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0 毫秒
1.
崇祯皇帝姓朱名由检,十八岁登基,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死后谥庄烈帝,崇祯是他的年号。在历史上,崇祯是以一个亡国之君而闻名的。崇祯即位之初,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铲除了大宦官魏忠贤及其阉党,继而又大力整顿吏治,加强边防,大有“慨然有为”,重振朝纲之势。在科学技术方面,崇祯皇帝虽忙于政事,无暇亲自研究,但他却十分重视自然科学的研究与发展,积极倡导支持修改历法,主张引进西方先  相似文献   

2.
《石匮书》和《石匮书后集》是明朝遗民张岱承袭家学传统,有感于明朝灭亡而作.是书的特点在于:首先,以事件串联人物,达到了“以类相从”和“考镜源流”的目的;其次,列传以“总论”开头、“石匮书日”结尾,使人物脉络清晰明了;而最为可贵之处在于,张岱在关注帝王将相的同时,将视野下移,记载了大量的时代“小人物”.张岱对于崇祯皇帝、宦官势力、党争和南明朝廷等的评论,对于后人重新审视明朝(南明)历史,提供了“正史”以外的“当事人”视角.  相似文献   

3.
泰山“九莲菩萨”和“智上菩萨”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泰山上的"九蓬菩萨"和"智上菩萨"并非佛教的菩萨,而是明朝万历皇帝朱翊钧的生母孝定皇太后李氏和崇祯皇帝朱由检的生母孝纯皇太后刘氏。其演化过程,说明最高统治者假借神过之用心与明代民间宗教勃兴之背景。  相似文献   

4.
泰山上的“九莲菩萨”和“智上菩萨”并非佛教的菩萨,而是明朝万历皇帝牛翊钧的生母孝定皇太后李氏和崇祯皇帝朱由检的生母孝纯皇太后刘区,其深化过程,说明最高统治假借神道之用心与明代民间宗教勃兴之背景。  相似文献   

5.
明朝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打北京,明朝政权危在旦夕。有人向信奉算卦的崇祯皇帝朱由检推荐了一位测字先生。测字先生要皇上说个字出来,朱由检随口说了个“友”。测字先生说:“不好了,‘反’出头了。”朱由检大惊失色,连忙更正说:“你弄错了,我说的是‘有’字。”  相似文献   

6.
崇祯测字     
<正>崇祯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史称明思宗,崇祯是他的年号。话说李自成兵围北京,大明江山岌岌可危,崇祯皇帝明知大势已去,却不肯束手待毙,依仗北京城高壕深,坚守不出,以待救援。闯王义军攻城不克,损失惨重,军师宋献策献计,让闯王设法动摇崇祯坚守孤城的决心。他附在闯王耳边,如此这般说了一通,闯王听了连连点头。第二天,宋献策乔装扮成一测字老先生,混入北京城内,在皇宫附近摆下测字摊,一幅白布招牌迎风摇摆,上书:"鬼谷为师,管辂是友。"  相似文献   

7.
从南宋遗民词的文本出发,对南宋遗民词人的审美取向和艺术创造,即清空、沉郁的审美特质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清空,主要表现为对白石的推崇追慕,这和南宋遗民词人的隐居生活密切相关,和他们的隐居不仕的文化心理相契合,是词人在潜身草野、怡情山水的生活中为了求得对不可忍受现实痛苦的一种暂时性精神超脱相一致的审美选择。沉郁,是指南宋遗民词感情的深沉郁勃,遗民词人身虽隐居,但终生都没有忘怀故国、故家,失意和苦闷增加了情感的浓度和思想的深度,使其词在情绪的深沉和感情的力度上,都呈现出深沉郁勃的面貌。  相似文献   

8.
《新作文》2006,(2)
1故事播讲站崇祯测字明朝末年,风雨飘摇,李自成起义军声势浩大,所向披靡,直逼北京城,使得崇祯皇帝惶惶不可终日,一筹莫展。一天,崇祯皇帝和一名太监乔装打扮,步出宫庭,混入民间,想察看一下民情,刺探一点消息。他们在街旁遇到一个测字先生。崇祯想预测一下吉凶命运,便要测字先生为他测一个字。测字先生要他写一个字看。崇祯想知道大明江山还有没有,便随手写了一个“有”字。测字先生问他测什么事。他说:“国事。”测字先生说:“呀,不好!‘有’字拆开,是‘大明’二字的一半。大明江山已去了一半了。”崇祯被吓了一跳,连忙改口说:“错了,不是有…  相似文献   

