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生自杀事件发生,并且自杀学生的年龄层也越来越低。世人皆知,教育要从孩子抓起。在小学阶段就要融入抗挫折教育,从小培养其生活技能,并培养其顽强的心理素质,塑造其健全的人格,促使其能够承受住心理压力和生活压力。主要研究了抗挫折教育在小学生的人格塑造中的影响。从抗挫折教育的必要性开始谈起,深入分析抗挫折教育对小学生人格塑造带来的影响,期待可以帮助小学生尽早地做好面对社会的准备,帮助学生塑造好顽强的人格。  相似文献   

2.
<正>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挑战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不遭受挫折是不可能的。由于我国特殊国情的制约,造成中国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而这些孩子每天都生活在长辈的百般呵护甚至溺爱中,久而久之,这些长期生活在顺境中的孩子抗挫能力差,受不得半点委屈,有些孩子因受挫折而离家出走、甚至是自杀现象屡见不鲜。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对受教育者开展挫折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何谓挫折教育挫折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在受  相似文献   

3.
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因多种需要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常常得不到满足,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挫折.我们应培养小学生具有一定承受挫折的能力,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改变思维方式,调整情绪,理智性地战胜挫折,这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小学生自杀事件屡有发生,究其根源,主要是由于这些孩子心理脆弱、意志力薄弱、责任心缺乏、外界压力大以及整个社会缺乏对小学生挫折教育关注。小学生是正在成长的一代,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健康成长是关系我国命运的大事,因此,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迫在眉睫。而教育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三方合力,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小学生挫折教育,建立全方位的挫折教育网络,方能有望实现小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5.
陈佳成 《理科考试研究》2014,(3):F0003-F0003
如今的小学生真可谓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受到众星捧月般的呵护,从小娇生惯养,没吃过一点苦,受过一点委屈.然而俗话说的好:“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这些“蜜罐罐”里长大的孩子也难免会在漫长的人生路上摔上几跤,有的孩子应对挫折能力较差,心理承受力较弱,就极易产生与同学关系恶化、逃学、打架,甚至离家出走,自残轻生的现象,这在近年来的媒体报道中也已屡见不鲜.为此,笔者认为,面对全球性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挫折教育显得格外重要.而体育本身就是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最好的场所,有着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小学生的挫折教育在整个教育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笔者就目前小学体育教育的现状、在小学体育教育中开展挫折教育的优势以及具体的实施策略展开论述.以期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6.
我们身边屡屡发生孩子因承受不了一点点挫折而自杀、轻生的事件时,我们有没有想过:是否给孩子提供了太多的保护,是否回避了现实世界的许多负面的东西,以至于孩子面对挫折,没有一点抵抗力?一位儿童心理学家说:"有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不  相似文献   

7.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太阳。家长总是不惜一切代价为孩子铺好前方的路,从而导致孩子缺乏锻炼,自理能力差,一遇到挫折就会惊慌失措,甚至因绝望而轻生。这表明,现在的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极差,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对学生进行耐挫教育。  相似文献   

8.
心想事成只是人们的美好愿望和祝福,而生活中处处如意、心想事成往往是十分困难的。所以,当家长的别因孩子一哭闹,一使性,就满足他的一切要求,包括不合理的。试想,如果他长大成人,步入社会,遭遇了不顺心如愿的事情,他是否有能力面对和承受,是否会产生心理畸变,走向偏执?如果家长为孩子的长远着想,就应该适当拒绝他的一些不当要求,给他一点挫折教育。这样,他的人格才能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当前,很多家庭中就一个孩子,家人们的溺爱导致很多小学生承受不了一点压力,在面对困难的时候经受不住考验,甚至成为人生的逃兵,这对于小学生以后的发展是十分有害的。这实际上对我们的义务教育敲响了警钟,我们当前小学阶段的教育应该渗透挫折教育,增强小学生的耐挫力,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小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本文主要在分析小学生挫折教育必要性的基础上,重点从小学语文教师的角度探析了如何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加强小学生的挫折教育。  相似文献   

10.
心理学认为,挫折是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其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产生的情绪反应。对小学生而言,由于其独立性差、依赖心理强、情感脆弱,所以在遭遇挫折时若得不到正确引导,往往会对其产生不良影响。然而就像接种疫苗能够获得某些传染性疾病的免疫力一样,个体身心的成长也离不开挫折。就实际情况而言,培养小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学校、社会和家庭都要对小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日本和美国对小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都十分重视,他们的孩子独立性都比较强。美国的大部分家庭…  相似文献   

