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6 毫秒
1.
本文以芝加哥学派城市社会学相关理论为基本框架,选取大众媒介对周立波海派清口火爆申城现象的报道为研究对象,考察媒介是如何塑造并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本研究发现,海派清口通过媒体表达与传统滑稽相声进行自我划分,强调并突出上海文化的独特性。在彰显本土文化特色的同时建立起文化自豪感和对文化的集体认同感。媒介通过对城市文化的关注唤醒受众获得注意力;城市借助媒介将本土文化的符号化得以稳固并扩散。  相似文献   

2.
从地缘关系与大众媒介作用出发,以福建长汀为研究区,结合调查问卷与网络爬虫两种方法,以文化认同度与文化参与度为评价指标,对本地人、非本地人、大众媒介受众三类群体的文化认同内容差异与文化认同接纳、认可程度差异进行探讨。研究发现本地人与非本地人文化认同差异不大,而大众媒体受众与其它两类群体的文化认同差异较大;虽然社会是文化认同的影响因素,但它不一定是关键因素;大众媒体受众对具有实用性的器物文化较为认可,而对更深层次的精神文化较为漠视。  相似文献   

3.
姚君喜 《新闻界》2006,(1):89-90,88
大众传播媒介直接影响着公众的信息认知,不同的受众对媒体的内容和功能也有不同的认识。“媒介使用与依赖”理论认为:大众媒介是特殊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产物,相应地,个体的媒介使用动机和需求也受制于社会环境。受众对信息的不同动机和需求产生了不同的媒介行为,从而  相似文献   

4.
文卫华  张杰 《传媒》2011,(8):58-60
丹尼斯·麦奎尔在《受众分析》一书中将受众研究分为三大类,分别冠以:结构性、行为性和社会文化性。其中受众测量的结构性研究传统是最早也是最简单的受众研究,它起源于媒介工业的需要,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对某些未知量的可靠的测评数据,它可以帮助揭示出大众传媒系统与个体的媒介使用之间的关系。在众多关于受众的测量中,尤以收视率调  相似文献   

5.
黄孝俊 《新闻界》2003,(4):33-34
一、研究背景与依据作为最发达、影响面最广的大众媒体———电视,城市是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中坚地带。因此及时跟踪和研究城市电视受众的接触形态及其变迁对于决策部门规划电视资源、广大电视服务机构开发和调整电视节目生产,以及更好地满足广大的群众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选择了杭州市受众接触电视媒介的状况进行该追踪研究。这些研究分别在1999年1月至2月和2002年10月至12月实施。之所以通过杭州受众接触媒介的变迁来了解全国的广播电视传播状况主要出于以下诸方面考虑:其一,杭州的城市规模。人口和地域在42个副省级城市中处于中…  相似文献   

6.
丹尼斯·麦奎尔在《受众分析》一书中将受众研究分为三大类,分别冠以:结构性、行为性和社会文化性受众研究之名。其中受众测量的结构性研究传统是最早也是最简单的受众研究,它起源于媒介工业的需要,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对某些未知量的可靠的测评数据。它可以帮助揭示出大众传媒系统与个体的媒介使用之间的关系。在众多关于受众的测量中,尤以收视率调查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基于“议程融合”理论的基本假设,以受众为研究的对象和出发点,通过实验研究的方法,探究信息时代下受众的不同媒介接触行为对议程设置效果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受众在议程设置中处于主导地位,大众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虚弱;受众的群体交流是其议程设置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8.
吕晓峰 《青年记者》2016,(35):125-126
媒介城市的内涵:作为媒介的城市 媒介城市的形成基于两个前提.一方面,媒介化社会为媒介城市的形成打通了技术和信息通道.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媒介化时代.媒介化社会是高度依赖技术和技术逻辑的社会形态,技术逻辑的丰富让社会的重要呈现形式——城市,更多地呈现为数据化的实体.另一方面,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空间”贯通了城市、媒介与人的互动关系.新的时代背景,从技术上看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应用,从政治上看是全球化浪潮下中国经济发展和快速城镇化的社会场景,从学理上看是在城镇化大潮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复杂关系与矛盾冲突.城市、媒介、人都是特定的时空场域,从时间上看,联通过去、现在和未来,从空间上看,既是自然地理空间,也是个体精神空间和社会意义空间.从“空间”角度出发,探索城市与媒介的辩证统一关系,将城市作为媒介纳入媒介学研究视野进行分析研究,是媒介城市研究的突破与创新.  相似文献   

9.
李楠 《记者摇篮》2008,(4):30-31
随着我国大众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媒体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及对传媒的认知水平也逐步提高。媒介公信力已成为传媒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首要影响因素;是大众传媒内在品质和外在形象在受众心目中的综合体现,是受众衡量媒体权威性、信誉度和社会影响力的标准,是受众选择媒体的重要依据。因此,媒介公信力问题逐渐成为大众传播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石焱 《青年记者》2020,(5):82-83
媒介与技术的融合一直是媒介史上最本质的发展规律。在技术发展相对迟缓的第一媒介时代,少数精英和意见领袖操纵传播链条,普通大众作为纯粹的信息接收者而存在,形成自上而下、人在“媒介外”的一对多传播格局。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媒介生态系统呈现出崭新面貌:不存在权威性的传播中心,普通大众成为掌握主流话语权的社会阶层,“自媒体”“大众媒体”等新词汇迭代更新,人由“媒介外”侵入“媒介内”。美国学者马克•斯波特将这种媒介系统称为第二媒介时代。在多数人的思维还停留在第二媒介时代之时,以浸媒体作为主流媒介的第三媒介时代已经悄然来临①。  相似文献   

