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音乐的传入,中国“新音乐”开始萌芽,音乐人根据自己的音乐思想进行各类音乐实践活动,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音乐”初步成型。“新音乐”是中外思想文化交流、碰撞与冲突的产物,也是中国音乐人音乐实践的结果。研究20世纪前期各阶段中国音乐人对“新音乐”的实践,有助于厘清音乐教育思想发展的脉络,明确各阶段音乐教育的思想内涵及其影响,促进当今音乐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刘珅 《科教导刊》2020,(1):94-95
本研究从天赋角度,回答职业音乐人的子女,是否与非职业音乐人的子女相比,更适合从事音乐相关行业。从教育分流角度,思考职业音乐人原生家庭的子女,是否更适合接受音乐教育,乃至专业音乐教育。从职业定位、社会分工角度,思考音乐世家是否比单一的音乐人,更容易胜任该领域工作。本研究拟采用定量研究方法研究音乐范围的问题;采用社会科学视角研究音乐相关问题;以数据驱动研究音乐相关问题紧跟时代理论前沿。  相似文献   

3.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和《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出台,给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随着“小学教师大专化。中学教师本科化”政策的推行,目前师范院校音乐教育,凸显不能适应新的教育形势发展、不能满足基础音乐教育人才需要的状况。现就改革师范院校音乐教学.培养合格基础音乐人才谈以下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4.
王静 《今日教育》2007,(8):42-42
目前国际上关于音乐教育的讨论仍主要是围绕着对音乐教育的目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来展开的。特别是对音乐教育的总体认识在深化、扩展和提升,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交叉、渗透和融合。音乐既是人性的本能表现,又是育人、发展人的手段,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  相似文献   

5.
沈艳芳 《教育与职业》2006,(27):122-123
文章运用对比的方法,从音乐的功能——中国音乐的“自娱”性,音乐表达方式——五声调式,横向旋律思维方式、散节拍的运用等方面出发,阐述了中国音乐的特性,力求纠正长期以来用西方音乐分析法对中国音乐做结论的思维模式,进一步展现了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倡导了正确的音乐教育观。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8,(32):181-182
儿童是我们国家的未来,对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应当要以培养和发展儿童的音乐能力和提高幼儿的音乐审美为核心,并且幼儿时期是学习音乐的黄金时期,更应该在这时最大程度地发掘幼儿的音乐潜能。因此,学校应当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本文就从学前儿童的心理特征着手,对音乐教育对学前儿童的音乐审美心理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希望能够通过音乐教育,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让幼儿形成高尚的品德与完美的人格。  相似文献   

7.
儿童对音乐的理解与成人对音乐的文本性理解是不一样的。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非文本信仰——超越文本对音乐的理解并使传统的儿童音乐教育回归到人性和儿童本性,从而使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本能的缪斯”得以解放,实现这种信仰的方式就是游戏。因为游戏与音乐是同根同源的,并能实现音乐教育给儿童带来本性解释和全人格发展的最终目的,文章最后总结了非文本信仰基础上游戏范式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8.
张露燕 《甘肃教育》2013,(24):51-51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而柯达伊音乐体系的核心则是:音乐教育不能只是培养少数的专业音乐人才,而是要通过音乐教育提高民族素质。这与素质教育理念不谋而合。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柯达伊音乐体系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刘洋 《辅导员》2010,(18):I0007-I0007
低年级的小学生告别了“咿咿呀呀”的儿歌,开始学习正规的音乐知识,因此,如何把握好音乐教育的起跑,这对于提高音乐素养,培养音乐兴趣,及今后在音乐方面的创造性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我国当前音乐教育体系和音乐观念中“欧洲音乐中心论”的阴影依然存在,使多元文化发展和“母语音乐文化”教育遭遇了一定的阻力。分析欧洲音乐理论面对人类学视野中世界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凸现出诠释的苍白和缺陷,揭示“欧洲音乐中心论”的贫困,进一步抨击“欧洲音乐中心论”,消除其负面影响,从而促进音乐教育的现代发展。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音乐是听觉艺术,听是一切音乐活动的根本。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当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因此,人类的本能——聆听不仅成为音乐教育主要的审美活动之一,还是其中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日益追求有效课堂的今天,如何在音乐课堂中追求有效的聆听呢?  相似文献   

