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在苏轼的《赤壁赋》中,主客望着朦胧、淡雅的江月,举杯吟咏《诗经·陈风·月出》时,在他们的眼里,月亮是一位冰清玉洁的女子,款款而深情,主客因之而欢愉;沉浸在烟波浩渺之中,扣船而歌:“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月亮却是如此的可望而不可即,主客因之而生悲情。可见,牵动主客情愫的便是这多情的“美人”,“美人”承载了作者苏轼复杂的情感。“美人”意象最早见于《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这首诗记载了一个男子…  相似文献   

2.
<正> 《诗经·国风》160篇,多为男女之恋歌。这些恋歌,从不同侧面反映青年女子对幸福生活的热烈追求。她们或大胆地说出青春易逝,希望早日同意中人结合。如《召南·摽有梅》:“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三章之中,由“吉兮”、“今兮”到“谓之”表现女子求偶的急切心情。有的因等情人来会,小伙子暂时未到,于是姑娘产生各种遐想。如《邶风·匏有若叶》“人涉印否,印须我友”。如《王风·丘中有麻》:“彼子嗟,将其来施施……彼留子国,将其来食。”情人不  相似文献   

3.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同时也是一座博大精深的文学艺术宝库。研读《诗经》,不难发现,今天流行于世的不少成语,就源出于这部经典。一种是直接从《诗经》中引用来的,比如“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出自《王风·采葛》。这是一首爱情诗,诗人想像他所怀念的人在采葛、采萧、采艾。诗分三章,其中一章写道:“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现在被用来  相似文献   

4.
中国最早的爱情抒情诗歌见于公元前千年左右产生的《诗经》中。《诗经》的第一篇是千秋万代人熟悉的《关雎》,其中生动地描述了热恋、思念的情景:“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诗经》中这类的爱情抒情诗很多,如《静女》“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子衿》“纵我不往,子宁不来”,《隰桑》“中心藏之,何日  相似文献   

5.
下篇:女性美的描摹·绮靡和新变·庸俗的心理 四、在女性美的描绘上,梁代宫体诗继承并超前了前代,从而使我国的诗坛出现了全面细致地描写女性形象美的诗作,形成了描摹女性美的新潮流。 对男女爱情的抒写,自然离不开对女性美的描摹。梁代宫体诗在女子形态和情态美的描写上,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粗线条的写意,或局部的片断的摹写,而是更加细腻、传神的工笔彩绘。 梁代以前,我国的诗歌领域,对于女性的形态和情态美的描写并不十分注重。《诗经》中虽然有许多热切的爱情诗,但真正工笔描绘女性美的只有《卫风·硕人》的第二章。这章诗既细致地拟写了庄姜“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的容貌美,又刻画了她“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情态美,把一个绝世美人活现于人们的眼前,故旧有“美人图”之誉,被视作我国古代文学中最早细致刻画女性美的篇章。遗憾的是由于受汉儒“非礼忽视”的传统道德的束缚,《诗经》之后,男女之情的大胆表现被视为禁区,对女性美的描写主要沿袭了《诗经》侧面烘托和特定环境映衬等手法,《陌上桑》、《董娇饶》、《羽林郎》等就是典型的例子。这种手法  相似文献   

6.
兮今音“奚”(xi,平声),是延续《广韵》“胡鸡”切之读音,王力先生将其归入上古声纽的“匣”母,上古韵部的“支”部。《说文》:“兮,语所稽也。”左安民说:“‘稽’本为‘停留’的意思,这里是指声音延续义。”据《汉语大字典》,“兮”是“语气词,多用于韵文,相当于‘啊’”。但《说文》未给出“兮”字读音的线索。“兮”作为语气词用来表示“停顿或舒缓,往往带有抒发感情的作用”,早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如《诗·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但广泛而频繁地使用“兮”,则是在楚辞中。根据东汉王逸《楚辞章句…  相似文献   

7.
纵观世界万物,其形象无不有色,其景境无不带彩。这就决定了文学描写中色彩描绘的重要性。没有色彩描绘,形象无法展现,意境无法开拓,内含的情感也难以揭示。故此,古往今来,写景诗文多重视色彩描绘。《诗经》即有“瞻彼淇兮,绿竹青青”(《工风·淇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周南·桃夭》)等句,勾画出了鲜艳明丽的形象。至于《楚辞》中的“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九歌》),“青黄杂兮,文章烂兮”(《橘颂》)等句,则已经注意到色彩的交织映衬。到了唐诗宋词,颜色形象的调配达到了十分高妙的艺术境地。  相似文献   

8.
《诗经》与《楚辞》是最早的有集中的女性描写的文学作品,奠定了后世文学女性描写的基础。本文通过对《诗经》与《楚辞》中的女子形貌描写进行多方面对比,展示诗骚女子在形体、容貌等方面的特质,并试图诠释审美视角下先秦时期的女子形貌以及对后世文学女性描写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上古先民在创造汉字“月”的时候,已经象形地仿真了月亮,随之文学艺术生动地仿美了月亮。《诗经·陈风·月出》写道:“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以月起兴,表现美貌女子的行为情思,月美人美,相互映衬。屈原被谗害而流放江南,作《涉江》,描述自己“年既老而不衰”,“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  相似文献   

