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可能考虚词“其”文言虚词最需要注意从未单独设题考过的“其”字,该虚词几种用法的辨析是难点所在,也正是文言语感强弱的试金石。首先,“其”作代词用时要能区分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对于后者,还要能区分单纯替代人或事物的用法和表领属的用法。其次,要能区分作语气副词和作句中衬字(或词尾)的用法。至于“其……其……”配合使用,表示选择,也当注意一下。“其”字还有一种用法需要注意,即作假设连词“假使”“如果”用。二、文言翻译切忌望文生义文言翻译题采用主观表述形式,2002年是第一次,主要考查了宾语前置兼反问句式和省略介词宾…  相似文献   

2.
文言虚词“焉”字在中学教材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是大纲要求掌握的15个常见文言虚词之一。“焉”字用法较多,在中学教材中常见的用法有作兼词、代词、疑问代词、语气助词和词缀等。“焉’,用在句中,一般作疑问代词、句中语气助词或词缀等。如:  相似文献   

3.
虚词“之”的用法如下:1.作代词用,相当于“他”、“他们”、“它”、“它们”。2.作结构助词用:①相当于“的”②宾语前置的标志③用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附:3.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去”。虚词“其”的用法:1.作代词用:①相当于“他”、“他的”、“它的”。②相当于“那”、“那些”。2.作副词用,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大概”、“难  相似文献   

4.
关于文言虚词“乃”作代词的用法,新编高中语文第二册第354页《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一)》中,说“乃”“只用作第二人称”。肯定语气且冠以“只”字限制,旨在强调其用法的唯一性,排除“乃”作其它代词的任何用法。对于此种看法,笔者不敢苟同。首先,这种说法与教材本身相抵触。高中第一册《三元里抗英》中的“备乃器械,持乃糗粮”中“乃”注释为:“‘乃’,相当于‘其’,他的。”同一套教材,前后却不能自圆其说。当然,对于“备乃器械,持  相似文献   

5.
2004年的《考试说明》提出文言句式要作隐性考查。对文言句式的备考应着重把握三点:1.掌握文言句式的基本标志和规律;2.培养依据具体语境进行推断的能力;3.掌握文言翻译的基本方法。一、变序句(一)宾语前置句,在翻译时应将前置的宾语移到相应的动词或介词后1.疑问句、否定句中宾语往往前置。例1何由知吾可也?疑问代词“何”作介词“由”的宾语被提前。所以翻译时应放在“由”的后面。译:凭什么知道我可以呢?例2古之人不余欺也。代词“余”本作“欺”的宾语,在否定句中置于“欺”之前,翻译时需放在后面。译: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啊!2.用助词“…  相似文献   

6.
文言虚词“焉”使用频率极高,用法较广,译法多也较活,下面就句末“焉”的用法归纳如下,仅供同学们参考。一在陈述句末,“焉”用在及物动词(能够带宾语的动词)后,作代词用,相当于代词“之”字,翻译时根据具体的语境,可译出它所指代的具体内容,例如:1.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  相似文献   

7.
一、精讲目的:1、了解孔子“为国以礼”的思想,及其弟子不满当时社会现状、志于治乱的志向。2、本文文学生活气息很浓,宜引导学生具体体会,以简炼传神的笔墨、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3、具体掌握“以、如、乎”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和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语法特点。4、课文文笔凝炼,学生容易产生歧解,宜穿  相似文献   

8.
文言文与现代文比较,语法上有些特殊的地方,如宾语前置,名词用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有些成语就体现了上述的语法特点,如“时不我待”,即“时不待我”,是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代号A—(?));“何去何从”,即“去何从何”,是  相似文献   

9.
疑问代词作宾语的定语不是宾语前置的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汉语有少数特殊的词序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这些特殊的词序中最突出的是宾语在一定条件下要放在动词之前。这样的条件有三个:一是疑问代词作宾语要前置;二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要前置;三是宾语用代词复指时前置。这一类的特点是宾语前置的同时,还要在宾语后面用代词“是”或“之”复指一下,“是”或“之”也放在动词前面。但电大现行教材的一种观点认为,疑问代词作宾语的定语,这宾语也必须置于动词之前。就是说,疑问代词作宾语的定语也是宾语前置的条件。(见朱振家先生主编的《简明古代汉语》(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56-257…  相似文献   

