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亲社会行为对个体的社会性发展及社会适应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采用儿童行为量表-亲社会行为项目和儿童气质评定量表,通过对269名3~5岁朝鲜族幼儿进行调查,研究发现:3~5岁朝鲜族幼儿各年龄阶段亲社会行为表现无差别,女孩比男孩更容易表现出亲社会行为;气质维度上的注意分散度与反应阈会影响到其亲社会行为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是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对青少年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影响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培养的方式.  相似文献   

3.
亲社会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本文从家庭教养方式、幼儿自身的认知发展水平、同伴关系、社会环境等分析了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对攻击行为的认知信念调节和制约着儿童对攻击行为的理解,并导致不同的行为反应方式。本研究随机选取92名一年级小学生被试,采用访谈法探查其关于攻击行为的特质理解信念及规范信念,进而探讨这些信念与其社会行为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儿童更倾向于对攻击性特质持积极的渐变论和后天环境论;时间稳定性信念与亲社会行为显著负相关,相对于认为攻击性特质可以改变的儿童,对攻击性特质持不可变论的儿童其实际的亲社会行为更少;规范信念与攻击行为显著正相关,对攻击行为接纳度越高的儿童其实际的攻击行为也越多。  相似文献   

5.
陈竞秀 《科教文汇》2008,(20):286-287
对攻击行为的认知信念调节和制约着儿童对攻击行为的理解,并导致不同的行为反应方式。本研究随机选取92名一年级小学生被试,采用访谈法探查其关于攻击行为的特质理解信念及规范信念,进而探讨这些信念与其社会行为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儿童更倾向于对攻击性特质持积极的渐变论和后天环境论;时间稳定性信念与亲社会行为显著负相关,相对于认为攻击性特质可以改变的儿童,对攻击性特质持不可变论的儿童其实际的亲社会行为更少;规范信念与攻击行为显著正相关,对攻击行为接纳度越高的儿童其实际的攻击行为也越多。  相似文献   

6.
陈燕妮 《中国科技纵横》2009,(12):195-195,197
家庭是儿童出生后最先接触到的环境,家庭关系、家庭长者的言谈举止,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家庭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是实现儿童社会化基本内容的有效途径。有效的家庭教育能够促进儿童习得社会生活的基本行为规范、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和正确的角色意识、帮助儿童建立起和谐的友伴群体。因此,要积极发挥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亲社会行为作为一种积极的社会行为,是指一切符合社会行为规范且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主要包括合作、分享、助人、关爱、安慰、捐赠、谦让等。幼儿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是以自我为中心转变为具有利他倾向的过程,不仅能够加快他们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社会化进程,而且是其成年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和个性形成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8.
亲社会行为是指准备帮助他人或采取有益于他人的行动。强烈的社会动机;相信自己对事情有影响力;有适合于情景需要的特殊能力的人更可能表现出有助人行为;同情和理解他人与责任感和亲社会行为有正相关;同时,亲社会行为还受到人际关系类型的影响。培养亲社会行为可以帮助青少年增加亲社会行为,能够促使他们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被社会接受,从而使社会化顺利地进行,使青少年成长的进程更加健康。  相似文献   

9.
分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也是幼儿园德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会分享对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是我国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在我国当前的幼儿社会领域教育实践中却存在许多分享教育的误区,这对幼儿社会性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幼儿教育工作者应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实施社会性教育,通过树立榜样、创设分享的情境和机会,让幼儿实践和体验分享行为,在家园共育中把握分享教育的尺度,促进分享行为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司玄乐 《科教文汇》2024,(2):179-182
幼儿亲社会行为是一种积极的社会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标志性表现形式。文章以社会学习理论为视角,以三元交互决定论为基础,以观察学习为习得途径,以强化为调控方式,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习得进行路径探析,并提出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树立优秀的学习榜样以及采取合理的强化手段等相应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11.
《软科学》2015,(10)
在非正式制度与市场机制冲突的情境实验中,研究了行为支出成本、社会场域对个体亲环境意愿的影响,勾勒出了个体亲环境行为的边界。结果表明:在低支出成本、高社会场域情境下,个体亲环境意愿最高;在低支出成本、低社会场域情境下,亲环境意愿次高;在高支出成本、非正式制度情境下,个体亲环境意愿次低;在高支出成本、市场机制情境下,个体亲环境意愿最低。当引入社会场域和支出成本作为控制变量的条件下,亲环境行为的预测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结合工作要求-资源模型和领导-成员交换理论,基于607份在职员工的多时段配对数据,构建亲社会行为通过影响自身情绪资源的消耗及获取,进而影响员工创新绩效的理论模型,并验证了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研究发现:实施亲社会行为会获得情绪资源从而产生积极情绪,但其也会消耗情绪资源使员工感到情绪耗竭;积极情绪和情绪耗竭中介亲社会行为对员工创新绩效的影响;领导-成员交换关系能够调节亲社会行为与情绪之间的关系强度。  相似文献   