9.
师:同学们都去过景山公园,是否知道景山公园有一棵不同寻常的树? 生:一棵歪脖子树,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就在这棵树上上吊自杀。原来的那棵树早死了,现在原地的树是后来栽的。师:崇祯皇帝为什么要寻短自杀? 生:李自成的农民军攻到了北京。师:李自成的农民军是怎么发展起来的?为什么能攻入北京?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一段历史:明末农民战争。(板书) 从上节课我们知道,明朝中后期,在我国封建社会内部出现了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生:资本主义萌芽。  相似文献   

10.
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即太祖、高祖、世祖。后继者称宗,如唐朝李渊称高祖,其后的李世民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但是在随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的,因为按照典制,  相似文献   

11.
刘基弃元仕明,虽不克获得大用,赍志以役,有识之士为之抱屈不已,但毕竟在入明后官拜御史中丞,爵封诚意伯,后世更视其为开国军师,配享宗庙。但自钱谦益在《列朝诗集》暗示、金堡澹归在《列朝诗传序》中明言刘基有遗民心态之后,400多年来一直未有很好的回应。其实,刘基的仕明,几番荐举征聘,绝非轻出;出山之后,又多有荐人,则显非如钱谦益所谓"迹与而心不与",实出"天命有归"的志愿;后来生出的遗逸之想,乃是不尽其志的牢骚心态而已;而其荐人之举,在明初的政治环境中,尤具悲剧意味。  相似文献   

12.
刘坊是闽西上杭的亡明爱国诗人,他一生不仕不娶、孤高傲世、崇尚忠义、劝政为民、怡情山水.所著诗文<天潮阁集>被近世柳亚子称之为"足以惊天地而泣鬼神".刘坊不愧为明清之际的杰出文人.足以让闽西人感到自豪.  相似文献   

13.
刘基散文创作取得了很高成就,后世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也自负一代文宗。论文抓住刘基散文的理明气昌与气昌而奇的风格特征,从散文的历史发展脉络中考察其艺术成就与影响,论述了刘基在唐宋八大家地位的确立与宗尚形成中的先导作用,及其与明代复古运动的关系等,进一步深化了对刘基散文创作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作为明代重要的巴蜀文人张佳胤,诗与王世贞、谢榛等人齐名,被王世贞称为“后五子”。张佳胤终身与其师重庆太守刘绘交谊深厚,少时受刘绘的知遇之恩,喜兵法,仕宦通达;尽管刘绘“磊落负奇气”,张佳胤“神敏而精藏”,但二人意气相投,多有诗文唱和;且刘绘固以古文辞名,亦影响张佳胤咀萼掇实先秦两汉文,魏晋盛唐诗,屈宋杨马赋;刘绘诗风“铿钩宏丽”,张佳胤“词气纵横而乏深致”。  相似文献   

15.
须溪词中有十三首使用了"前度刘郎"的典故,且大都被作者赋予了超越字面本意的丰厚内涵,符合他作为宋末遗民词人的心态及其自身性格特征。这一现象体现了刘辰翁对刘禹锡人格精神的接受,原因包括二人性格、经历、心态等多方面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6.
礼和法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最为重要的两环,对国家施政方针和国家走向影响巨大,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在明初礼制创设之时,刘基广泛参与。他对于明初礼制既有理论思考又有创设实践。在明初诸礼制中,籍田礼、百官朝会之礼等国家礼制由刘基负责或参与厘定。这些礼仪制度是明初国家礼制的重要部分,也对明代乃至后世礼制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明朝开国之君朱元璋的独特身世,使其对汉高祖刘邦高度认同,由此兴起了一场《汉书》经典化和刘邦神圣化的运动,《汉书》从史学意义上的典籍一跃而为政治意义上的经典,刘邦也从宋元时的无赖形象陡升至圣人和偶像的地位。这一运动对明代君臣的行为取向、政策指向、史学倾向和文学转向等各个方面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明代云南道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儒释道三教共同影响着云南社会,高道刘渊然及其弟子在云南传道,使云南道教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明代是道教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播的重要时期,道纪司、道会司等道教管理机构在云南各地设立,徐霞客游记中记载所见云南道教的实况,明代丽江纳西人木氏土司尊崇道教,由此勾勒出多元文化背景下云南道教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中唐诗人刘禹锡的诗歌豪放有力,于中晚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其贬谪生涯中,刘禹锡显示出很强的自我调控能力,他在心有怨愤之时却能不被怨愤所束缚,创作了大量激昂慷慨、豪情满怀的作品,《浪淘沙》九首即是代表之一。这组民歌体新乐府诗通俗优美,韵律婉转,或用画面创造意境,或用哲思发人深省。诗歌中洋溢的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会使每个受其感染的读者受益终身。  相似文献   

20.
刘基、宋濂只差一岁,同为明朝开国文臣,彼此志同道合,关系密切,因道德文章结为好友,入明后则成患难之交,是中国历史上"文人相重"的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