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古代和官制相辅相成的品级和封爵,在秦代就已大致成型。秦代官制有“官”、“爵”、“秩”,以“官”定职掌,以“爵”赏功劳,以“秩”定等级、计俸禄。这种制度在封建社会里一直沿用(“秩”演化为“品”、“阶”,“爵”曾演化为“勋”、“爵”)。品、阶、勋、爵是封建等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学习古代历史时,也需要对它有概括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隋炀帝大业年间围绕封爵勋官制度而推行的政治改革,势在打破北周宇文泰以来实施的“关中本位政策”,通过限制、削弱关陇集团的强大势力和影响,以整饬吏政,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但其政治改革的方案未尽成熟及过急的推进,未能与建立民生顺遂、团结安定的政治局面相结合起来,终因其暴政引致严重的统治危机,从而使杨玄感这样的政治野心家为维护关陇集团既得的地位和利益乘机而起。  相似文献   

3.
《苏孝慈墓志》记载了苏慈在北周隋所历官职,其中多次提及都督官制,苏孝慈以大都督、都督领禁兵,都督军号则皆为戎秩.通过对《苏孝慈墓志》在官制特别是戎秩制度的考证与辨析,明确大都督、都督在府兵建制中的作用.同时以北周散勋交杂的官制为背景,考察北周戎秩都督在建德元年前后的权力与地位的变化,探究都督军职发生虚衔化并最终衍为隋代勋官的短暂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4.
历代官制,有职事官、散官、勋官、爵号等区别。授于有功者勋官,叫策勋,即将其官号记之于策。这种制度滥觞于南北朝,所授之官,名位虽高,但无实职,故最初只叫散官;自唐始别称为勋官。据《新唐书》卷十六《百官一》载,勋级共分十二转,每一转都各有其勋官官名及品级。一转为武骑尉(视从七品),二转为云骑尉(视正七品),三转为飞骑尉(视从六品),四转为骁骑尉(视正六品),五转为骑都尉(视从五品),六转为上  相似文献   

5.
现行初一语文第二册的《木兰诗》一课中,写木兰还朝,功勋卓著,用了这样一句“策勋十二转”,课下注释为:“记功很多次。策勋,记功;转,次。”经查询有关资料,笔者认为这一说法欠妥,与本文不符。 “十二转”是北朝以来勋官的一个级别。勋官,是为表彰军功而设置的有虚衔而无实职的官职,这一点在《旧唐书·职官志》中已有明确记载:“勋官者,出于周齐交战之际。”公元575年,后周首先设置上拄国、上大将军、上开府仪同三司等“勋官”十一级,  相似文献   

6.
课标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所选苏轼的《方山子传》中有一句“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教材对“勋阀”的注释为“功勋之家”,我觉得有待商榷。首先,我觉得“阀”,应当注释为通假,通“伐”。  相似文献   

7.
官冗、事烦,鱼龙混杂、伤政扰民,是封建官僚时代固有的弊端。不少有识之士都痛感此弊,力主惩绝,但究竟“省官”与“省事”何者为先,看法不同: 北周名臣苏绰在著名的“六条诏书”中提出:“善官人者必先省其官”,“官省则事省,事省则民清;官烦  相似文献   

8.
西魏末年宇文泰改行六官制度,这种制度不是简单地模仿原来的尚书省,而是全面合并三省、御史台、太常等九卿、国子祭酒等四卿以及部分宿卫军机构而成,它有一些创造,对隋唐官制有一定影响,但是隋唐官制最重要的渊源还是西魏,特别是西魏大统十二年整顿以后的制度。那些认为隋唐职官制度主要源自北齐或北周的看法并不妥当,学术界对北周六官的一些模糊认识需要廓清。  相似文献   

9.
通过着眼于唐代制度中的刑法、职官、休假、考课等制度,对存在于王维生平中因“黄狮子案”之被定性,王维因唐玄宗大赦天下是否可享受“转勋”的晋级待遇,以及唐代的休假制是否可使王维“亦官亦隐”等问题,均进行了翔实具体之考察,不仅纠正了存在于王维生平研究中的有关错误,而且也使王维的生平事迹得以更为清晰之展现。  相似文献   

10.
检校官制度出现于北周,隋唐时期进一步发展.宋承李唐成制,实行假借官资的检校官制度,并制订十九阶检校官的阶等名号,用以表示官员地位之尊崇和升迁之资.自元丰改制及政和改革后,检校官阶等及除授对象明显减少,使这一制度在实施700余年后,进入了一个消亡、寝废的阶段,并随着南宋政权的灭亡而基本被废除了.  相似文献   

