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民间美术的传承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然而,随着社会环境、文化意识、审美观念的变化,中国民间美术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难题.文章分析了中国民间美术的发展现状,介绍了中国民间美术的传承方式,并提出了促进中国民间美术发展的措施,提出将民间美术与学校教育、大众生活、现代艺术相结合的建议,以期为我国民间美术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民间美术是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各民族在长期的文化交流与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作为一种母体艺术,它哺育和滋养了中国各民族的文化艺术,是中国民族文化的愧宝,具有重要的价值和现实意义。但在当今社会的形势下却不容乐观,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在现代艺术思潮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民间美术将会被现代文明淡出和吞噬,导致一些边缘的、非主流的民间美术走向蜕变和消亡。对民间美术的传承和保护迫在眉睫。新形势下,只有采取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使之与现代艺术相融合,取长补短,才能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传统民间美术的转型,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的途径研究帮助民间美术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将民间美术的领域扩大到城市,赋予民间美术以时代的特性,并在当代社会文化的缔造群体中重新为其找到合乎时代的创造者和接受者。培养和发展时代的民间艺术,传承原生态民间美术的精华,为本土优秀的民间艺术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与艺术创造空间,激发民众自发传承和创新当代的民间美术的活力,从根本上促进与推动民间美术的向前发展。在延续传播民族民间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丰富民众生活的同时,开拓创新传统民间美术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玄颖 《文教资料》2008,(9):64-66
中国民间美术是我国本元文化和文化符号的传承,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母体,也是现代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本文主要针对民间美术的造型语言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5.
美术是初中阶段艺术教育的支柱科目,是培养初中生艺术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科目。美术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艺术生活,它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既是对客观生活的真实反映,也是对生活的二次创作。民间美术是我国绘画史上不可多得的璀璨明珠,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是传承传统文化和民间美术的接班人,美术教师应该以民间美术和传统文化为纲领,开发全新的美术校本课程,为美术课堂增添活力与色彩。初中美术教师可以选取民间美术的代表,例如纸版画、剪纸、手工制作等融入校本课程,这样既可以丰富美术教学内容和方式,也可以提升学生的美术创造力,传承中华优秀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6.
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民族文化传承下去,需要从幼儿做起。把民间美术融入幼儿教学活动中,通过对幼儿进行泥塑、剪纸、编制等民间传统艺术活动,让幼儿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造型与风格、色彩与配搭、民间美术的表现与种类,以激发和提高幼儿对美术的感受与创造能力,也为幼儿自由创作奠定基础。将民间美术与文化镌刻在幼儿的心灵里,使宝贵的传统文化得到再次的唤醒与传承。  相似文献   

7.
我国民间有着很多的优秀的传统艺术,民间美术承载着一代代炎黄子孙的智慧不断发展起来,成为民间传统艺术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将免检美术应用到高校美术教育中,能够使学生对民间美术更加热爱,更好的传承民间传统艺术,使民间传统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本文就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传承进行分析和研究,为当前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素质以及民族自豪感提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民间美术是美术教学的重要资源,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还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术课堂中,教师可通过情境导入、多元展示、课堂交流、作品赏析、自主实践、多元活动等策略,适时开展民间美术教学,充分发挥民间美术的艺术价值,使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促进学生美育、德育等方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高校美术教育作为传承、发展民间美术的重要载体,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应正视高校美术教育在传承与发展民间美术过程中的不足和困境,通过构建完整民间美术课程体系,强化师资培训与完善激励机制等,真正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0.
美术教学也称造型艺术教学或视觉艺术教学,在这里指通过对适龄儿童、青少年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美术知识技能学习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美术活动和美术作品的视觉化与直观性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通过美术教育可以让抽象的文字融于形象化的画面之中,更感性、更直观、更易于理解和接受。美术介入传统文化的传承,使得传统文化变得更加喜闻乐见,更易于优秀的传统引入专业课堂,得以继承和创新。美术学科中,自有的如中国画等传统艺术,本身就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中国人与生俱来的诗情画意情结,民间美术、工艺美术与民间艺术的学习,本身就是带有学科性质的文化传承,成为传承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1.
民间美术与人画是我们中华民族化的两条脉路,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母体化,究竟是人绘画还是民间造型艺术代表着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体系,这是无意义的命题。就我国化传统而言,二并无高下之分。  相似文献   

