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西方人文主义教育管理伦理观是以一种以主观主义哲学为基础的教育管理伦理观,它反对科学主义教育管理观所秉持的"价值无涉"的伦理观点,认为教育管理乃是"价值关涉"的,并不可能保持"伦理中立"。尽管人文主义教育管理伦理观的哲学基础决定了其并非是一种科学意义上的伦理观,但其关注组织中人的因素,认为不能离开人来谈论组织的管理和决策,强调重视人的价值和伦理理性及人的非理性在管理和决策中的作用,对当前的教育管理理论和实践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立足于全球化战略而布局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关照了全人类之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关于世界问题的哲学回应.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类"概念较为恰当地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在"类"概念视域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感性对象性关系,由 自然进化而产生的人类是自然界本质自我意识的彰显,也体现了个体与他人本质的互证关系.自然是人化的 自然,因而人与 自然是本质同一关系.人是社会化的人,因而人与人是本质一体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体现为"社会化的人类",马克思"类思维"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奠定坚实的哲学基础,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 自然观、"仁爱万物"的博爱观、"天下为公"的义利观、"协和万邦"的和合观等思想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供哲学滋养,普惠理念、共同价值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旗帜鲜明地提供了价值立场.  相似文献   

3.
"仁"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所在,也是其思想的核心范畴,"仁"字最先可能并不是由儒家提出,但却为儒家所吸收、改造和弘扬.只有理解了"仁"的历史起源和最初含义,才能够理解为什么儒家特别强调必须款待他人、厚爱他人,进而泛爱万物."仁"是人性的本质特征,"仁学"的核心是讲爱人,"仁"是人的哲学升华,可称为人学哲学.作为"仁者爱人,泛爱众"的理念、万物一体的超越意识和生生不已于一体的儒家"仁爱",虽产生于过去.但由于它包含着一些恒古长新的内容,因而具有其内在的思想魅力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4.
"万物一体哲学"作为克服生态环境危机这一时代困境的应对思路,认为造成生态环境危机的基本原因在于西方传统"主体—客体"关系式哲学主导下的人类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方式所造成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的破坏,要求改变西方传统"主体—客体"关系式哲学观念,建构一种"万物一体哲学"。这种"万物一体哲学"应对时代困境的基本途径有其优缺点。与此相联系,它也有着自身学理上的重大缺陷。  相似文献   

5.
西方人文主义教育管理伦理观是以一种以主观主义哲学为基础的教育管理伦理观,它反对科学主义教育管理观所秉持的“价值无涉”的伦理观点,认为教育管理乃是“价值关涉”的,并不可能保持“伦理中立”。尽管人文主义教育管理伦理观的哲学基础决定了其并非是一种科学意义上的伦理观,但其关注组织中人的因素,认为不能离开人来谈论组织的管理和决策,强调重视人的价值和伦理理性及人的非理性在管理和决策中的作用,对当前的教育管理理论和实践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钱钟书通过从"观物"之"我"所呈现出的不同心性修养入手,探讨了三种物我关系。第一种是具万物一体之爱的"大我"之境;第二种是"挟私蔽欲"的"小我"之境;第三种是呈现万物的本真情态,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无我"之境。  相似文献   

7.
正是王阳明蕴含智慧的哲学思想及其重要的现代价值,使王阳明历经五百年仍备受关注。"心即理""良知与致良知"是阳明学的主要哲学命题,"知行合一"则是其哲学思想的重要特色。王阳明哲学的现代价值也充分体现在其注重实践的哲学精神、自我超越的生命境界以及"万物一体"的普世价值中。本文阐述了王阳明哲学思想,并对其现代价值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包括生物中心主义及生态主义主义的自然中心主义伦理观蕴涵着着种种理论缺陷,例如过度强调自然价值、自然权利而忽略了人的主体性的特殊性,对自然"内在价值"的主观预设而缺乏逻辑或实证支持,以及论证自然物获取道德权利的依据所显露的不严谨性,等等;然而,这种理论缺陷基本属于其它哲学伦理观均有的、源于人类理性局限的"逻辑悖论",而这并没有妨碍自然主义的伦理观在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与超越中将人类道德思辨不断引向深入并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9.
关怀伦理学家在解释关怀的道德基础时使用了"关系本体论"这一概念,但是这一概念并不指一种严格的哲学本体论承诺,而是指一种社会心理角度对关系之重要性的认识。对于关怀关系的现象描绘并不能直接推出道德的普遍"应当",其中缺乏了哲学反思的关键步骤,因此关怀伦理内部仍然存在着"是"与"应当"之间的断裂。此前关于儒家"仁"与"关怀"的比较多从"仁"之"用"的维度入手,忽视了二者道德本体层的差异,儒家"仁"的本体论本质上也是一种基于关系的本体论,但是儒家"仁"的关系本体论具有"体用合一"的特征,集"是"与"应当"为一体,具体体现在其两层的关系本体论架构中:先秦儒家同样以家庭中富有情感性的"孝悌"关系作为"仁"之根基,与关怀伦理重视原初家庭领域的关怀关系相似,但是儒家以"孝悌"为核心的"亲亲"关系已经内蕴着伦理的"应当"法则;其次,宋儒以后更加强调"万物一体"关系为"仁"的宇宙论本源,解释了以家庭关系为根基的伦理关怀,何以能推扩至一切宇宙万物。儒家"仁"的两层关系本体论对于克服关怀伦理"是"与"应当"断裂问题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仁本体"是人之所以为人、人与世界圆融一体的终极根据,具有创生性、非现成性和关系性等特征。首先,"仁本体"是宇宙生生不息、大化流行的始源,具有创生性;其次,"仁本体"不是僵化不变的现成实体,而要通过锲而不舍的人生实践去澄明开显,具有非现成性;再次,"仁本体"是宇宙万物共生的整体,指涉着人与他人、人与自然的一体关系,具有关系性。  相似文献   

