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刊今年第六期应用题笔谈栏中刊登了余老师写的《怎样帮助学生理解应用题的题意》一文,文中也谈了一些学生理解题意的难点。我们认为学生在理解题意方面,主要有下列几个难点,举例简略分析如下:一、数量的隐蔽性和抽象性应用题中已知条件的数量不是直接给出的,学生就会不明确根据哪两个数组成算式。例如“一个煤矿上半年原计划产煤66万吨,实际每月比原计划多产2.2万吨。照这样计算,完成上半年计划要用几个月?”(五年制小学课本数学第七册第73页例2)  相似文献   

2.
例题:一个煤矿上半年原计划产煤66万吨,实际每月比原计划多生产2.2万吨。照这样计算,完成上半年计划要用几个月? 师:这是一道关于哪一类数量关系的应用题? 生:这是一道讲每份数、份数和总数关系的应用题。 师:(出示空白表格并填写:每份数、份数、总数。见后,下同。)谁能把这三者说得具体些? 生:每份数指工作效率,份数指工作时间,总数指工作总量。 师:(在表中填写: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谁能把这三者说得更具体些? 生:工作效率指每月产煤吨数,工作时间指产煤月数,工作总量指产煤总吨数。 师:(在表中填写:每月产煤吨数、月数、总吨数。)请大家一起说这三者的数量关系式。 生(全体):每月产:煤吨数×月数=总吨数。  相似文献   

3.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复合应用题的教学。现以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39页例2:“一个煤矿上半年原计划产煤66万吨,实际每月比原计划多生产2.2万吨。照这样计算,完成上半年计划要用几个月?”为例,谈谈复合应用题教学中的四个注意点。一、备课时,要注意分析难点由于复合应用题较简单应用题复杂,增大了思维的难度。为此,备课时应认真分析,找出疑难所在,进而想法排难。对于这道例题,存在下面五个  相似文献   

4.
在多步应用题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自己探求解题思路的能力,是应用题教学的难点。 下面结合实际谈几点体会。 一、引导学生积极联想,提出问题,在扩散性思维中学习知识。 比如。教“一个煤矿上半年原计划产煤66万吨,实际每月比原计划多生产2.2吨。照这样计算,完成上半年计划要用几个月?”这道例题时,把题目中的条件写在黑板上,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每一个条件反映了什么样的数量关系,认真思考这几个条件本身相互间的内在联系,然后教者问:从中每两两搭配可以提出哪些问题,看谁想  相似文献   

5.
画线段图是帮助学生分析理解应用题的重要手段,但有不少教师在画线段图时随意性很大,缺乏准确性。 例如:立新化肥厂计划全年生产化肥1500吨。实际上半年每月生产化肥147.6吨,剩下的要在4个月内完成,平均每个月生产化肥多少吨? 有一位教师为帮助学生分析题意,在黑板上画线段图如下:  相似文献   

6.
[题目一]某化工厂生产一批化肥,原计划每天生产47.25吨,13天完成任务。结果提前4天完成,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多少吨?一般解法:要求“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多少吨”,需要知道“实际每天生产多少吨”和“计划每天生产多少吨”(47.25吨),要求“实际每天生产多少吨”,需要知道  相似文献   

7.
练习课上,老师给我们出了这样一道题:农具厂要赶制10500件农具,计划25天完成,实际每天生产的件数是原计划的1.25倍。完成这项任务实际用了多少天?  相似文献   

8.
不少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往往不作深入分析,盲目列出算式,进行计算,结果造成错误。 我采用口述分析法解决这个问题。如:先由一名学生读题,再由学生默读理解题意。然后,由教师加以引导,提出补充问题,让学生回答。直到回答正确为止。如:学校食堂运来1.62吨煤,计划烧45天,由于改进炉灶,共烧了60天,实际平均每天比原计划省煤多少千克?在学生认真读题思考的基础上,教师提问:要求  相似文献   

9.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感到运用比较的方法,揭示数量间的联系和区别,有助于学生掌握解答应用题的方法,也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下面谈谈我们在教学中是怎样用比较法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的。一、把复合题与基本题相比较,化难为易复合应用题是数学教学中的难点之一。为了使学生易学易懂,我们往往利用数量关系类似的“基本题”,指导学生列出基本关系式,再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复合应用题,逐一对照,化难为易。例如:一个煤矿上半年原计划采煤66万吨,实际每月比原计划多采煤2-2万吨。照这样计算,完成上半年计…  相似文献   

10.
应用题     
一、简单应用题和复合应用题1 根据要求回答。一个车间要生产 6324个零件,原计划每天生产 51个,实际提前 31天完成任务。实际每天生产多少个零件?2 看解题思路,列综合算式解答。(1)某车间原计划 4小时生产 1284个零件,实际每小时生产 428个零件。实际每小时比原计划每小时多生产多少个零件?(2)某车间原计划 4小时生产 1284个零件,实际 3小时就完成了。实际每小时比原计划每小时多生产多少个零件(3)某车间原计划 4小时生产 1284个零件,实际提前 1小时完成。实际每小时生产多少个零件?3 已知红糖的吨数比白糖的 2倍多 5吨。(1)如果知道红糖的…  相似文献   