12.
民间信仰文化是经过几百年的历史洗濯而流传下来的精华,是人们精神的寄托与羁绊,它以通俗易懂、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民心,将全体中国人紧紧连在一起.而台湾和大陆民间信仰不管在形成还是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笔者阐述民间信仰文化在中国的影响,探讨台湾与大陆民间信仰文化的渊源,提出加强海峡两岸民间信仰文化交流的一些建议,旨在突出民间信仰在加强海峡两岸交流中的重要地位,以便更好地发展两岸关系.  相似文献   

13.
论民间美术进入高校美术课程体系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民族民间美术是一切美术之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民族文化精神和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研究民族民间美术的课程意义,提出将民族民间美术纳入高校美术教育体系将有助于高校美术教育体制的改革,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增强青少年对民族民间美术的认识和理解,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4.
西方现代主义在和西方后现代主义同中国传统艺术观念的碰撞与挑战使中国当代美术的触角和视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拓展和延伸。面对如潮般的西方文化,我们封闭太久的本土文化一时也表现出了不知所措,失去了原有的那份平静与从容。中国传统绘画亦如其他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形式,出现了“危机之争”。在此背景下,要解决美术师范专业中国画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要遵循中国画内在发展规律,突出临摹在美术师范专业国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八卦剑狮”是闽南和台湾地区民间特有的一种辟邪物,它是受中原文化影响,并在福建闽南深厚的宗教文化土壤上形成的民间图式。它融合了佛教、道教等多种元素,极具闽南地域文化色彩。台湾的八卦剑狮随福建移民传入台湾,闽南八卦剑狮图式在台湾地区的传播与发展既显示了闽南文化对台湾的重要影响,同时,它也是闽台民间艺术同根同源的生动例证。  相似文献   

16.
民间美术造型语言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间美术造型属于独立的视觉符号系统,它是在原始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带着人类原始的思维特点。民间美术深受民俗意识影响和心理制约,其采用直抒胸臆、自由时空、象征寓意、阴阳观念等方式别出心裁地传达主题思想。动态剪影造型法、装饰变形法、几何造型法和文字表现法这些多元的造型方式都有可以借鉴运用的地方,丰富了视觉传达设计语言。  相似文献   

17.
至今所见,中原姓氏入闽迁台之相关研究,在海峡两岸先后出现三个研究视角。先是福建地方史研究中涉及的中原姓氏入闽问题,此类研究,最早可追溯到南宋著名史学家郑樵等闽籍学者对福建民间家族再造中关于"闽祖光州固始"的回应。再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兴起的跨区域移民史研究,尤其是闽台学者对闽南、客家姓氏祖地及姓氏播迁的溯源研究。然后是20世纪80年代,随着两岸关系缓和及闽台同胞寻根活动之开展,由豫、闽、台三地学者共同推动的两岸关系视角下的中原姓氏入闽迁台研究。由福建地方史向跨区域移民史和两岸关系研究视角之转移,总体上呈现为历史向文化演进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民间剪纸艺术是中华民族沉积了数千年传统文化的民俗载体,蕴涵着民族文化和艺术的精华,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要代表之一。将其纳入高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可补高等教育之不足,可以传承和保护民族艺术,弘扬爱国情怀;加强民间文化艺术教育,提升高校学生人文素养;可抑制不良文化侵蚀,塑造大学生身心健康;感悟民间艺术创作精粹,提升审美水平。  相似文献   

19.
传统文化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门课题,而民俗艺术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民俗艺术积淀较深的地区很多还处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些地区保护民俗艺术都有什么问题?本文以我国福建省北部地区即闽北地区为例,通过对该地区的实地走访调查,将具有该地区代表性的民俗艺术整理归纳展现给大家。  相似文献   

20.
从文化结构三层次视角看,福建普通高校民俗体育活动的开展与台湾存在较大差距。物质层面上,福建高校开展民俗体育活动的场地、器材不足,开设项目不多,师资匮乏,学生参加民俗体育的时空受限;制度层面上,福建采取的“国家—地方—学校”自上而下的三级纵向管理体制,相较于台湾“省—地市—学校”并列平行纵横向交叉管理而言,自主性和灵活性相对欠缺;精神层面上,福建高校重技术轻文化,学生对民俗体育的自觉性较低,态度相对较冷淡。福建高校应加大民俗体育硬软件建设及政策推广,加强学生民俗体育文化自觉与自信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