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视荧屏每天快捷、形象地传递着各类信息,而让人感动、让人不能忘却的内容却并不多。然而电视消息《温副总理带灾区孩子上课》却达到了这种效果。这则电视消息以其特有的视觉冲击力和亲和力.不但获得了“陕西新闻奖”一等奖.而且还获得了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相似文献   

2.
邹霞 《声屏世界》2006,(7):28-28
头条在电视新闻编排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对受众“心理”的关注和传播“艺术”的追求上,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接收“最新信息”并最大限度地留下深刻印象。电视新闻编辑在确立时段新闻“头条”时,应把握以下原则:1、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最重要的”。有些消息,从内容看是重要的,但当天的报纸已刊出,电视就不应该视为“最重要的”。有些消息,虽然题材重大,但时过境迁,记者无法拍摄第一现场,也不应视为“重要”,因为它未能体现电视的特点。因此,所谓“最引人注目”,对电视来说,就是“最新的、来自事件现场的报道”。2、最重要的并不一定就在头条播…  相似文献   

3.
居易 《新闻知识》2003,(12):28-28
电视报道重大事件、典型人物,要想到达人人看了都满意的极致是很难的,更别说是报道普通人物了,然而渭南电视台拍摄的电视短片《贫富张新民》却是个例外。它是一部佳作。这部短片引起人们极大关注的一是把普通人物拍活了,二是把普遍性问题抓对了,三是把电视特点突显了。所以不但获得了“陕西广播电视奖”一等奖,而且还获得了“陕西新闻奖”一等奖。  相似文献   

4.
一个在见报稿中被其他新闻事实所淹没的新经验,经过一番发现与深化写成的消息,却获得了第十八届云南新闻奖一等奖,回顾《我市吸收群众代表参与查结一批基层信访案件》一文的采写经历,我感受颇深。让见报而未显出重要性的消息“升值”  相似文献   

5.
隋国良 《军事记者》2005,(11):22-22
消息,是新闻报道中最常用的一种体,它要求作以最精炼的字、最明快的语言、最快捷的速度向读传送最新的信息。一些经验丰富的记或通讯员在把握了这一点的基础上,总是千方百计地榨出消息的“油”来。让标题或让导语散发出诱人的“香味”;尽管“香味”不同,但作品一上版,都满纸飘“香”,让人一捧起来就爱不释手。  相似文献   

6.
我们会经常从报纸或电视上看到以一场特殊的婚礼为题的报道,这些报道几乎都是讲述喜结良缘的新人历经艰难坎坷而忠贞不渝的感人故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消息《一场特殊的婚礼》却没有以爱情为主题报道婚礼,也没有唱响道德的赞歌,然而这篇简短的消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并因此而获得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那么,这篇消息报道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婚礼?这个特殊婚礼的报道蕴含着什么新闻价值?又何以会获得一等奖的殊荣?  相似文献   

7.
周志鹃  邱蔚 《视听界》2006,(5):98-99
从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来看,有11%的信息是通过听觉获得的,83%是通过视觉获得的;要精确地表达一个信息应该是7%的语言 38%的声音 55%的表情和动作等无声信息。而这与人体有关的表情、动作即为体态语,又称人体语言。电视最吸引受众的便是它的可视性。在信息传递过程中,节目主持人本身就是一种语言符号,不仅用有声语言传递信息,也利用自己的体态表情达意。“近取其神”重在眼神及笑容。在取中景、近景镜头时,最能抓住观众眼球的便是主持人的眼睛及笑容,这是最能传达人的情感信息的部位,主持人的任何心理活动通过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被电视镜头放…  相似文献   

8.
一则短短473字的消息,在获得江苏省、全国“抗非”好新闻优秀奖后,又相继获得《新华日报》年度一等奖、江苏省报纸优秀作品一等奖、第七届江苏新闻奖。获奖自然让作者喜出望外。但偶然之中有必然,细细惦量《动员40万农户后墙开窗》(以下简称“动员”)的采写与刊发,将由此稿引发对当前消息采写的点滴思考提出,就教于同行。  相似文献   

9.
习惯读报、听广播、看电视的人,都不难发现,近几年,消息成了各新闻媒体的“主角”,但真有分量的消息却不多。  相似文献   

10.
在第六届福建省新闻奖评选中,获得一等奖的8篇消息,有5篇在710字以内,最短的只有228个字;获得一等奖的8篇通讯,有3篇在700字以内;获得一等奖的3篇言论稿均在1000字左右。这次评选,对倡“短文”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去年4月,新闻出版报刊发的消息《福建新闻奖拒绝长文》,是该省上届新闻奖评选后3位年轻评委合写的,他们又都是地市党报的总编辑。这一消息既可视为他们向省内外新闻界发出“拒绝长文”的呼吁,也表明福建新闻界对“兴短文,刹长风”形成了共识。所以今年这届新闻奖评选送评稿中,再没有超过3…  相似文献   

11.
去年下半年 ,黑龙江电视台可以说是喜讯接连不断。从7月份开始就陆续被告知黑龙江电视台采制的消息《农机下乡了 !?》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社教专题片《为了农民的权利》获得中国广播电视新闻一等奖 ;《’98抗洪系列报道》获得中国新闻奖特别奖 ;新闻评论《村官去留 ,村民做主》获得全国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好新闻一等奖 ;教育片《侵华日军731细菌部队罪行陈列馆》获得中国广播电视奖特别奖 ;新闻评论性节目《今日话题》被评为中国新闻名专栏 ;综艺节目《当代舞台》获得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优秀栏目奖 ;频道宣传栏目《共同走进…  相似文献   