13.
尽管亲组织非伦理行为对组织短期利益有益,但最终却会损害组织长期利益。在这种情况下,明晰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诱发因素将为有效治理奠定夯实的基础。基于社会交换理论与社会认同理论,以上下级关系这一本土构念为切点,深入剖析了上下级关系是否、如何以及何种情境下将对亲组织非伦理行为产生影响。基于421份通过两阶段方式收集的有效调查问卷数据,结果发现:上下级关系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显著正相关;组织认同在上下级关系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中发挥着中介作用,且较高自我牺牲型领导水平将弱化这种中介效应;自我牺牲型领导调节了组织认同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之间的关系,自我牺牲型领导水平越高,组织认同对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正向影响越弱。  相似文献   

14.
开红  田耀农 《科教文汇》2007,(1):102-103
运用教学实验法,对125名杭州市4-6岁儿童进行了6个月的音乐教学实验,采用《3—7岁儿童社会适应行为评定量表》测查教学实验前后儿童的社会适应性,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儿童社会适应性随其自然成长都得到了发展;实验组儿童的社会适应性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原因则是实验操作带来的效果,表明音乐教学对促进4-6岁儿童社会适应行为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软科学》2019,(4):110-113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探讨员工—组织关系对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经济性关系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显著正相关;社会性关系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关系不显著;类亲情关系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显著负相关;经济性关系、社会性关系和类亲情关系的交互效应显著负向影响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表明在中国情境下,员工会根据与组织关系的"亲疏远近"采取不同的伦理决策。  相似文献   

16.
在融合亲社会性和社会创业研究的基础上,聚焦亲社会性与社会创业机会开发的联系,将创业行为双阶段模型拓展至社会创业过程,把社会创业机会开发细化为他人机会与自身机会的环节,并以社会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多案例分析方法,深入挖掘亲社会性对社会创业机会开发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非亲缘型亲社会性直接作用于他人机会产生过程,亲缘型亲社会性直接作用于自身机会转化过程。据此,构建了亲社会性嵌入的社会创业机会开发框架,对跨学科创业研究和社会创业实践具有价值。  相似文献   

17.
王虎 《科教文汇》2024,(5):131-134
儿童社会情感学习课程致力于自我认知、自我管理、社会认知、人际交往和做负责任决策5项核心技能的培养。学习可以有效提高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使儿童的社会问题行为明显减少。儿童在学前期具备良好的学业准备,有利于其进入正规学校教育后,取得更为良好的学业成绩。儿童社会情感学习课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在幼儿园进行实践,可以对幼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有效的品格教育不仅能有效地促进儿童青少年良好品格的发展,帮助儿童青少年形成积极的社会态度和技能,还有助于预防一系列可能会出现的行为问题。一个人的品格是非常重要的,品格教育也很重要。  相似文献   

19.
魏子瑜 《科教文汇》2010,(17):1-1,7
学校是儿童进入社会的第一站,学校教育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影响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论述了学校教育中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三个主要因素:班集体、教师、同伴关系。班集体是儿童在学校中的"家",是学习、游戏的主要场所,教师就是这个"家"中最权威的"家长",主导儿童的一切行为,而同伴关系对儿童发展自我、人格以及学习必要的社会交往技巧等都有帮助,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0.
吴浩伟 《科教文汇》2021,(12):181-182,185
近年来,儿童、青少年问题行为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行为的产生不利于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该文通过对近两年有关儿童、青少年问题行为的研究进行文献梳理,了解问题行为的研究现状以及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几点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