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界遗产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自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后,到2002年,已有124个国家的7300处遗产成为世界遗产。  相似文献   

2.
倪豪孔 《新高考》2009,(10):56-57
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二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通过各国代表审议决定,把“福建土楼”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中国第三十六项世界遗产,也是继武夷山之后,福建又一个获此殊荣的文化成果。“福建土楼”作为植根于东方血缘伦理关系,聚族而居的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历史见证,因其符合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第三、四、五条标准,而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3.
世界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有效地保护和展示世界遗产是各缔约国在《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中的庄严承诺.近年来我国对世界遗产的保护和管理不尽如人意.丽江古城、三江并流作为云南所拥有的世界遗产,在保护和管理工作上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面对现行管理体制的缺陷与不足,文章作者在实地考察了丽江古城世界遗产后,对云南省的世界遗产保护与管理体制提出了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4.
肖星 《地理教育》1994,(1):22-23
1992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正式确定我国的武陵源、九寨沟和黄龙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洋,连同以前已列入该《名录》的北京故宫、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长城、秦始皇陵、敦煌莫高窟、黄山和泰山,我国目前共拥有10项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5.
中国加入《保护世界遗产公约》以来,学术界对世界遗产的研究渐趋活跃,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有些方面的研究有不足之处:一是文化遗产与可持续发展、旅游开发之间的研究较多,而其他类型的遗产如世界自然遗产、文化景观等研究相对较少;二是自然遗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遗产价值认识和遗产资源保护两个层面,其他方面如遗产资源利用等问题涉及较少;三是针对遗产资源遭到破坏的状况,缺乏有效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6.
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中国的世界遗产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成绩的背后潜藏着的是令人忧心的问题与不足。其具体表现在:一、对世界遗产地的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二、世界遗产的管理体制存在弊端;三、世界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法律不完善;四、公众的主体意识有偏差。  相似文献   

7.
对《世界遗产名录》中海洋遗产采用数理统计和构建最邻近距离模型的方法,得出目前45项海洋世界遗产以栖息地价值、生态价值与自然美景作为主要录入标准;9个国家的海洋世界遗产数量占到遗产总量的一半以上,表现出明显的集中性;海洋世界遗产的空间结构类型为凝聚型。中国作为世界遗产大国,海岸线漫长,遗产资源丰富多样,在当前申遗的大背景下,应对海洋世界遗产的申报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并设立基金,对由各国不断申报、审核批准的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世界遗产是指:从过去继承下来的地球和人类宝贵财富,是当今人类所共同拥有,并要珍惜和郑重传给下一代的东西。  相似文献   

9.
世界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它们凝聚了人类的智慧,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世界遗产的未来掌握在今天的青年人手中,加强对青年人世界文化遗产教育对保护世界遗产至关重要。本文以西南林业大学选择公选课世界遗产赏析的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了解学生选课原因、所了解的遗产相关知识、学生期望以及获得遗产知识的途径等,在此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实践等进行了探索,从而为更好地开设此课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11月16日在第十七次大会上正式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其目的是为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从泰姬陵和帕特农神庙这样的人造奇迹,到大峡谷和伊瓜苏瀑布这样的自然奇观,这些令人惊叹的世界遗产你不容错过。  相似文献   

11.
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自然遗产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珍贵遗存。对自然遗产的开发和利用必须坚持“保护为主”的原则,而景区经营权转让却违背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代际公平原则。在现实奈件下,保护和管理好世界自然遗产应当理顺管理体制、健全相关法规、建立评估监测体系、狠抓世界遗产的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2.
中国目前拥有21下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数量名列世界第4位。在21处世界遗产中,自然遗产3处、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3处,另有1处文化景观遗产。它们有仅在保护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对于自然资源的保护,尤其是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物古迹及自然景观,包括世界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化与自然遗产和化景观4类。  相似文献   

14.
对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教育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简要地回顾和介绍了有关世界遗产的相关知识和最新进展。通过世界遗产教育,提高社会公众保护文化与自然遗产的基本素质,使广大公众充分认识文化与自然资源是全球人类共同的财富。世界遗产教育应列入学校教学日程,将世界遗产知识融入各个学科,开发和丰富教育资源。如何保护地球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与自然遗产是世界遗产教育的主要议题。  相似文献   

15.
世界遗产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自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后,到2002年,已有124个国家的7300处遗产成为世界遗产。世界遗产是特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世界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包括文化、自然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三类。最近又增加了“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是指具有特殊价值的文化活动的口头文化表述形式。世界遗产…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主题是“世界遗产”。围绕这个主题,选人教材的有《长城》《颐和园》和《秦兵马俑》。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重要景观,更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被列为这一单元的首篇课文。  相似文献   

17.
明茗 《初中生辅导》2008,(Z4):90-92
2007年6月27日下午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遗产委员会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经过近40分钟的审议,通过"中国南方喀斯特"贵州荔波、云南石林、重庆武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决议。  相似文献   

18.
198 5年 1 1月 2 2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 ,中国政府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成为该公约的 1 52个缔约国之一。我国自 1 986年开始申报“世界遗产” ,拥有“世界遗产”已达 2 7处 ,包括文化遗产2 0处 ,自然遗产 3处 ,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 4处 ,是继西方文明古国西班牙、意大利之后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国家。一、中国的“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指从历史、艺术和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物、建筑物和遗址。明清故宫 :建于明朝永乐年间 ,原名紫禁城。规模宏大 ,建筑精美 ,布局奇特 ,富丽堂皇 ,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  相似文献   

19.
将举世闻名的红旗渠纳入《世界遗产保护名录》,有利于保护好、利用好这一人类的共同遗产.红旗渠所在地政府已经及时启动了红旗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程序,文章结合国际组织的有关规定,给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申遗越来越火热,世界遗产及其保护主体的问题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一问题的厘清,关系到遗产保护工作中的权责、动员和参与性等问题。通过对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背后的理念根源进行梳理,从比较宏观、中观的层面来分析世界遗产地及其保护的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