12.
我采写的消息《小车司机“解放”啦》,在获得“厦华杯”全国副省级党报好新闻一等奖及厦门市好新闻一等奖之后,又被评为2000年度福建省好新闻一等奖。这篇560字的消息是2000年从一个会议中“捡”来的。回顾这条消息的采写过程,我感受到,文山会海虽然枯燥,但众多的文件和会议中确实蕴涵着有用的信息和新闻线索,只要我们多加留心,跳出“会议”抓新闻,就一定能在文山中淘到“真金”,在会海中逮到“活鱼”。身为党报记者,从事新闻工作8年,似乎与党政会议报道结上了不解之缘。采写这条消息时,我刚从家乡闽西北的一家党报调到厦门日报半年左右时间…  相似文献   

13.
电视是遭受批评最多的大众传媒。英国《泰晤士报》曾有文章抨击道:“如果马克思还在世的话,他一定会认为腐蚀人们的鸦片是电视而不是宗教。”《中国电视报》上有人撰文:《远离电视》……为什么电视会让人恨它到如此地步?这一切都来自于电视在传播过程中出现的许许多多的社会问题。它虽然连结了世界,将地球缩小为一个“村”,却淡漠了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日益减少,甚至成为拆散家庭的分离器;它给了人类信息,却没有给人类以信息结构,使人们乐于接受而疏于思考;它的高投入使它为金钱而迎合一般受众文化品味而制作低劣产品…  相似文献   

14.
在诸多新闻体裁中,消息是最常用的体裁,怎样写好它、写活它,一直是人们不断探讨、实践的问题。在一些人看来,消息尤其是广播电台的消息,就那一两百字,写起来很容易。其实写好消息很难。写好通讯的记者大有人在,而写好消息的记者又有几人?在每年的好新闻评比中,我们经常陷入这样尴尬的境地:送评作品绝大部分是通讯和特写,而发播量最大、对人民群众生活影响最广泛的消息稿却少得可怜。评选结果更是令消息气短,排名在前的几乎都是大块头的通讯和特写。以至首届“中国新闻奖”评比中消息一等奖的一个名额不得不虚位以待。消息为什么…  相似文献   

15.
发表在1996年4月23日《浙江日报》上的言论《不当“老板”作公仆》,获得了1996年度浙江省好新闻一等奖、第七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老实说,这样的文章或许我也写得出,或许其他作者写得更好、标题做得更雅,但却犯了“睫在眼前常不见”的毛病,就是没有写出来。而吴建平却成功了,这让人有了几点可思之处。  相似文献   

16.
最近,从山西太原传来消息:一年一度的全国省级党报好新闻评比揭晓,我们编辑的消息《“黄金村”闯进中关村》荣获一等奖,这是这篇消息获得的第四个一等奖。此前,这篇消息曾先后获得新华日报社月度一等奖,报社年度一等奖,江苏省报纸好新闻一等奖。在这些奖项中,此稿也都分别获得了编辑奖。在分享得奖喜悦的同时,作为编辑,我们不由回想起这篇稿件的处理过程,从而引出关于编辑”发现力”的思考。 记者要有“发现力”,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同志最近推出了一本专著,专门谈记者的“发现力”。我们认为,“发现力”…  相似文献   

17.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长沙电视台在组织重大采访和创优时.高度重视“预”即事前精心策划.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今年获得中国电视奖一等奖.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长消息:《长沙袁隆平等十多位院士成为科技知本家》由于讲究策划.在报道袁隆平的同类题材中脱颖而出.确实有感可发。  相似文献   

18.
电视文化逼进千家万户客厅的一角,成为忙碌的现代人的佐餐调料、消夜佳品或免费技术培训站、信息传导者及幼儿幻想症的制造人。抵御黑色时间的阅读文化纷纷退败,躲进大学教授的书桌、学生的教室和秘书会议前夕的资料文本里。视听文化占据了广大的时空,象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的吉普赛人,惊奇地向人们抛出世界上最新最奇的消息。巨大的辐射功能把电视变为众望所归的尤物:政府法令的颁布、世界各地消息的传导、商品推销、文化传播、知识布施、教育培训、征婚及寻人。统摄这一切,日电视文化。学名虽定,而隐藏在概念背后的界说却十分羞涩。电视文化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在权威辞书尚未做出权威界定之前,我们不妨笼统称之为经由电视发育而成的综合文化。与它领受的盛大赞誉相比,冷冷的嘲骂和善意的、抱有望其修正目的的埋怨,实在不必太深刻地贮存在脑屏编码中。不过,中国有“闻过则喜”的良训,不妨化验几页骂的文本。一种发自劳苦大众:“全是广告”,“破电视剧又臭又  相似文献   

19.
2006年12月14日,《达州晚报》刊登了我们采写的一则消息:《为了157位农民工十年血汗钱》,全文仅短短780余字,但却“横扫”了达州市新闻一等奖、四川省新闻一等奖、中国地市报新闻一等奖三项大奖。为何一篇短短的文字却能如此博得各路评委的青睐,几乎囊括了省市所有的“顶尖”大奖,此文到底有什么惊人魅力?文章的背后还有什么“文章”?  相似文献   

20.
孙玉平这人有点说头。自打山东台一开始拍纪录片他就干这差事,如今还是有山东台“精品作坊”之称的纪录片组的带头人,老人儿了。拍过的作品有山东台最早用摄影机拍的《庄户中学》、《陶瓷新秀》等,也有近年来夺得中国电视奖一等奖的《海市蜃楼》、《走进荒原》……。但最让他满意也最让我们难以忘记的当推十几年前拍的《泰山》和眼下拍的《中华泰山》。拍《中华泰山》,他起初实实在在没敢一口答应。他1983年拍的那部《泰山》,人们称已近登峰之作,至今无出其右者。那部《泰山》,不仅获得了山东省第一个全国优秀电视专栏节目一等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