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关于禅宗美学的逻辑起点、研究对象与理论范式的思考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禅宗在其初创时,就在终极信仰中先验设定本体(“禅”)作为安身立命的源点,它使“禅”的内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成为一个代表“本性”(自性)和宇宙人生的本体属性的概念。禅宗哲学与美学以“禅”作为本体范畴,以“立心”在“禅”的本体上建构了心性本体论,并以此为逻辑起点建构理论体系。禅宗美学以禅宗门人独特的审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它提出的关于从“味”(体味)到“味”(禅味)的命题,成为概括审美活动的过程、特征与主要范畴的逻辑结构的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2.
“空观”是禅宗美学的本体论范畴,把“心性本体论”作为禅宗美学的本体论是不妥当的。贯穿普遍联系原则的“缘起论”是禅宗美学“空观”的哲学基础,因而禅宗美学既要以“空观”为本体,又必须反对“顽空”观。禅宗美学正是以“空观”为本体,才把“无味”“至味”等作为美学最高范畴,作为最高的审美境界或者美的终根本原。因此,禅宗美学与西方理性主义美学是根本不同性质的美学。  相似文献   

3.
马祖道一是江湖禅宗江西禅系的缔造者。江西禅系在二三代间如火如荼,蔚为大宗,主要得力于马祖禅学革新上的巨大成功。其成功,一是完成了禅宗本体论由主观唯心论到客观唯心论的转化,使禅宗由六祖以前的“缘起性空”、“唯识无境”,一变而为心物、理事同一同真。二是用“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三位一体的禅法,缔构了以“直显心性”为宗旨的禅法体系,为禅宗提供了普及速成效应极强的明心见性武器。  相似文献   

4.
憨山德清对禅宗美学的贡献及其学术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清的“为学三要”之说 ,成为 1 7世纪以来三教一体的名言 ,为后世僧人所尊奉的准则。他对禅宗哲学与美学最为突出的贡献是对本体范畴“禅”(心 )的深入探讨与明确论述。而他毕生实践 ,则是以三教一体的心性说为指南 ,以禅家心法遍注儒、道、释三家经典 ,对禅宗的重要理论问题作了系统阐释 ,在中国禅宗思想史及其美学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5.
痴绝道冲是南宋后期一代临济宗高僧,被誉为“真法门之栋梁,后学之标准”。“以激扬宗风为己任”是痴绝道冲禅法思想的特点及其价值旨趣,他的禅法思想性格,虽有融合之精神,实则回归于古德临济义玄时代,不受普遍流行的看话禅、文字禅、默照禅之禅风影响,亦不受宋代禅宗内部禅、净融合论之影响。在儒、释、道三教关系问题上,痴绝道冲主要继承和发展了明教契嵩的儒佛融合论。不断引用儒家经典与佛教作会通,在本体论上强调儒释道三教共同一之“道”、同一之“心”,但是在孝亲观上更多地强调佛法的特殊性、优越性。在心性论上.痴绝道冲反复借着释迦灵山拈花、达磨西来的禅宗公案,从正面阐释了自己临济禅一念分明、自证自悟的思想.坚守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门精神。径山痴绝颇为深刻地批评当时丛林佛法淡薄、祖道凌迟的种种弊病,努力振兴丛林,绍隆佛祖。  相似文献   

6.
中国哲学研究历来重视先秦道家哲学“道”本体论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原创地位,而比较忽视儒家哲学创始人孔子的“道”本体哲学思想。文章认为,“道”是孔老哲学共同的本体论核心范畴,意指天地万物之本原、本质、本性;它既是一种物质实体,又是一种精神实体,“混沌”、“变通”、“阴阳”、“虚静”是表述“道”本体特征的几个重要范畴;“道”是中国哲学“天人合一”基元命题的本体论依据,也是中国古典美学和谐本质论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7.
实参实悟与元代禅宗美学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禅宗普遍倡导实参实悟,视实参重于顿悟,将顿悟禅法导向平实修习,这一倾向表明元代禅宗的禅主其美学思想出现了向早期禅宗的回归。其倡导实参实悟的基本目的是要了脱生死,追求人生的诗意栖居,他们的人生态度,表现出浓郁的美学意味。他们在对心性论的探讨中,对本体论范畴“禅”的内涵作出了明确的理论概括,对禅宗哲学与美学作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中国禅宗美学是中国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自己独特的美学范畴及其思想体系,丰富了中国美学的理论宝库。慧能提出的“道由心悟”的命题,不仅是禅宗禅学思想的纲骨,而且是禅宗美学思想的纲骨。这个命题把“道”(禅)、“心”、“悟”等重要范畴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呈现出禅宗美学思想体系的逻辑结构,展示出禅宗美学是生命美学的丰富内容。中国禅宗美学思想史就是这些重要范畴不断发展、演变从而使生命美学不断丰富、变化的历史。在中国禅宗及其美学思想发展史上,马祖道一所创立的洪州宗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悟,觉也。它是禅宗通向那神秘的深不可测的“无意识”领域的门限。严沧浪从这里得到启发.提出诗的“妙悟”说.认为“妙悟”是把握艺术本体的法门。笔者悟“妙悟”只悟出三层含意:一、“第一义”之悟与“造物之悟”在引禅喻诗过程中,沧浪谈到禅与诗的共同点,禅、诗与书、理的相异处,报出了“第一义”之语与“透彻之语”.从而明确地指出了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别.这是构建“妙语”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沧派认为禅与诗有很多共同点,因此,引禅翁诗可以“说得诗透彻”。学诗和参样一样,首先在于把握其“真谛”。参禅在于把握“第一义”(…  相似文献   

10.
陆王心学思想家们不满于程朱心性论,援禅入儒,重建了一套心性论思想体系。他们吸收禅宗“即心即性”、“即心即佛”的思想,提出“心即性”、“良知即性”,使人心与人性合而为一。他们吸取禅宗的修行方法,在人性养成上,重视伦常德性的体证,强调道德实践的自然向度。他们汲取禅宗“因缘说法”、“随机摄化”的观点和方法,形成了“随才成就”、活泼自然的教育风格。陆王这种心性论重建,是封建伦常的进一步强化和内化,也埋下了撕裂、冲破封建伦理的伏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