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秋时齐国“相地而衰(cui)征”、鲁国“初税亩”,应是我国古代征收土地税的开始。西汉编户制度确定了编户农民对封建国家的负担,北魏始行租调制,隋朝和唐初实行租庸调制,唐中期(780年)实行两税法.开始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北宋王安石变法有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明后期实行一条鞭法。清初雍正帝时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赋税——地丁银.从而废除了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变革实质上体现了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2.
现行统一高中《中国古代史》在《秦朝的统治》一课中这样表述:“……经济方面。第一,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这里提出了秦朝田租的征收标准。按其表述根据史实,我们应怎么理解呢?春秋战国以来,随着以井田制为中心的土地所有制被废除,封建田赋制度逐渐确立起来。当时田赋征收有“税地”之说。《商君书·垦令》记载,“訾粟而税,则上壹而民平”以及《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可见当时把粟与土地作为田赋征收依据。高中课本《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一节也讲到: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都是按土地的多少和好坏征  相似文献   

3.
(二)我国古代赋税征收依据(古代赋税制度的含义)1.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2.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3.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4.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兵役和其他苛捐杂税。二、疑难破解(一)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特点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以两  相似文献   

4.
<正> 对人课税,即指对人丁或人身所进行的征课,具体讲,是指在赋税征收过程中以人丁或人身为本对各种赋税项目进行征课的制度。从我国古代赋税制度和赋税思想的发展进程中,可以看出这种对人征课制度的思想由兴盛而衰亡的缓慢演变,以及这种演变所反映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5.
封建社会后期的明代,中国古代田赋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即货币税逐渐代替了实物税,章通过分析田赋货币化产生的深刻的政治原因和经济原因,实行田赋货币化的各种手段,以及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从而为当今的经济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明代河南怀庆府粮重考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减轻赋税是明初恢复发展社会经济的一项重要政策。但是,明初的田赋率并不划一。关于明代河南怀庆府的税粮,曾为当时人们所注视。有的在谈到该府赋役时说:“河南北诸郡,地窄而赋重,未有如怀庆之甚者也”①甚至说:在河南,“怀庆一亩之地,足当各府三四十亩之税”②。今之学人在述论明初赋税不均时,多侧重于江南苏松地区。对于河南怀庆府赋重问题,尚很少涉及。  相似文献   

7.
唐代两税法改革后,人头税向田亩税转移已成为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趋势,但“丁口之赋”在宋代逆向复现。究其原因,首先囿于南方山区地理环境,田税作为常赋征收不足,遂以丁口之赋为补充。其次,在宋代两税定额体制下,中央催督税额的无序性与制税之权向地方下移之间形成制度空间,这为以丁增税的“丁口之赋”复现提供了动力。最后,丁税征收便捷、易于转嫁的技术优势以及制度惯性为其赋予了“祖宗之法”的标签,这更为其存在奠定了合理内核。故宋代“丁口之赋”的逆向复现,凸显了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由人头税向资产税演进过程中的曲折与复杂的面相。  相似文献   

8.
封建社会后期的明代,中国古代田赋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即货币税逐渐代替了实物税,文章通过分析田赋货币化产生的深刻的政治原因和经济原因,实行田赋货币化的各种手段,以及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的影响,从而为当今的经济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明代金花银在中国古代田赋制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封建社会的田赋历来是以实物税为主,货币税所占的比重是微不足道的。金花银的出现,使中国古代田赋征收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此,货币税的比重越来越大。它本身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产物,又反过来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对它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10.
拙文一、二篇已谈到中国古代奸吏聚财的四种手段:贪污受贿,巧取豪夺,假公济私,卖官鬻爵。本文拟再分析中国古代奸吏聚财的另外两种手段,并以此结束全文。五曰横征暴敛在太平时,要维持一个庞大的封建政府,要养活许多不劳而获的闲人,便已必须向人民繁征厚敛;在战争时,军需浩大,向人民的征敛,当然更会加重加多;在征敛之时,奸吏们又乘机中饱私囊,因而就必然导致向人民的横征暴敛了。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名目繁多.如南朝时的杂税,便因时因地而异。其中主要有按人征收的丁口钱,以维修湖圹水利工程为名的圹丁税,以"军国所需"为名征收的杂物调,向来往行人和商贩征收的关津税,牛  相似文献   

11.
《禹贡》是最早记录我国先秦时期山川地理和经济、政治制度的一部重要文献,也是研究我国古代田赋贡纳制度的一把钥匙。其中贡和赋之间的关系是认识当时田赋贡纳制度的关键。《禹贡》中的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即有任土作贡的贡和九州之贡的贡的区别。任土作贡的贡是包括赋税制度和贡纳制度的财政制度的总称,九州之贡的贡仅代表贡纳制度。赋则指的是赋税制度。  相似文献   