11.
小学生都喜欢通过良好的表现获得奖励.这是由小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所决定的,正向引导常常能鼓励学生继续表现良好。作为一个长期存一线“作战”的班主任,我越来越发现奖励麒实是一门大学川。我身边有的教师认为奖励就是给学生他想要的玩具、食物,有的教师认为,给学生的奖励越多,越会让学生下次表现出好的行为习惯。这些教师常常为“好心”没有得到“好报”而困惑-学生刚得到奖励时兴奋不已.时间一长就会小现“奖励综合症”:对奖励越来越漠然,不愿为获得奖勋而努力,会表现出“老师奖不奖励无所谓”的消极态度。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社会中,很少有人将“官吏”二字分开来解释,但我们在欣赏影视作品或阅读古代文献时不难发现,中国古代“官”和“吏”的意义及其日常使用是有明显差别的,这种差别并不仅仅只是书面语和口头语之分。“官”在古代一般指的是国家用于办公的地方,《礼记·王藻》释之为“朝廷治事之处也”,后来才引申指行政机关。如《聊斋志异·促织》“上于盆而养之……留待期限,以塞官责”。与此相关的是,与“官”相联系的事物则为国家所有,即“公家的、国家的”,杜甫《台上》“何须把官烛,似恼鬓毛衰”即用此意,后来由此又延伸出“官道、官街、官车、官银…  相似文献   

13.
裙带官由婚姻的缔结而致,是婚姻关系掩盖下的政治利用关系。北宋裙带官现象可从两个方面来透视,一曰皇亲裙带,即由于和皇室的各种形式的联姻而取官位;一曰执政大臣之间的裙带;后者更是其主流及特别之处。一皇亲类的裙带官,往往势力显赫,官职甚高。宋人即言:“亲王南班之女婿,号曰西官,即所谓郡马也,俗谓裙带头官”。从宋初赵匡胤与大将勋臣约为婚姻,这一措施一直作为国策被继承下来。皇帝公主及亲王的女儿,例皆选尚驸马、郡马,这些为数不少的驸马、郡马们形成一个地位优越的裙带官队伍。洪迈曾叹:“本朝宗室袒免亲女出嫁,如婿系白身  相似文献   

14.
中国数千年来为儒家思想所统治,孔子“为政以德”的观点,强调德礼为政教之本是指导中国古代行政的神经中枢。中国古代行政法制的全部目的在于维护君主的权位和社会的秩序。在此意义之上的行政更是一种“管理”制度,尤其体现在对官吏的管理上,是一种“治官之制”。德政思想就决定了中国的行政的本质是重在教化,维护宗法伦理秩序。  相似文献   

15.
不久前,我在《从<邓延天富等户残卷>看西魏北周的均田制度》一文中,分析了从《邓延天富等户残卷》(以下简称《残卷》)中反映出来的西魏北周均田制度,是应接田亩数少,而且实受田普遍不足.但对建立在均田制度上的租调制度等却未论及.本文拟对这些户籍计帐残卷反映出来的租调制度等加以分析,不当之处,祈望指正.一、《残卷》所反映的西魏北周租调制关于西魏北周租调制的记载,史书仅有一条:“凡人自十八以至六十有四,与轻癃者,皆赋之.其赋之法,有室者,岁不过绢一匹,绵八两,粟五斛;丁者半之.其非桑土,有室者,布一匹,麻十斤;丁者又半之.”但据《残卷》分析,却并非如此.先从纳租情况看.西魏北周时期纳租是分三等户缴纳的,即“课户上”、“课户中”、“课户下”,各户等纳税的数量有所不同.如侯老生户,“课户上,口三课见输,二丁男,  相似文献   

16.
一、奖励出身制度的历史沿革奖励出身制度,即通过奖励办法来指定学生的出身。它是清末新政时期的一种特殊的选才制度,主要体现在奖励新式学堂毕业生和留学毕业生上。奖励出身制度产生于科举废除的前后一段时间,确切地说是1905年前后的十来年时间。奖励出身是随着清末兴学堂和派留学热潮的兴起而出现的。光绪二十七年八月初二(1901.9.14),各省及礼部筹议学堂出身章程,为科名奖励学堂毕业生之先声。“由督抚学政按其(大学堂毕业生)功课严密扃试,拔其优者,分别拟取等第,资送京师大学堂复试,候旨钦定作为进士”,并“拟请俟专斋毕业后,即由该督抚…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黄岩诉讼档案》的考察,可以看出清代“官批民调”制度是在官府衙门主持下解决民间纠纷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案件性质的民事导向、约束效力的半强制性、宗族力量的强渗透性、纠纷双方心理接受程度的不完全性等特征。清代州县官的施政心理和复杂的施政环境促使官府衙门对“官批民调”解决民间纠纷有强烈偏好。中国古代熟人社会结构也为“官批民调”制度的施行创造了条件。“官批民调”制度是创造性解决民间纠纷的有效途径,但也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我校于12月4日召开了“天津电大(普)大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研究会”成立大会.会上通过了研究会《章程》,建立了研究会组织机构,会长为李学彤同志,副会长杜洪勋同志。对评选出的17篇优秀论文作者予以表彰及奖励,同时推选出一篇  相似文献   

19.
冠军源于我国古代将军的称号。楚时宋义伐秦,号称“卿子冠军”。西汉霍去病征讨匈奴卓立功勋,汉武帝封他为“冠军侯”,意为“冠于诸军之上”,是卓绝的将领。魏晋南北朝时,设有冠军将军。后来科举时代,借指考试获得第一名者。桂冠希腊神话中,太阳神阿波罗爱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的史官制度源起于三代,发达于秦汉以后,它与“二十四史”为代表的古代官修史系列,共同构成了有别于世界其他类型史学的独特文化情趣,研究它的起源、运作方式和对史学发展的实际影响,是把握中国传统史学特征和治史理念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