11.
如何增强青少年学生承受挫折能力湖北省老河口师范学校常国战,张新哲挫折在心理学上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所要达到的目标受到阻障,因无法克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青少年学生涉世不深,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并非都是一帆风顺的;在其动机引发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12.
主持:1996年,全国少工委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联合向16350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回答“遇到困难怎么办”时,97%的孩子选择“找父母或老师”,而不是自己解决问题。这表明孩子害怕困难、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差。心理学家把挫折定义为:人们为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在追求达到目的的过程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认为无法克服的障碍,  相似文献   

13.
前不久,从电视里看到报道关于学生自杀事件的节目。一名中学生一贯成绩很好,因一点不顺心的事而割腕自杀。又一名小学生仅仅因为受到老师的批评而用红领巾上吊自杀。像类似的事件,在近几年的生活中不胜枚举。由此引发了许多教育界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呼声。而在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第三次全教会上,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再一次强调:“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的能力。”我国在校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锻炼,缺乏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早在1993年孙云晓在《夏令营的较量》一文中,就给我们提出了“我们的孩子是日本孩子的对手吗?”这样的警示。日本人为什么热衷于  相似文献   

14.
就某市一小学生因考试成绩不好走上黄泉路之事件,而引出的“如何培养、锻炼孩子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能力”这一问题,南京大学社会学系研究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任正臣老师和研究社会问题的朱力老师就此问题作了如下解答。任老师说,学生因考试成绩不好而自杀的问题是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从社会学角度分析,学生缺乏挫折感。其实,挫折是人生的一  相似文献   

15.
日本对小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每个人都感到了生活带来的压力,尤其是为人父母者,无论他们在竞争中是成功还是失败,他们都有共同的愿望——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未来的社会中不被淘汰、更胜于自己。于是,比较普遍地产生了望子...  相似文献   

16.
悦荐龙应台是那么迫切地提出:社会应当给十五岁的孩子多一点挫折教育;让孩子在社会的帮助下学会如何战胜挫折;当孩子的内心无法承受压力时,学校与社会要及时给予鼓励与理解,避免他们走向极端。上海市崇明中学高三施雯杨指导老师方一燕  相似文献   

17.
随着学校办学行为正规化及素质教育改革的步步推进,父母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影响到孩子的一生并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对小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教育是非常有意义也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就小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所谓挫折是指个体的动机性活动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和阻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抗挫折能力是对挫折的承受力,遇到挫折时能摆脱困境,避免心理和行为异常的能力.然而现在的社会,不少独生子女的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衣、食、住等,而忽视了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吃苦耐劳和向困难挑战精神,而这些"精神上的东西",正是适应社会高速发展,培养跨世纪人才所必须的,也是孩子心理发展所需要的.因此我们要重视挫折教育.它是从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为前提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增强,通过专门的实践锻炼而获得的.  相似文献   

19.
挫折理论是研究如何克服阻碍人们发挥积极性的各种因素的一种理论。挫折是人在需要和动机的推动下, 在实现目标的行动过程中,由于行动受阻,目标不能顺利实现,个体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丧失性的心理体验并由此产生失意的情绪。挫折是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往往是难免的。人一生的经历,不会一帆风顺,常有挫折伴随。小学生虽然经历尚少,也可能遇到各种  相似文献   

20.
一、小学生常见的适应挫折 (一)入学适应挫折崭新的学校生活使儿童兴奋、向往,但是许多儿童对入学的准备不充足,往往产生一些问题,如学校作息时间严格,不能迟到、早退,更不能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课堂内也有许多约束,并非那么有意思。新鲜劲儿过后,便开始对学校生活产生厌烦情绪,特别是由于某些要求没有及时得到满足的孩子,往往不愿去学校。还有一些在家里受到过分宠爱,依赖性强,没上过幼儿园的孩子,与家人分开去一个陌生的地方,会引起焦虑,甚至恐惧而不愿上学。 (二)学习挫折有相当一部分儿童在小学阶段表现出或多或少的学习困难,主要表现有: 仍习惯于幼儿园的游戏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