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明代学术文化的盛衰转换,是理学践履中不断反思批判、整合开新的结果.这一结果的产生都是以明代前期理学走向为基础的,如理学的政治化所带来的双重效应,理学践履中由穷理致知转向涵养主敬,由虚玄之论向致用之学的变革等,都为明代中晚期文化精神的嬗变与哲学的转换起到了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能让学校的墨韵文化陶冶情操,涵养生命,弘扬汉字精神和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民族记忆,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品格提升,实现从书法特色打造到书法文化育人的嬗变,江苏省丹阳市荆林学校以"尚真养正"为价值引领,以"笔正""心正""行正"为探索路径,以"规、正、雅"为育人目标,通过"墨色明品""墨痕润品""墨韵铸品""墨瀚敦品""墨香养品"五大举措促进学生的品格提升。  相似文献   

3.
路薇 《河池学院学报》2021,41(5):13-18,30
南宋朱熹既是理学家,也兼具诗人、书法家的身份.他以儒家义理为基底进行诗书创作,奉守严正持"敬"观,并将持"敬"的功夫从理论层面延伸至个人行为修养及诗歌书法等艺术领域.朱熹反对夸张繁复的艺术技巧,提出文道并重,注重艺与道的统一.注重"气"在诗文书法中的一以贯之,并且在诗书创作与理论中从推崇"古法"过渡到后期不完全否定苏黄的"无法之法",将理学思想与艺术法度平衡融合,对其时及宋末元初均有深远影响.朱熹以其深厚的理学修养和文学积累,在诗歌和书法创作批评中融入理学思想,使诗歌与书法表现出理学视阈下的会通特点.  相似文献   

4.
陶行知先生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他一生积极倡导"如何引导学生努力求学""教学做合一""小孩子有不可思议的力量"等育人理念,陶行知认为:"实践活动"蕴藏能力培养:越是实践活动课,越能培养同学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更能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陶行知说:"行是知之始","合作"的效果比形式更重要。于是,笔者试图从陶行知的教育理论入手,催开教育智慧之花。  相似文献   

5.
雅行教育,以"雅行教育,幸福成长"为理念,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力图做到"致良雅,雅行合一""启智育雅,励学敦行",从德育到整体学校教育,着力校园"四维立体式"文化建设,形成以"育雅文化""励学文化""启智文化"和"敦行文化"四大主题文化为支撑的雅行文化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德性基础和人文情怀,进而构建雅行教育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诡道"与"知"是《孙子兵法》核心论述的两个问题,二者之间的关系为:"诡道"与"知"伴随着战争实践的发展而确立;"知"是"诡道"的逻辑起点,"诡道"及其运用都必须围绕"知"展开;"诡道十二法"实质是以"知"为中心的情报战;"诡道"的运用可将"知"转化为势,这也是以谋制胜的源泉所在。以"五间俱起""隐真示假""避实击虚"三种具体的"诡道"形式为例,探讨如何把"诡道"和"知"二者巧妙地结合起来,具体运用于战争中,从而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最终达到制胜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唐代史臣吴兢在《贞观政要》中提出的"论畋猎"管理观念对会计文化建设的贡献在于四个方面:"清道而行,犹戒衔橛"就是格外谨慎;"以瓦为之,必不漏矣"就是防患未然;"甚须折衷,从容讽谏"就是处事得当;"偶属尘昏,自今为诫"就是防微杜渐。  相似文献   

8.
高校实验教师的工作具有很强的知识性与实践性,很好地体现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实验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需要"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培育。实验教师的"工匠精神"表现为专注专一的职业态度、尽责奉献的职业操守、精益求精的质量意识、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验教师"工匠精神"培育提供了丰沃的土壤,有助于由"匠德""匠心""匠知""匠术""匠行"多维度塑造"道技合一"、行之久远的实验教师"工匠"队伍。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爱国主义、仁爱忠恕思想和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等教化思想。中国传统教化思想坚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重视"慎独""自省""改过"的修养程序与方法,追求持中贵和。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化思想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全过程,笔者对此作了相关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把小学涵养放在朱子哲学体系的整体中评价其地位。朱子哲学纲领是"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敬(涵养)与格物(致知)是朱子学说的两个支撑点。本文分别讨论了小学涵养与敬(涵养),小学涵养与格物(致知)的关系,指明了它对这两者的意义。从而得出一个新的结论:小学涵养是朱子哲学体系的逻辑前提、理论的一个出发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