10.
女子。《诗经》女子,无一不美好:或美貌,或可爱,或贤淑。都叫人怜爱。读《诗经》女子,总会浮想联翩。国有这些女子,是何等美好!像《硕人》中的庄姜,在出嫁时,其车马、随从、容貌的描写唯恐不细,  相似文献   

11.
《诗经·魏风·伐檀》次章曰:“坎坎伐辐兮,寞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毛传》:“直,直波也。”朱熹《诗集传》:“直,波文之直也。”近代说诗诸家,或避而不注。或承《毛传》、《诗集传》而注,如蒋立甫《诗经  相似文献   

12.
<正>桑"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卫风·氓》不少人第一次见桑葚可能是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其实酸甜可口、代表美好的桑葚早已被写进《诗经》:与心上人浪漫地"相约桑中",用"其叶沃若"象征女子的青春美好,"食我桑黮,怀我好音"写吃了桑葚的猫头鹰声音变得好听……《诗经》里多达21首诗都提到了桑,但甜蜜的桑葚也会让人失去自我。婚后被抛弃的女子,发出"于嗟鸠兮,无食桑葚"的劝告——不要沉湎于感情而上当!敢爱敢恨的情感态度让人敬佩。  相似文献   

13.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是东坡名篇《赤壁赋》里的一个句子。在人教版高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三册中,此句的注解是“朗诵明月诗里的‘窈窕’这一章”,即《诗经·陈风·月出》的第一章“月出晈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其理由为“‘窈窕’与‘窈纠’音近,所以苏轼称之为‘窈窕’之章。”我认为“窈窕”并非“窈纠”的笔误,东坡所吟咏的不是《诗经·陈风·月出》的第一章,而是曹操的《短歌行》和《诗经·周南·关雎》。  相似文献   

14.
按《说文解字》, “嫁”的意思是“女适人也”。根据《辞海》,“适人”的意思就正是“女子出嫁”。现在,我们提到“女子结婚”都会用“嫁”字, 但在古时候还有其他字词可以表达这个意思。除了“嫁”字,古人还用“归”字表达女子出嫁的意思。《诗经·周南·桃夭》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  相似文献   

15.
<正> 陈白夜同志的《“白日”与“红日”》 (载《中国语文》1981年第4期)一文写道:“在《诗经》中描写到太阳的地方,除‘雝雝鸣雁,旭日始旦’(《诗经·匏有苦叶》)和‘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诗经·卷阿》)以外,都是以单音节词‘日’的面目出现,如‘其雨其雨,杲杲日出’。(《诗经·伯兮》)‘鸡栖于埘,日之夕矣’ (《诗经·君子于役》)等等。都没有提到‘日’是什么颜色。”  相似文献   

16.
1.贵族,当官的人。《孟子·腾文公上》:“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野人:统治阶级污蔑劳动人民的称呼)《诗经·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君子”即贵族统治阶级。2.君主。《孟子三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施“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3.道德高尚的人。《庄子·山木篇》“: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如鳢”;“正人君子”、“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等,其中的“君子”都是指品德高尚的人。4.有才德的男子。《诗经·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文静美丽的姑娘,…  相似文献   

17.
《诗经》描摹了许多美丽女子的形象,从"手如柔荑"的卫夫人到如"桃之夭夭"的新嫁娘,从"舒窈纠兮"的月下美女到"彼美淑姬"的姬家姑娘,她们或冰清玉洁,或艳若桃李,或娴雅婀娜,或温柔秀美,是她们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浪漫与美好。而其中《氓》和《静女》描写的两位女子,形象更是那般可亲可爱。走进这两位女子的感情世界,感受她们美丽的气质和灵魂,我们或许能从中发现一些生活的真谛。  相似文献   

18.
由此及彼,由A生B,“及”是迁 移,“生”是创新。 《诗经》中的“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就是这种创造,如《伐檀》就运用了托物起兴、迁移转化的手法。 《伐檀》是古代伐木的奴隶创作的诗歌,它描写了伐木者劳动的艰辛,通过运用“赋”(铺陈其事)和“兴”的手法,发出对奴隶主贵族不劳而获的强烈责问和辛辣的讽刺,抒发了被剥削的奴隶们内心的愤怒与不平。全诗共三章,每章九句,分为三层。其思路为: 一二句,描写劳动场面: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于兮。(写被剥削者) 第三句,描写河水形态:河水清且涟猗。(用起兴手法) 四至…  相似文献   

19.
说“兮兮”     
“兮”这个楚地方言语助词流传至今,至少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作为书面语言最早出现在古代典籍中,恐怕要算《诗经》了。到春秋战国时期,“诗歌中每隔一句的末尾用一个语助词,如‘兮’‘思’之类,便成为《楚辞》的主要形式”。(《中国文学史》游国恩主编)屈原的诗中几乎每首都用到了这个词,使用频率很高。后人对它的研究也是详尽备至的。  相似文献   

20.
月亮,悬挂在中国古典诗坛的上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陈风·月出》)自《诗经》始,历代诗人便有着解不开的月亮情结。陶潜“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的隐逸情趣,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