12.
河湟地区有文字记载的田赋征纳始于元忽必烈统治之初,以前,则史无明文记载。中统八年(1267年)规定,西宁州赋税与僧道同,即“白地(旱地)每亩输税三升,水地每亩五升。”然而迨至明代,河湟地区的土地占有关系仍以各种形式的屯田为主,其中以军屯最为常见,其收获物除了军户食需外,悉以“屯田子粒”的名义为国家征取,以供军需。“屯田子粒”是土地税与地租的合一物,不是纯粹的田赋。到明中后期,屯田多被军官吞噬,军  相似文献   

13.
赋税征纳流程是国家税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宋代,随着二税田赋主体地位的凸显,其征纳流程也逐渐完备起来,并具体表现在编置纳税籍簿、发放纳税凭由、践行征纳作业、完结征税流程等四个关键环节上。由这四个环节紧密连接在一起,并日益走向制度化的过程,对宋代及其后的国家税制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赋税是封建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为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和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中国古代进行了多次赋税制度改革,其中最有影响的三次改革是唐朝的"两税法"、明朝的"一条鞭法"和清朝的"摊丁入亩".这三次改革不仅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后世的赋税制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借古鉴今,研究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变革,探究其发展规律与历史得失,对当今社会税制改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唐代的两税法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基础之上出现的一种赋税制度。它的内容是户税和地税。户税还有地税,创始于高宗、武曌之时,当时只是租庸调以外的一种附加税。随着土地兼并的逐步加剧,租庸调制的逐渐瓦解,户税地位逐渐提高。代宗时,租的部分,改为按亩征收,庸调部分改为按户征收。到建中元年(780年),唐政府把安史之乱后陆续添设的各种新税,一同并入户税,两税法才正式颁布实施,至此田租(即地税)代替了丁租,户税代替了庸调,租庸调制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两税法的制定者杨炎在其奏疏中对两税法的内容作了简明扼要的概括: “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予人,量出以制人。户无主(土)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旧唐书·杨炎传》)  相似文献   

16.
武汉市2010届高三四月调研测试选择题第16题:“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这一赋税改革指的是  相似文献   

17.
按照西方中古赋税理论,国王征收赋税须取得纳税人同意.与此不同,中国古代帝王征收赋役无需征得民众的同意.然而,为了有效地统治社会,历代的帝王、官僚及文人们为证明皇帝征税役权的合法性作了大量的解释和说明,由此形成了中国特有的赋役基本理论,即"皇帝家天下论".西方赋税基本理论中的"同意"原则是以强调纳税人的权利来限制国王的税权,使赋税公平,从而实现公共利益.而中国赋役基本理论力图证明皇帝具有天经地义的征赋役权,是以牺牲全社会的利益来满足皇帝一家的私利.中西赋税理论的巨大差异是由各自的社会状况造成的.具体来说首先取决于征税者与纳税(役)人的身份及力量对比,其次则是由于中西文化及社会普遍观念的不同.  相似文献   

18.
一、赋役制度演变历程1.贡赋制度实施:奴隶社会的夏、商、周时期实施。内容:部落(夏、商时期)或受封的诸侯向国王(周天子)交纳一定的贡赋,是我国赋役制度的雏形。影响:在奴隶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维护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巩固了奴隶制国家政权,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到奴隶社会后期,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形成,影响经济发展,阻碍了社会进步。2.相地而衰征实施: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内容:不论公田与私田,一律“相壤定籍”,依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确定赋税的等级,统一征收赋税。影响:淡化了公田和私田的界限,实质上承认了私人…  相似文献   

19.
秦朝实行每夫百亩的授田制,按倾征收田税是真实的存在而非“假设”,西汉完全沿袭了秦朝的土地、赋税制度、依然按顷征田税,西汉农民实有土地数与纳税数额背离,就国家而言农民纳税有统一数量标准,而农民的实际交纳数则决定于地方官吏的执行状况,没有统一数量标准;其实际征收程序亦复杂多样,从剥削率的角度分析,井田制的“十一而藉”和十税一相等完全成立;原对凤凰山简牍解正确,而李则误读该简,导致统计错误。  相似文献   

20.
古代湖南自然灾害救济的类型据赈款赈粮的来源及施赈主持者可分为朝赈、官赈和民赈。朝赈、官赈主要依靠国库或地方库藏,主要来源于人民交纳赋税,为弥补不足,历代还通过捐职、赎罪、用羡余和假馈纳等途径增加赈源。民赈由民间义绅自愿捐纳。历史会永远记住那些为赈灾救灾作出过贡献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