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生物学与心理学角度来说,儿童具有自我发展与完善的内在动力.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协助与促进儿童的自我发展.表现为促进儿童实现愉快的自主精神建构以及引导儿童建立自我认同,促进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成人在儿童的精神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良好的精神关系是促进儿童实现精神个体化、满足儿童合理欲望、促进成人不断完善的必要条件。然而在现实中,成人在促进儿童精神发展的同时,也给儿童带来了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焦虑:儿童"自我"被取代、儿童欲望体验不平衡、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精神榜样缺失。因此,应通过发扬尊重文化、强化二者精神关系之间爱的纽带以及成人自我教育等方式优化成人与儿童的精神关系,促进儿童精神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挪威幼教工作者关注戏剧与儿童游戏的关系,认为教师可利用戏剧知识为儿童游戏提供支持.因此,在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方面,挪威政府强调师范生既要具备戏剧表演的知识和能力,又要具备开展戏剧教学活动的能力.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要创造各种条件,让儿童有机会感受戏剧艺术,同时组织儿童进行戏剧表演,以提高儿童利用戏剧形式表达自我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幸福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儿童的幸福则是快乐的现在与美好未来的结合。教育要促进儿童的幸福,必须处理好儿童的现在与未来的关系。通过儿童的生活和活动把儿童的现在与未来联系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儿童认识自己未来的意义,引导他们向着未来发展。前苏联的合作教育学对如何处理儿童的现在与未来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我们认识教育促进儿童幸福的条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特殊教育价值必然存在于特殊儿童生活的目的性之中。特殊儿童独特的生活意义就是在补偿缺陷这一现实生活事实之中展现着生命存在,又在超越缺陷这一可能生活的理想之中生成自我完善、创造的无限意义。特殊教育具有对特殊儿童现实生活匮乏性的补偿、改造和批判引领作用,以及超越缺陷、敞开无限发展潜能的终极关切价值。特殊教育对特殊儿童生活的影响主要是基于教育主体间对生活意义的精神关怀关系,要遵循意义世界自我内在生成和建构的逻辑,通过对特殊儿童特殊需要的引导和满足,促进他们自我选择和设计、创造可能生活。  相似文献   

6.
劳动教育在儿童精神发展和人格健全成长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对劳动教育存在诸多误解和偏见。为了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必须纠正偏见,帮助儿童融入社会和实现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7.
学前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是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小学教育在很多方面完全不同于幼儿园教育。在幼小衔接工作中,自我调控能力的发展对儿童入学后的适应和今后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良好的教养方式是促进学前儿童自我调控能力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儿童天生拥有自我发现的能力,课程生活如何通过评价策略来为儿童营造良好的自我认同感?笔者认为,评价目标和儿童发展的目标必须紧密结合,评价除了发挥原有反馈、激励、促进的功能,更应发挥其促进儿童发现自我、发展自我的生态教育。笔者拟结合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新的生活就要开始了"教学实践,谈谈教育评价策略对儿童道德发展的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9.
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教师对教育工作和自身教育能力与影响力的自我信念、判断与感受,对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在阐释教师自我效能感基本涵义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教师自我效能感对儿童学习与发展的重要影响,特别是对儿童自我概念、学习与学业成就、行为与个性、师生关系与同伴关系等的重要作用,并进一步揭示了教师自我效能感作用与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内在过程与机制。  相似文献   