11.
在信息传播的“数字化”大潮中,媒介实验室成为媒介研究的新平台,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媒体实验室的研究视野得到不断拓展,对于媒介和传播研究的作用越发凸显.文章分析了美国媒体实验室的定位与特征,指出美国媒体实验室贯彻“以人为本”的研究理念,以开放合作为研究机制,以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致力于创新媒介形态,开发更吸引人的媒介产品,建构人与媒介的和谐关系的研究定位.文章认为媒体实验室已经成为新闻传播研究的重要平台,标志着新闻传播研究向“科学化”转型,探索性和创新性成为研究的重要特征,借此可更好地把握新闻传播的受众,实现更加精准的传播,完善媒介、受众、市场价值链.  相似文献   

12.
赵曙薇 《今传媒》2011,(12):81-82
随着社会进步和信息化发展,以强调和维护受众的表达权、传播权、对媒介的接近权和使用权为主旨的受众参与理论,不仅在传播研究中日益深入,而且在传播实务中也逐渐得到体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新媒体的纷纷崛起,电子媒介作为大众传播媒体,要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突围,必须制定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受众参与策略,不断探索创新更符合时代特征和受众需求的传播内容,对受众参与媒介传播的方式方法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这也是大众媒介与电子信息技术同步发展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化迅速发展,城市电视台发展很快,但当今媒体相互交融,传播技术进步,媒介竞争加剧,新闻权威已经不是一家媒体的专利,受众选择更加自由.这为城市电视新闻节目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当今社会进入一个媒介密集、全球连接的深度媒介化时代,大众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自我呈现”的媒介现象变得日益流行。然而国内外学者对于“自我呈现”研究以社会互动为主,鲜少有人将其与媒介仪式关联起来。文章首先以社交媒体平台上普遍存在的“自我呈现”为切入口,将其纳入媒介化仪式的范畴,旨在以更宽广的视角思考媒介化过程对大众“自我呈现”的建构意义,以及它是如何与政治经济权力关联的;其次,从技术供给、媒介逻辑、媒介化社交三个层面引出“自我呈现”的仪式生成;最后,从批判的视角探讨社交媒体平台如何在最为稀松平常的“自我呈现”过程中以更隐蔽的方式完成数据监控及隐性剥削。  相似文献   

15.
媒介的核心受众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红 《新闻爱好者》2003,(11):16-17
媒介的市场定位一般包括两个方面:媒介自身定位和媒介的受众定位。当前,媒介之争已经成为受众之争。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受众就等于赢得成功,而赢得受众的第一步就是明确传播对象。所以,受众定位是媒介定位的关键,而核心受众定位又是受众定位的关键。无论哪一种定位,成功的秘诀在于,寻求市场“缝隙”和传播“盲点”,体现出自己的特色,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深”。作为商业化运作的结果,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媒介格外重视受众调查,每一种媒体、每一家媒体都确立自己的核心受众,并根据受众的变化调整自己的传播内容。…  相似文献   

16.
受众与主流媒体合作,借助飞速发展的新媒体技术参与大众新闻传播是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一大特色.通过历史分析的角度,总结了受众参与大众新闻传播的三个阶段:“点缀”、“收编”和“共谋”,并指出吸引受众更广泛更深入地参与大众新闻传播的发展空间在于媒介技术的发展和新闻报道内容的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17.
刘昶荣 《新闻世界》2014,(5):306-307
国家形象在当今社会已经被提升到了影响综合国力的高度。而大众媒介则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每一位受众的精神和物质生活。将国家形象与大众媒介相结合,这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是将二者作用最大化的必然选择。本文在对国家形象进行相对详细的概述后,又将其与大众媒介相结合,论述了怎样充分利用大众媒介进行国家形象的传播,并初步探讨了我国大众媒介在这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议程设置理论与后大众媒体时代的民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媒体与民意的理论大部分提出于 1 93 0到 1 980年之间 ,这是一个仅仅拥有传统信息选择方式的时代。麦库姆斯和肖 (1 972 )最初提出议程设置理论时 ,用北卡罗莱纳州的教堂山 (ChapelHill)社区作为研究对象 ,而现在那里的媒介使用情况也已经发生了巨变。当我们迎来议程设置理论提出 3 0周年的时候 ,教堂山的受众现在面临的信息选择令人惊叹。在 2 0世纪 90年代 ,肖提出 ,美国的大众媒介已经经历了“兴和衰”(riseandfall)。肖认为 ,大众媒体时代结束于 2 0世纪 80年代。议程设置研究是否能像之前的 3 0年那样 ,继续开展下去 ?当受众使用着上百个信息来源时 ,议程设置和民意研究会产生何种变化 ?这是本文将要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受政治、经济和文化以及媒介环境变化的影响,媒介产业格局构造发生了较大变化,地市广电媒体更是如此。地市广电媒体联系和服务着千万普通受众,本身地市媒体的数量也多,但是受制于区域地理经济环境的限制,收益不足,发展仍然是个问题, 业界人士疾呼:“地市广电的出路何在?”2004年(淄博)中国城市广电媒介经营发展战略研讨会对此进行了有益探讨。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村的结构性变革已经持续了一个多世纪,随着时代变迁,农村受众与媒介的接触行为和对信息的需求种类也在不断变化。本文通过对天津市周边地区农村受众媒介需求的心理进行分析,结合天津市新农村建设的特点以及天津农村广播的一些有效干预策略,总结并归纳出媒体对于天津市农村受众媒介接触行为干预策略的可行建议,减少农村受众在信息传播中遇到的阻碍,从而让媒体宣传对新农村建设形成有效助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