10.
学习文言文主要是理解和掌握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地方。其中,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虚词差别很大,且使用频繁,用法复杂。现就初一第一册语文课本中的几篇文言文来谈一谈“之、乎、者、也”这几个我们常挂嘴边的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一、“之”“之”字在文言文中常用作代词、助词,有时也用作动词。1.作代词“之”作为代词,指代范围相当广泛,可代人、事、物。译为现代文时可根据指代情况、句子内容灵活掌握。例如: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相似文献   

11.
试析中学文言文中“之”字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学文言文中“之”有代词和助词两种词性 ,作为助词 ,“之”有四种用法 :一是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表示领属或修饰的偏正关系 ,可译为“的”。二是用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不能或不必译出。三是凑足音节 ,没有实在意义。四是用在宾语前置结构中 ,为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之”有两种用法 :一是人称代词 ,二是指示代词。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第二册,《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一)》中就文言虚词“乃”的用法,谈了四种情况:第一种,用作副词,可译为“就”“才”“却”“竟”“仅”等;第二种,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译为“你”;第三种,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第四种,  相似文献   

13.
“之”字在古文中,出现频率高,用法活,是个较难掌握的虚词。具体用法就更复杂了。如可作第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可作定语、补语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有时用在主语谓语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有时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有时可作谓语动词等等。这么多的用法,怎样对它进行辨别呢?有一个简便的方法,那就是看“之”字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  相似文献   

14.
《考试》2008,(6)
文言中的虚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代词。需要注意的是,代词在现代汉语中,属于实词,在文言中则属于虚词,且用法灵活多样,使用频率高。掌握好文言虚词,对学好文言文,进而对中考  相似文献   

15.
在《诗经·小雅》中的145个“其”字句的基础上(重复出现不计),探讨“其”字的用法规律。“其”字作实词主要是代词和副词,作代词包括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在句首时全部是代词,可以作主语和宾语,在句中作代词时多是修饰名词的定语;作副词包括程度副词,时间副词和语气副词。作虚词时是助词、连词和语气词,作语词只有一例。  相似文献   

16.
先秦汉语中,虚词“实”的最主要用法是作指示代词,强调它前面出现的主语,而不是普遍认为的副词用法.这种用法的“实”用的是假借字,跟“果实”的“实”没有任何渊源关系,而与指示代词“是”有同源关系.“维/惟/唯”的用法,一部分是作强调主语和宾语的指示代词,一部分是由这种代词演变而成的系词、副词和连词,表示“乃是”之义.“伊”“繄”也作代词、系词、副词.“维”“伊”又具有连词的用法.“维”、“伊”、“繄”的古音也有很近的关系,并且都与“是”、“寔”、“实”有语法功用上的相类.它们应该有语源上的关系,其演变是上古汉语方言分化的结果.虚词位置、功能的变化引起词性变化,指示代词发展出系词、副词和连词的作用,同时也相应派生出新词,新旧同源虚词在积淀历史词汇的历史文献中,其发展源流有脉络可寻.在考察了上述虚词演变的时代层次后,将词序变化、功能演变与新词性产生结合起来,可以探讨虚词演变的一些原理和规律,及新的语言体系中斯旧句式叠构出重复性表义句式的原理.在同样的位置情况下,判定其词性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它的指向是其前还是其后.  相似文献   

17.
“焉”是高考考查的18个文言虚词之一。是高考中出现频率相对较高的,也是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经常遇到的,然而“焉”的众多用法中有两种用法相对棘手,较难判定,即:何时作代词,何时作兼词。因此弄清这两种用法,“焉”字的困惑也就迎刃而解了,本文试从以下几个角度略作辨析。  相似文献   

18.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通常都需要一定的条件。如疑问代词作宾语、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或宾语由“是”、“之”复指并提前等,唯有介词“以”的宾语可以无条件前置。这一特殊的语法现象在古文中的出现频率相当高,所以对它进行探讨和分析还是很有必要的。一、“以”的宾语前置的三种情况(一)为达到强调目的而将“以”的宾语前置。当名词或数词充当介词“以”的宾语时,这个  相似文献   

19.
关于文言虚词“者”字的词性,通常从用法上分为两类。一是语气词,二是代词。这种代词究竟属于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还是属于疑问代词?现行说法颇为笼统。所谓  相似文献   

20.
考测点导航古人说:学会之乎者也矣焉哉,可以为文也。文言虚词是构成文言语句不可缺少的部分。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代词和兼词。文言虚词数量虽少,但用法灵活,使用频率高,在汉语的发展中变化大。“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