10.
安全无小事,安全教育成为幼儿园教育的第一要务。《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强调要培养幼儿"具有自我保护能力"。为此,在幼儿教育中就要让幼儿学会简单的自救和求救的方法。幼儿园必须重视安全教育,把安全演练作为常态化,并创新安全演练的形式,促进幼儿安全教育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11.
“以儿童为本”是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传承近百年的教育理念和传统,意味着尊重儿童、研究儿童和促进儿童主动发展。我园长期以来注重对幼儿自主性与主动性的培养,在实践与研究中逐步放手,创造幼儿自主空间,挖掘一日活动促进幼儿主动发展的价值。在生活活动中渗透自我服务意识,区域活动中实现幼儿自主、富有个性的发展,主题教育活动中尊重幼儿主动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正>尼采说:"我们无可避免跟自己保持陌生,我们不明白自己,我们搞不清楚自己……对于我们自己,我们不是‘知者'……"成长中的儿童对于自我认知、自我靠近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比成人更为迫切。儿童天生拥有自我发现的能力,教育如何来为儿童营造良好的自我发现的生态圈?笔者认为,评价目标必须与儿童发展的目标紧密地结合起来,评价在发挥反馈、激励、促进功能的过程中,更应注重发挥促进儿童发现自我、发展自我的作用。下面以我校校本课程"男孩女孩"为例,呈现我们的一点尝试。  相似文献   

13.
儿童的网络探究对其建构世界的意义、探究自我、探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探究生活,形成自我与世界的关系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儿童的网络探究会促进儿童网络活动中意义生成与理解的深度,进而通过参与、反思、完善自身行为而增强对网络世界的建构。因此,以探究为取向,让儿童在网络实践中提升探究能力,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自我积极建构的过程,道德教育的关键就是激发儿童个体道德自我发展的积极主动性,增强其自我教育的能力.在儿童道德教育中,奖励与惩罚是最为常用的方法,这两种看似简单的方法却隐含着复杂的发展性功能,运用得好,能促进儿童道德发展;运用不当,会阻碍儿童道德自我的建构.因此,在儿童道德教育中,要恰当地运用奖励与惩罚.  相似文献   

15.
李慧 《考试周刊》2014,(91):189-189
幼儿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非常关键的一环,也是教学体系中开展工作相对较难的阶段。在当前幼儿教育过程中,突出问题就是儿童与同伴交往时往往过于自我。如果与其他人发生冲突,儿童的情绪会变得非常激烈。而良好的伙伴关系对幼儿有保护功能,有利于促进幼儿社会化。正因如此,有效提升中班幼儿同伴间的关系质量,促进其交往能力的提升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是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要求。  相似文献   

16.
林婕  谢龙华 《文教资料》2009,(34):73-75
自尊是人最基本的需要之一,自信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要给儿童创造条件,让儿童学会正确自我评价,从而让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获得理解、尊重和自信,进而形成成长的动力。  相似文献   

17.
儿童负面性教育与反面教育、挫折教育等有着一定的联系,但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区别。为了使儿童更好地具备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以便其逐步地更好了解与适应社会,由家庭对儿童进行适度的"负面性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但在负面性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度的问题,因此要有选择性、针对性地对其进行适度的此类教育。  相似文献   

18.
童话在为儿童提供阅读快乐的同时,也促进儿童认识自我并更好地生活,进而发展儿童的人格.裸读童话要从言语形式入手,进行内涵发现.教师引导学生读童话时,要抓住其话语方式主要表现为反复强调、反语讽刺、夸张具有戏剧性、运用想象与联想以及故事具有虚构性和隐喻性等特点,品味与揭示其背后的社会、心理与人性问题,促进儿童对世界的认识与自我发展.  相似文献   

19.
研究以90名一年级学生为被试,采用情景观察法、教育实验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对一年级学生自我保护能力促进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控制班儿童在接受了一年传统的行为限制教育后,自我保护能力提高幅度不明显。实验班儿童接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后,自我保护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这说明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及适宜的实验干预方法能够促进儿童自我保护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发展适宜性教育是指能够满足0~8岁婴幼儿发展需要的教育,既要兼顾儿童的年龄群体特征和个体特征,又要帮助儿童尽量努力挑战其可能达到的下一个发展目标,还要考虑儿童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教师要创设适宜儿童发展的学习环境,设计适宜儿童发展的课程,实施促进儿童发展的教学,及时观测儿童的发展状况,与儿童家庭建立良好的双向沟通关系,促进儿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