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运用译者主体性,从译者主体性与原文,翻译目的,翻译策略三者关系入手,旨在通过对林语堂的译作《浮生六记》的研究,探索译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各种主体性的彰显,并着力分析译者的个性、人生观取向、文学趣味等主观因素对于译本、翻译目的和策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焦育玲 《海外英语》2012,(11):146-147
该文从翻译的准备过程和翻译的过程着手,总结了在各个阶段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以及发挥对译作可能产生的影响。这些环节包括选材、对原文的理解与感受、译者的动机和目的、原作观点的重现,以及翻译策略的选择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以林语堂译《浮生六记》为例,从"目的论"角度对译者主体性在翻译选材和策略方面进行探究,探讨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创作中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译者主体性的彰显——林语堂与《浮生六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也是民族文化建构的重要参与者,然而翻译主体长期受到遮蔽,出现了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现象。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主体研究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并逐渐走向深入。全文从英译《浮生六记》和林语堂及其翻译思想的角度出发,分析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及其表现,以期拓展和深化翻译主体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阐释理论的乔治·斯坦纳翻译四步骤为理论基础,以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为例,对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予以举例,说明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  相似文献   

6.
译者主体性就是指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林语堂正是在其主体意识的支配下,合理地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选择《浮生六记》为文本。从其人生经历、性格特点、生活观念、文化理想和审美观点等多个角度去探索,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阐释译者和文本的关系,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整个翻译活动。  相似文献   

7.
再论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翻译活动中,翻译主体长期遭到了遮蔽,从而出现了译者地位边缘化的现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主要探讨了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问题,以期揭示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作用,并深化有关译者主体性的研究。首先回顾了有关译者及译者主体性的研究,确认了译者主体性的存在。然后介绍了文学翻译及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分析造成译者地位边缘化的原因。最后集中探讨了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及其限制性因素。  相似文献   

8.
杨棒碟 《现代英语》2023,(22):92-94
文学翻译作为翻译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翻译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学作品的抽象性和艺术性,给文学翻译带来了巨大挑战,而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又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研究探讨了文学翻译的标准,并对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进行了分析,提出译者需要合理发挥译者主体性,既要考虑原文作者,也要考虑目标读者,这样才能创造出好的文学翻译。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4,(A5):26-27
典籍英译是近年来翻译研究的重点,典籍英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备受关注。林语堂翻译的汉语典籍《浮生六记》,在国内外影响较大,从文本分析的角度看,林语堂在英译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译者的主体性作用,在语言逻辑调适、词语转换、追求艺术美等方面尤其突出,为其译文流畅自然、可读性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如何将异质文化再现是文学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以林语堂的《浮生六记》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从文学翻译难题出发,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和分析,探讨中国文学中异质文化外译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邝文霞 《考试周刊》2012,(23):15-17
文学是语言艺术的最高形式,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和内涵。文学作品中通过句式结构的错落组合及声音修辞的综合运用表现出来的音乐特性,是文学作品艺术审美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通过对林语堂先生所译《浮生六记》的深入分析.分析了在文学翻译中如何巧妙借鉴语音修辞、对偶句式、叠音字等策略,将原文通过句式结构变化和叠字营造的音乐美传达给译文读者。  相似文献   

12.
论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及其限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译主体性是学翻译中的客观存在。我国翻译理论界对译主体性的关注始于20世纪30年代对学翻译中的创造性的讨论,80年代以来,中外翻译理论界对学翻译的译主体性的探讨表现出强烈的理论自觉性。在强调学翻译的译主体性的同时,必须看到译主体性有着明显的限度。  相似文献   

13.
丹穆若什对世界文学的三重界定肯定了文学翻译的重要性,即肯定了译者主体性在构建世界文学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从该定义出发,本文通过对比杜甫《月夜》英译本差异,发现译者主体性对原文传播视角的偏折、译本的可接受性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论证了其在世界文学构建中的作用,并建议译者形成以接受语境为导向的主体倾向。  相似文献   

14.
主体性是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它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本文以译者主体性为研究视角,以《神州集》为例,探讨分析译者主体性对翻译过程的影响作用,为庞德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路径,也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走出国门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浮生六记》的两个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比较,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探讨分析了两位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及其成因。本研究认为,不论译者采取什么样的翻译策略,都会受到自身价值观、意识形态或文化背景等因素的潜在制约,并在翻译的过程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译者主体性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它实际上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意识。它表现在译者接受原著过程中的主体性。任何一种翻译活动都离不开译者对原作的再认识和理解。因此,每个译者的理解方式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就会出现不同之处。本文尝试分析《水浒传》两个英译版本——赛珍珠及沙博理译本中的谶言翻译进行比较评析,探讨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张晓辉 《学子》2014,(3):117-117
以往的翻译主体性研究大多都集中在文学翻译的研究中,然而无论是文学作品的翻译还是非文学作品的翻译,都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脑力活动,都需要发挥译者的主体性,只不过是发挥的余地不同而已。在非文学翻译的实际操作中同样需要译者具有分析综合能力、应变对策能力和表达行为能力。  相似文献   

18.
徐莎莎 《海外英语》2012,(4):164-165
当今世界各国日益密切的文化交流已然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翻译在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交流过程中,非文学翻译占大部分的比例。非文学翻译涉及到了政治,经济,法律,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现在,翻译公司和翻译机构的兴起更加证明了非文学翻译的重要性。与文学翻译相比,非文学翻译似乎没有那么多给译者发挥的空间。但是,非文学翻译中译者处于什么地位,可以在翻译过程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对翻译结果有什么影响,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该文主要举例说明译者主体性在非文学翻译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在漫长的翻译史上,译者作为翻译过程中最活跃的主体,角色尽管没有发生变化,但其地位却从长时期地隐形走向凸显。尤其是在西方"文化转向"之后,译者的地位问题得到了应有的关注。在翻译过程中,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是约束和限制译者三要素,其中,后两个要素同意识形态紧密联系,也是意识形态的体现。文章尝试以《汤姆叔叔的小屋》三个英译本书名的翻译为例从意识形态层面来分析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从而验证在翻译过程中意识形态直接操控译者,但同时也是译者在艺术再创作过程中其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从译者的主体性角度,通过对中国先秦老子《道德经》的Aleister Crowley英译本的讨论,谈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主观能动性,体现在译者的取向和译者具体的翻译策略与方法。译者在一定程度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去传达自己的理解,综合读者接受、译入语文化需求等各方面的因素,整合自身文化修养、语言能力,将译文呈现给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