11.
学界许多关于中国文化、中国哲学或中国美学等的探讨,都是建立在中西对立这样一个理论预设上的。所谓中西对立,意味着三个东西:1.中西比较是比较研究的主流,甚或全部;2.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性质必然相反;3.中国的、甚至世界的出路就在于中西融合创新。中西对立这样的思维框架只是近代历史的特定产物,并不能作为不可质询的理论前提。现在,正是我们要对这一思维模式进行反思的时候。  相似文献   

12.
古希腊人的“爱智”,中国古人的“求道”,以各自的方式体现了哲学是关于宇宙人生总体关系的学说这一本质内涵。中西哲学各有特点,前者是以宇宙论为侧重点的天人之学;后者则是以人类学为侧重点的天人之学。它们都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必须加以借鉴的重要的哲学资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天人之学,即科学的世界观理论。它是通过实践来理解和改造人与世界的能动的、历史的、辩证的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3.
从现代性理论的视野上来看,中国哲学史学科是在中国古代世界解体的背景下,出于对现代性问题的感应而产生的。但该学科产生之后,由于纠缠于思想的民族性辩护,将“中西问题”等同于“古今问题”,从而错失了对现代性问题的敏锐感知与积极回应。该错失既不利于中国哲学史学科与国际哲学界的对话交流,也不利于其“合法性危机”问题的解决,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须直面、担当现代性问题。  相似文献   

14.
维特根斯坦先后提出两种迥然有别的哲学思想,对西方哲学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此被称为“哲学家的哲学家”“哲学史上的转折点”。文章着重阐释其后期以语言游戏观为基础的语言哲学思想,并深入探讨这一全新哲学观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前亚里士多德时期 ,逻辑与哲学是融合在一起的。在这种原始的融合过程中 ,逻辑与哲学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分离。从早期哲学家的思想中 ,我们认识到 ,哲学是最根本的理论基础。没有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 ,逻辑就失去产生、发展的土壤。相反 ,如果哲学家不研究逻辑 ,不很好地运用逻辑手段 ,那么 ,其哲学就很难变得严密、深邃 ,很难有较强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16.
《成吉思汗哲学思想研究》一书是研究蒙古民族历史人物思想史的第一本书,属中国哲学断代(元代)研究。书中第一次提出成吉思汗是古代蒙古族哲学思想家的独到而新颖的观点,并对这个观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同时提供了可靠准确的论据。作者分析成吉思汗哲学思想,打开了新的思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有一定的启迪和创新意义。该书对拓展国际蒙古学的研究领域,推动蒙古族哲学思想史新学科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研究中国哲学史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早期是中国史家的"世界意识"走向深入的关键时期.他们要么着重将中国历史纳入世界历史,并以西方历史发展的模式和理论来认识和解释中国历史,要么着重在中西比较的基础上探讨中国历史文化的特殊性.他们的"世界意识"从史观、理论、方法、语言、体裁、教学等方面影响和塑造了中国现代史学的基本范型.它之所以能够得以深化,外因是西学对中国史学的不断冲击,内因则是中国史家世界观的改变和爱国心的驱使.  相似文献   

18.
作为20世纪重要的哲学史家,唐君毅在研治中国哲学史时,视中国哲学为一独立系统,坚持客观地了解研究的态度,以“义理训诂交相明”为其哲学史方法论的总原则,在具体的研究中运用各种哲学方法,同时采用“原”的哲学史叙述方式。唐君毅的哲学史研究总体上具有“哲学史与哲学之间”的特点,实质上是一种哲学创作与建构。  相似文献   

19.
哲学的根本问题是决定哲学发生的原由和存在的根据,从根本上说,哲学是人类为了解决人与世界的关系而发明创造出来的思想成果,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根本问题。人与世界的关系包括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界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说,人与世界的关系也就是人与环境的关系。把哲学的根本问题规定为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既可以在哲学史上得到证明,更是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20.
对本体的形上致思,作为西方哲学最基本的特征与内容,以丰富的内涵和抽象的思辨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处处彰显着独特的思想魅力。这最突出地体现在,巴门尼德的存在学说真正开启了西方哲学发展史的逻辑进程,此后,沿着柏拉图—黑格尔哲学路线,致思本体犹如一湾活水始终牵引着西方哲学发展的逻辑进程,直到后现代主义哲学解构策略的引入,才对之作出了一次深刻的理性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