12.
“回归音乐本身”是科达伊儿童音乐教育思想的精髓.借鉴科达伊的音乐教育思想,音乐教育者要在听觉训练中引导儿童学会欣赏音乐,通过合唱培养儿童的团体意识,结合儿童的体验并以具体形象的手段开展教学,同时应重视民族音乐的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从学前儿童心理特征谈学前儿童音乐审美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培养和发展幼儿的音乐能力和音乐才能,是幼儿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同时,幼儿期是开始学习音乐的黄金时期。如何培养幼儿的艺术修养、愉悦他们的性情成为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正确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方式是音乐教育中不可替换的重要部分。本文从幼儿的心理特征为出发点,探讨了如何进行学前儿童的音乐审美教育。希望通过音乐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有一颗高贵的心灵与完美人格。  相似文献   

14.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声音需要用耳朵去听,用听觉去感知。在感知音乐艺术的过程中,听见了和听懂了是大不一样的。只要耳朵不聋,人人都可以听得见音乐的声音,但是要听得懂音乐,就需要学习,不仅要学习唱歌,弹奏乐器,还要让耳朵学会听音乐,会感知音乐。正如马克思所说,"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也就是说,对于不会听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听不懂,感受不了。为了教孩子们学会听懂音乐,能够感知音乐,使音乐在孩子耳朵里成为美的、有意义的东西,就要培养学会听音乐的耳朵。任何音乐活动都离不开听觉感知能力。唱歌虽然是用嗓子唱,但是用耳朵去辨别,校正声音的准确与声音的动听。演奏乐器虽然用手、用口,但也离不开耳朵的检验、校正作用。所以说,在音乐教育中培养音乐听觉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它是人们接受音乐教育、进行音乐活动的"窗口"。婴幼儿时期是进行音乐听觉训练、培养音乐的耳朵的重要时期,发展音乐听觉能力,是培养儿童音乐感受力最主要的途径。音乐听觉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5.
闫昆 《宁夏教育》2008,(6):65-65
中学音乐基础教育,大体可以分为“音乐实践”和“音乐审美”两大范畴,如何处理好音乐实践与音乐审美的关系,是在音乐实践中理解美的关键所在。如何在音乐教育中重视和发展美育呢?我结合自身的实践,从以下四点谈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6.
从音乐产生的本源视角看,儿童的音乐素养主要包括儿童的音乐情感体验、文化理解及实践能力,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音乐表现力与创造力。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丰富学生的音乐感知,引导学生的音乐表现,激活学生的创造本能,让学生的音乐学习过程成为美的享受过程,成为他们音乐素养的发展、提升过程。  相似文献   

17.
一、传统割裂式音乐教育的弊端 (一)割裂了音乐本身 1.割裂了音乐形式的统一性 人类早期的音乐活动是一种初始的、尚未分化的综合活动形式,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对儿童来说,其发展和音乐的发展有着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音乐形式的统一性表现在儿童身上,就是载取载舞、唱唱跳跳,即一种整体的表现方法。  相似文献   

18.
当前的小学教育中,音乐教育的地位尤为突出,学生们对于音乐的创造性很难被挖掘出来。笔者认为,在小学音乐课堂上,音乐教育要将人与生俱来的音乐本能激发出来;音乐教学仅为一种手段,教育人才才是音乐教育的目的 ;只有通过让学生自己去实践,才能开展创造,将音乐教育的作用发挥出来。  相似文献   

19.
音乐,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艺术,通过音乐可以提升社会文明,带动社会文化风气。而音乐教育这一美育教育更应成为一种人格教育。它应实现知、情、意的统一;应达到真、善、美的统一;还应是培养专业音乐人才与非专业音乐人才、音乐精英人才与音乐大众人才的统一。目前,中小学音乐教育则把这几方面分离了,大多只注重于认知、技能方面的学习,对于音乐的意与情、善与美的培养是非常欠缺的,这是一种以培养“专才”为目标的技能性教育。而在新一轮的国民基础教育改革中,音乐教育改革作为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摆在了显著的位置。因为音乐艺术有它固有的…  相似文献   

20.
李姝 《吉林教育》2005,(7):50-51
“音乐新课标”的出台,无论是从音乐教育理念,还是教材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均有了很大创新,为音乐教学的改革提供了科学的标准,同时也给高师音乐教育教学增添了困惑:21世纪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高师音乐人才?从新课程标准看高师人才的培养,无疑是一场“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