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2年夏,我負笈京華,就讀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始列陳垣先生門墻.陳垣先生焉史學大家,時皆尊稱援庵先生.入學後,歷年得聆援庵師親授《中國史學名著評論》、《佛教史籍概論》及《史源學實習》諸課程,獲益漩多,為我一生從事學術工作奠定初基.援庵師著述閎富,所著《元也里可温教考》、《史諱舉例》及《滇黔佛教考》等常置案頭,而《二十史朔閏表》尤為時加翻檢之學術工具書,而援庵師則謙稱此焉"智者不為"之作,而"不焉終不能得其用",旨哉斯言!我終身服其言,亦望天下學人皆能置諸座右.  相似文献   

2.
傅杰 《中国文化》2013,(2):247-249
王鸣盛乃有清一代通儒。钱大昕《实庵小传》称其"以著述自命,经史子集四部咸备"。沈懋德跋《蛾术编》复引述其晚年自述:"我於经有《尚书后案》,於史有《十七史商榷》,於子有《蛾术编》,於集有诗文,以敌弇外!《四部》,其庶几乎!"其博通则庶几,而论学养造诣较王世贞实有过之。《后案》、《商榷》及《蛾术篇》虽各有补正余地,但在学术史上的不朽地位则是绝大多数学者公认的。李慈铭断言乾嘉之世兼精经史的学者惟王氏与钱大昕二人而已,而《十七史商榷》"考核精审,议论淹通,多足决千古之疑,著一字之重",与钱氏《廿二史考异》、赵翼《廿二史札记》皆为治史者必读之书,而"钱专考订,鲜及评议;赵主贯串,罕事引证。兼之者惟此书,故尤为可贵"(王利器辑《越缦堂读书简端记》)。胡玉缙举《商榷》可议者多处,而终推崇"其书视钱大昕《廿二史考异》为博大,视赵翼《廿二史札记》为翔实,实史学中不可少之书"(吴格辑《许庼经籍题跋》)。惟王氏文集《西庄始存稿》为早岁之作,后人较少佳评。张舜徽先生《清人文集别录》云:  相似文献   

3.
正2016年4月15日国家图书馆开会纪念任先生百年冥寿,我收到通知后,准备了一篇短文《任继愈先生的尊师重道精神》,准备在会上宣读,表示对自己老师的缅怀。唐朝韩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这是至理名言,任何时代都适用。"尊师"指的是不忘老师的培育之恩,并非事事都照着老师的样子去做。孔子有言:"当仁,不让于师。"(《论  相似文献   

4.
日本就实大学人文科学部教授李开元先生今年在《史学集刊》第4期上发表了《解构(史记·秦始皇本纪)——兼论3+N的历史学知识构成》一文,阐发其“3+N”史学理论,于今日史学理论界有莫大的益处,将抽象的史学理论与具体的史学研究结合起来,实在是一种绝妙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來新夏 《中国文化》2012,(2):109-115
少好读史,《史记》为读史第一种。中学时代,谢国捷老师命读前四史,并告以读《史记》当先读《自序》,得其大要,然後读纪、传、书、表。迨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负笈京华,就读辅仁大学,受业於新会陈援庵老师,又命读《史记》,并告以先读《自序》,  相似文献   

6.
<正>我在《读书》杂志发表《为启蒙正名——读萧萐父先生的〈吹沙三集〉》一文以后,邓晓芒惠赐了一篇极具理性力量、极富理论深度的批评文章——《启蒙的进化》(载《读书》2009年第5期),——作为对我的文章的回应。在这篇文章中,他第一次公开表明不赞成萧萐父先生的"早期启蒙说"和"历史接合  相似文献   

7.
刘咸炘先生学术成就及学术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者按:刘咸(1896.11.29-1932.8.9)是四川省近现代卓有成就的一位重要学者,所著《推十书》凡231种,计475卷,涉及哲学、史学、文艺学、校目录学等诸多领域,创意甚多,惜英年早逝(只36岁),而其著作又刊印得不全、不多,以致鲜为人知。1995年本刊曾介绍其中一种《三国志》知意。现值对成折先生百年诞辰,成都古籍书店影印出版了他的《推十书》。发掘、研究巴蜀文化遗产和有价值的学术著述,是本刊的一个任务,在此特选刊了肖父教授为《推十书》影印本所写的序言,希望对刘威诉先生的研究有所促进。标题为编者所加。《推十书》,…  相似文献   

8.
路新生 《中国文化》2014,(1):143-149
2013年年底,我赴台湾中研院文哲所、近代史所开会并访学,有机会再次与张寿安教授晤面,承她送我两部周昌龙先生的着作:《新思潮与传统--五四思想史论集》、《超越西潮:胡适与中国传统》,  相似文献   

9.
正马曜老先生已经离开我们十二年了。一直以来,我都想写一点文字怀念马曜先生,只恐于自己才疏学浅,迟迟不敢下笔。最近,偶然的机会,有幸认识了马荣邦先生。马先生是马曜先生的堂侄,虽已退休多年,却老当益壮,一直忙于马氏家族文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他告诉我,准备出版《纪念马曜教授逝世十二周年文集》,要我写篇文章。马先生之嘱,我欣然应允了。其实,在中学时代,我就听说马曜先生的大名了。我高中老友玉山  相似文献   