11.
小学应用题教学,是个很棘手的难点.我通过教学生运用列表的方法去解答应用题,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现将列表方法举例简述如下.例1.云山化肥厂运来一批煤,原计划每天烧3.2吨,可以烧15天,改进烧煤方法后,实际每天比原计划节约O.8吨.这样,这批煤可比原计划多烧多少天?列表时,先找出题中的主要事件(如原计划、实际等)作为表的横栏(或纵拦)项目,再找出主要事件的主要事项(如天数、每天烧煤数、总烧煤数等)作为表的纵栏  相似文献   

12.
分数应用题数量关系复杂 ,千变万化。教学时 ,一定要加强比较辨析 ,拓宽解题思路 ,从而提高解题能力。一、乘法与除法的比较例如 ,①某工厂四月份原计划烧煤 1 35吨 ,实际比原计划节约了 19,实际烧煤多少吨 ?②某工厂四月份烧煤 1 2 0吨 ,比原计划节约了 19,四月份原计划烧煤多少吨 ?相同点 :实际比原计划节约了 19,即原计划烧煤吨数× ( 1 -19) =实际烧煤吨数。不同点 :① 1 35× ( 1 -19)   ② x × ( 1 -19) =1 2 0通过对以上两题的比较不难发现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本解题思路是一致的 ,即都可以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相似文献   

13.
在讲分数应用题时,有的老师往往教给学生的方法是看题中单位“1”的量是已知还是未知,单位“1”是已知用乘法,单位“1”是未知就用除法。结果学生往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错误百出,教学效果较差。 我在讲分数应用题时,主要是教给学生画好线段图,如教学这样一道应用题: 例1.某工厂四月份烧煤120吨,比原计划节约了1/9,四月份原计划烧煤多少吨?教学步骤是: (1)判断题中谁是单位“1”。 (2)比原计划节约1/9,1/9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说出1/9表示实际比计划节约的占原计划的1/9。 (3)画好线段图,有了对1/9的正确理解,学生不难画出线段图。  相似文献   

14.
六年级毕业班复习课上,为引导学生沟通所学知识,培养思维能力,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某车间生产一批零件,原计划5天完成。由于改进技术,实际比计划提前一天完成。改进技术后,工作效率提高百分之几?要求学生运用各种算术解题思路解答。 学生审题后,只能从常规思路分  相似文献   

15.
九义教材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人教版)第九册P_(104)第13题:“某农具厂原计划每月生产农具400件。实际9个月的产量就超过全年计划a件。这9个月实际生产农具多少件?”有些学生在解答此题时,错误地列式为:400 a;400(?) 9a或(400 a)·9。其原因是没有认真  相似文献   

16.
指导思想重视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整体性,使学生掌握分析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中量、率的对应关系。教学过程一、复习 1.指名板演:(要求作线段图) ①某工厂四月份原计划烧煤135吨,实际比原计划节约1/9,实际烧煤多少吨? ②光明玻璃厂九月份生产玻璃15000箱,十月份  相似文献   

17.
娄贤官 《江苏教育》2012,(13):39-40
一、细读——理解题意情境理解题意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前提。教师要解放学生的双手和嘴巴,让学生细读题目,并教给读题的基本方法,边读边动手。如:自行车厂原计划每天生产自行车150辆,实际8天生产了1360辆。实际比计划每天多生产自行车多少辆?1.读:让学生多读几遍题目,要求读得通  相似文献   

18.
一、让学生体验生活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教学应强化生活性 ,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 ,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 ,贴近生活 ,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 ,数学教学生活化。例如 :在学生已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后 ,出示这样一题 :李老师家今年1月至5月用水量分别是20吨、21吨、22吨、23吨、24吨 ,请计算李老师家这五个月来每月的平均用水量是多少吨 ?并预测六月份的用水情况。通过学生计算 ,小组讨论 ,学生知道了李老师家的月平均用水量是22吨。教师进一步引导启发 ,使学生了解到六月份的用水量在…  相似文献   

19.
在数学课上,汪老师给同学出了这样一道题:农机厂4月份(30天)计划生产农具3600件,前4天已完成计划的16,照这样计算,可提前几天完成任务?大多数同学是这样解答的:(1)前4天完成了多少件?3600×61=600(件)(2)实际每天生产多少件?600÷4=150(件)(3)实际几天完成任务?3600÷150=24(天)(4)可提前几天完成任务?30-24=6(天)综合式:30-3600÷(3600×61÷4)=6(天)答:可提前6天完成任务。而我的解法却很简单:①实际几天完成任务?4÷61=24(天)②可提前几天完成任务?30-24=6(天)答:可提前6天完成任务。汪老师让我说出思考过程,我说:“因为前4天完成了计划…  相似文献   

20.
在复合应用题的教学中,教师如能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规律来进行分析和推理,就能更好地收到启迪学生思维,开拓学生思路,提高解题技能的效果.下面通过八道例题的分析加以具体说明. 例1.大米每千克0.32元,面粉每千克0.46元.王大妈买大米20千克,买面粉15千克,付出15元,应找回多少元? 分析:这是一个从一个数里面减去两积之和的问题.要求出找回多少钱,首先就要求出买大米和面粉各用去多少钱以及它们共用去多少钱.因此可列式为:15-(0.32×20+0.46×15)=1.7(元). 例2.学赖宁小组帮助公园拔草,计划5天拔120平方米.实际比原计划提前1天完成了任务.这样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拔多少平方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