没"的这两种作用区分得并不是很明确, "差点没"的语义结果从否定到肯定存在一个渐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贾平凹可以看作是男性写作的代表,而陈染则是20世纪90年代女性写作的一面旗帜。他们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具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出现,反映了男性本位主义立场与女性主义立场的矛盾。在通过对这两位作家部分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分析和比较,探讨这种矛盾出现的根源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谢雪梅 《海外英语》2020,(8):245-246
在对"身体"概念的理解上,生态女性主义领域主要划分为两大阵营:本质论与构建论.两者都陷于旧有的以身体—理性为代表的二元对立之中.该文结合生态女性主义中已有的"身体"理论发展以及物质主义思潮,以"物质化"概念结构重新审视身体的能动性和创造力,重构生态女性主义中的"身体"概念.身体是物质化的过程,是物质一话语现象.身体的物质性否定了本质论,认为身体是自然和文化相互作用的物质化过程;身体的话语性则弥补了构建论的缺陷,从社会的角度肯定了身体的能动性和创造力,而并非被动的社会语言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正>新课程苏教版教材在"选修1-1"和"选修2-1"的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中,通过具体的例子给出了命题的否定的概念:设p是一个命题,对命题p进行否定而成的新命题.在逻辑中常用"非"来表示,即命题"非p",可记作"乛p",连接词"乛"表示命题的否定.命题p与其否定乛p的真值关系如下:若p为真,则乛p为假;若p为假,则乛p为真.由于逻辑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和自然语言有些差异,并  相似文献   

9.
作为教育平等的重要组成内容,也作为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教育机会平等有重要意义.平等的多元内涵和教育的复杂发展过程赋予教育机会平等以多元、动态的内涵,以往多侧重干从某一学科视角如经济学、测量学、法学、伦理学等方面去解读,从综合的学科视角去解读,而缺乏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的内涵.女性主义视角强调用性别的视角、批判的视角研究问题,具有独特的现代意义.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教育机会平等内涵包括教育起点的性别平等、教育过程的性别平等、教育结果的性别平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简易逻辑是新教材中新增内容,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新的知识,教师对教材把握的如何,将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现将“逻辑联结词”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归纳如下.1 命题与命题的否定的之间区别与联系一个命题的否命题与对一个命题进行否定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容易把它们混为一谈.一个命题的否命题是将这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同时进行否定所得到的新命题;而对某一命题进行否定是不改变这个命题的题设,对其结论进行否定所得到的新命题.即命题“若A,则B”的否命题是“若非A,则非B”,但对这个命题进行否定得到的命题是“若A,则非B”.因…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