10.
<正>一个学者都是喜欢书、爱护书的,在我接触的老一辈学者当中,大概季羡林先生是我所见到的一位最爱书的人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因为参加季先生在北京大学主持的"西域研究读书班",开始有机会到季先生家里去问学。以后因为先后帮助季先生编辑《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敦煌吐鲁番研究》等书刊,所以有更多的机会去季先生在朗润园十三公寓的住所去请益。特别是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一  相似文献   

11.
正一我相信缘分。我与台湾著名学者金荣华先生,中间隔着浅浅的海峡。他在那头,我在这头。上帝安排我们成了同道。论年岁,我徒长他三岁,自然是兄长;论学问,他比我优秀得多,不能相提并论,故我一直称他为先生。我与金先生,是名副其实的亦师亦友。人的一生中,有些记忆是无法磨灭的。我与金先生初次见面的情景,时隔30年,至今还清晰地铭记在心。那是1986年夏,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金荣华先生,应中  相似文献   

12.
陈寅恪先生的文化态度和文化思想是一种学术态度和学术思想,像血液一样流贯于他的全部著述之中。这种学者的执着使他的历史研究事实上与文化史相重合。《元白诗笺证稿》等直接关涉文学创作的以诗文证史的著作姑且不论,即使如《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那样的纯史学著作,寅恪先生也是选取从文化史的角度来加以立说。1951年撰写《论韩愈》,开宗明义即提出,他的文章是要确定“昌黎在唐代文化史上之特殊地  相似文献   

13.
1996年5月我将《一代诗哲吴雨僧》寄给《中华文化论坛》时任主编谭洛非同志,没有想到一个多月文章就在2期刊出。洛非给我来信说:文章写得好,他把另一篇文章抽下,先将这篇刊登。又说《论坛》新辟了《中华学人》和《学者谈治学》两个专栏,主要登载四川学者和与四川学术、教育有关的学人。他要我向王利器先生约篇谈治学经验的稿件,并说他认为王先生的东西可以流传。我回信说,《论坛》开辟这两栏很好。我同王利器先生很熟。大概在1996年9月,我去拜访王先生,讲起谭洛非向他问候及约稿的事。王先生说,他同洛非也相识多年。我…  相似文献   

14.
正在《侯外庐著作与思想研究》(33卷)出版发行之际,由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西北大学社科处共同主办的"侯外庐学术思想研讨会"于6月18日在西安隆重举行,共三十余位学者参加会议。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研究中心主任瞿东林教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陈谷嘉教授,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任大援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思想研究室主任张海燕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史研究  相似文献   

15.
繆元朗 《中国文化》2012,(2):250-254
2010年7月,中华书局出版《刘永济集》,《诵帚词集云巢诗存》一册附有《刘永济先生年谱》(以下简称《年谱》),其中多处引用缪铀先生致刘永济先生的书札,而疏误颇多,以下分类辨之。  相似文献   

16.
《寻根》2017,(3)
<正>关于《玉庵恨传奇》及其作者,著名学者庄一拂所著《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中专列"李奇伟,《玉庵恨》"条目。书中称《玉庵恨》为"玉庵恨传奇。排印本。亦名《冲冠怒》,演陈  相似文献   

17.
王秉恩是清末民初四川诗人,其唯一传世诗集《息尘庵诗稿》稿本现藏于台北“国家图书馆”。台北“国家图书馆”将之著录为著者手定底稿本,但通过对《息尘庵诗稿》稿本字迹、浮签和眉批等的分析研究,可知《息尘庵诗稿》是誊清稿本,也是未完成的修订稿本。《息尘庵诗稿》以编年体编纂,《养云馆诗存》是其第一取材来源,比较二者的收诗内容,可知《息尘庵诗稿》存在内在性冲突,即诗集编年和文本修订之间的矛盾。《息尘庵诗稿》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可以弥补现有王秉恩传记载缺失、考订王秉恩生平及交游等。  相似文献   

18.
张旭东 《中国文化》2009,(1):150-155
《石遣室诗话》卷一末云:“都下诗人,十余年来颇复萧寂,自余丁未入都,广雅相国入廷枢,樊山、实甫、芸子俱至,继而弢庵、苏堪、右衡、病山、梅庵、确士、子言先後至。”其中有“确士”者。  相似文献   

19.
记得是1991年的初冬时节,我的同事葛晓音教授从南京开会归来,提及程千帆先生对我的研究相当欣赏。最初的反应是,先生因追念我的业师王瑶先生而“爱屋及乌”。若干年后,读张伯伟君《(程千帆友朋诗札辑存)题记》,其中有“如北京大学的葛晓音、陈平原,复旦大学的陈尚君等,都是受到千帆先生重视的青年学”,方才明白葛教授的转达明确无误。  相似文献   

20.
《周人秘史》评介王世雄著名考古与史学家唐兰先生逝世前,曾向人说过,希望能根据建国后出土的丰富文物,结合文献记载,写出一部完整的《周史》。先生的这个愿望,终于由周人故乡的学者、陕西历史博物馆史学专家杨东晨先生来完成和实现了!《周人秘史》(《周兴亡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